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1982年奧斯卡獎最佳電影《甘地》,一直是許多資深影迷難忘的經典,據實重現了甘地的一生。片中馬丁.辛所飾演隨侍在甘地身邊的美國記者,正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戰地記者威廉.夏伊勒。 . 夏伊勒在擔任CBS駐德特派員前,曾隻身前往印度,為《芝加哥論壇報》報導印度獨立運動。當時各國媒體都忽略甘地的才智與政治眼光,英國政界也普遍把他當成頑固、巧詐的政客。唯有夏伊勒以他敏銳的政治嗅覺,聞到甘地將會改變大英帝國與次大陸未來的命運。甘地欣賞夏伊勒的真誠,所以自他們第一次見面起,聖雄就不吝與夏伊勒分享他的政治觀念與哲學。他們在每日的晨間散步與深夜祈禱會中,日漸產生如師生般的情誼。 . 夏伊勒跟著甘地參加各種大小會議與社會運動。他見證甘地的群眾魅力,雖然聖雄不擅言詞,可是人民只要看見他,就連最低階、不識字的莊稼漢,都會因為看到甘地而心滿意足。他們站在這位偉人面前,就能感覺到這位穿著腰布的聖人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悲慘困境。 . 甘地前半生只是一個平凡的律師,絲毫見不到任何獨特之處。當他提倡非暴力運動後,卻展現了奇蹟般的領袖光芒,屢發動富有創造力的社會運動,如製鹽長征、手工紡紗等。甘地所創立的這種「不合作、非暴力」運動精神,已經是目前全世界所有民權與社會運動者遵循的首要原則。此外,諸如靜坐、絕食皆是甘地發展出來的抗爭手段。即使是現今的西藏民主運動,達賴喇嘛也絕對要求,務必要使用非暴力的手段;緬甸人權領袖翁山蘇姬也隨身帶著甘地傳記。 . 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本權威作家書寫甘地的傳記,夏伊勒用他感性流暢的文筆,不只記下甘地的言行,也細數在印度獨立運動時期,圍繞著甘地身邊的風流人物,如尼赫魯、回教領袖真納、詩人奈都夫人以及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此外,關於甘地晚年頗受爭議的與年輕女性共枕事件,夏伊勒也根據事實交代整個事件的始末,進而剖析甘地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