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

本文借鉴解释(或理解)、建构和实践的思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理论思辨、历史研究、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着重探讨了教师课程创生的内涵、合理性、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表现方式与形态、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等问题。 “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术语源于“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的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意义和课程理论的持续的主动建构。它主张教师有意识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和全程性等特征。其核心思想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该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理念被学界认可和教师践行时,课程领域将发生重大变革:课程观念将由单一、封闭、静止走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将由忠实执行者走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将由追求技术理性走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有其合理性。从历史审视,美国新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只有教师作为主体并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发展,课程改革才能成功地推进。从现实考察,教师创生课程是我国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和迫切需要。从学理分析,无论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固有的局限性、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以及课程实践不确定性、境域性的特征,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都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创生。然而,在实践中,我国教师的课程创生却存在严重缺失和偏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程的忠实实施及其批判性的失落;教师对课程的无意识改变及其自为性的缺失;教师在课程实施层面的创生及其偏狭化。因此,研究我国教师如何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创生和建构课程,进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我国教师在课程创生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以及对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课程创生的成功经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出,教师课程创生有四种表现方式和形态:①课程目标的创生。强调教师应由过分注重知识掌握转向确立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的课程目标。②课程内容的创生。包括对国家课程内容的调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文化批判与重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中非文本课程内容的开发。③课程实施的创生。一方面,教师应以教学对话为核心理念,通过与课程文本、与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进而创生课程的多种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实施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④课程理论的创生。教师的课程创生实践不仅仅是对公共课程理论直接应用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课程理论创生的过程。教师创生的个人理论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实践性、默会性与内隐性、综合性,但正是教师的个人理论才真正地指导和直接地支配着教师的课程创生实践。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理论并使其合理化。 论文认为,教师的课程创生素质包括三方面的结构要素:①基础要素——动态更新、主动建构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以挚爱教育事业、有坚韧毅力和较高自我效能感为特征的人格结构。②观念要素——树立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观念和较强的课程意识。③能力要素——批判反思能力和课程重组能力。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养成,要求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培养熟练的教育教学技术人员转向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由此,新型的教师教育应让教师主动参与公共教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应让教师自觉反思教育/课程实践,应让教师积极开展教育/课程行动研究。此外,为了激发教师的课程创生并提升其课程创生素质,必须创建具有探究、合。作和自由对话特征的反思性学校组织文化。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