书籍封面

季风民俗漫画之百戏图、百谣图

九五年初夏,朋友唐坤为他所供职的报纸约稿。我建议他们开设一个回忆成都旧俗的小栏目。 此前很早,我就有个愿望,想把我们以前玩过的游戏汇集成书。但这书具体应该是何种样子,我没仔细想过。后来,报上的栏目开出来了,除文字之外,我还就势给每则小文配了幅漫画。图文相配的形式那时还比较新鲜。此外呢,民俗的东西因为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吧,这个小栏目也还为读者喜欢。我也受点鼓励,一口气连载了差不多一年。 这期间,我开始收集有关民间游戏的资料,是为让那些小文逐渐从完全的个人回忆归向社会记忆,把那已在迅速消失的文化连缀起来。具体到创作,就是尽可能在后来决意继续挖掘整理的游戏文章里探明每款游戏的源流。 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工作既不新鲜、也非容易。历代文人都有不少关于游戏风俗的文字。直到近年,仍还有这类专著出版,如麻国钧教授就出过一本这样的书。近来四川著名作家曾智中也在研究整理中国历代文人的清玩。都功在学理,考究本源。我是望尘莫及了,就姑且想:弄本好玩一点的绘本读物,给成人一抹恬淡回忆、给孩子几综热闹玩法也就满足了。 然而,这套民俗漫画中“百戏图”部分完成以后,因工作和其他事情耽误而一搁几年没有出书。不过,就此我也迷上了民俗题材的创作。 雅文化和俗文化都会留下许多精粹。民间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被遗忘是很可惜的。我们作过很多挖掘整理的工作,但如何让这些精粹重新回到我们当前的生活中,通过持续的传播而焕发活力、成为一种活的文化资源,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后来,我又着手收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侯熟知的一些民间歌谣和其他一些民俗方面的素材,开始创作“百谣图”和“众生相”。这两组漫画都在报上连载。其中“众生相”因报纸停刊中断,“百谣图”却连载了差不多两年。 民俗的东西不定堂皇,但却可爱。那些生动活泼、自然亲切的老游戏、老歌谣,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有趣,其中有的游戏,甚至还有向青少年推荐的价值。简便节省又生气勃勃的户外集体游戏,大多家长也是玩着过来的,如今带着孩子一块儿娱乐,至少要比让小孩独自沉溺电玩更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吧? ——季风《自序》 在势不可挡的商业文明冲击下,在现代人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季风漫画工作室”的主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凭借着自身的执着与勤奋,历经八年艰辛,广泛搜集素材,创造出民俗漫画系列七种,包括《百谣图》、《百戏图》、《老故事》、《众生相》、《打油诗》、《启颜图》和《神话谱》。现在《百谣图》及《百戏图》已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百戏图》收有彩色漫画100幅,包括“徒手戏”、“逐捕”、“逗趣”等14种儿童游戏。所有游戏类别均有详尽文字说明,一目了然,既有益于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也便于儿童自习。配图优美风趣,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在《百戏图》中,我们失去的童年一一再现,那美好的童年画面也在我们的脑海里一一定格!从我们尚无自我意识,偎依在母亲怀抱里的指头游戏“斗鸡斗虫”开始,到儿童自我意识复苏之后的“拍巴掌”,从独立玩耍的“滚铁环”到多人对抗的“打游击”,从最简单的创造“折纸飞机”到复杂的玩具制作“风筝”、“捏黄泥巴”,从女孩的“耍手帕”到男孩的“斗鸡”等等,无不网罗其中。虽是漫画,却让人有惟妙惟肖之感,何以如是?盖其真实。 较之《百戏图》,《百谣图》又另具一番风味。《百谣图》有彩色漫画100幅,风格与《百戏图》无二,包括“祈祝”、“童趣”、“颠倒歌”等十三类。每图均附童谣一首,并有方言解释,极具俗文化特色。 《百谣图》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漫画的审美享受,更主要的是为我们带来了文学审美的乐趣。通过这原汁原味的儿童歌谣,我们观察人生的角度便悄无声息地移到了儿童的位置,透过儿童的眼睛,世界变得更为真实。 ——于豫章《我那时寻遍百花》 十多年前,当我热血喷涌,青春仿佛得了狂犬病的时候,在狂嚣的白昼一闪而过,空对孤檠的夜晚,不经意的瞬间,故乡好似难言的隐痛,切肤而过,却没有任何劈面而来的伤痕。逐渐清晰的是童年那些难忘的歌谣,与伙伴们玩乐游戏的场景,哼起母亲教的儿歌和扯谎歌,前尘旧事,联袂浮上心来,绕之不去。那躲在渝东南边陲、襟连着魅力湘西、攀援着神奇鄂西、对望着粗厉的黔东北大地的小小故乡,鲜活得如同可以捉得住的人物,那样实在而温暖,似乎就此可以面对一切沧桑。如今在初冬的暖阳里,坐在花园的秋千架上,与女儿共说《百戏图》里丰富有趣但正在消失的游戏,读着简练实用的配图文字,看她一派稚子情状,倍添爱女情深,仿佛梦回童年、返想儿戏,更叹白驹过隙,岁月无敌。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我爱四种旧事物:古书、老酒、故人,还有旧风俗。而我则认为人是故乡的风筝,怀旧的过客,感伤的动物,祖先的影子,先贤的跟班,族群情感的共享者。而《百戏图》、《百谣图》这两本漂亮而并不完美的民俗图画书,无疑是对我这些感受的最好注脚。 ——冉云飞《我们都是感伤的动物》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