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首页
传书到手机
墨水屏版
手机版
登录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
王昌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本书分总论和专题两篇。总论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同时对社会生产力有关理论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专题篇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close
简介
本书分总论和专题两篇。总论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同时对社会生产力有关理论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专题篇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版权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7月
字数
244,937
分类
经济理财-财经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
去 App 查看全部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
王昌林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主编简介
前言
总论篇
导论
一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
二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一)从驱动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二)从发展路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三)从发展结果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迫切需要
四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具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诸多优势
(二)中国面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机遇
五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关键举措
(一)加强原创性 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五)畅通教育 科技 人才的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 彰显优势 协调互动的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节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主要论述
一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范畴 生产力要素的主要论述
二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主要论述
三 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理论核心命题的主要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产力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第三节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
一 新质生产力理论把握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二 新质生产力理论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 新质生产力理论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涵
第二章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习近平经济思想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经济伟大实践中形成和丰富发展
第二节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第四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新质生产力正在悄然形成
第一节 前沿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一 中国总体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情况
(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二)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
二 中国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突破情况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一 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加快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
四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三节 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一 中央加强未来产业前瞻部署
二 地方积极进行未来产业规划布局
三 未来产业主要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专题篇
第四章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
第一节 从创新促进增长理论看新质生产力
一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二 科技革命是走向强国之路的战略机遇
三 新质生产力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国家创新系统
一 关键生产要素的引入
二 新技术系统革新
三 平台企业和深科技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领航力量
四 供给侧出现新的产业结构
五 需求侧出现新的消费经济
第三节 新的生产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确立
一 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二 注重企业家精神
三 持续重视基础研究
四 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和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第一节 畅通“教科人”良性循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 教育 科技 人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内涵
二 畅通教育 科技 人才良性循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三 国际借鉴与启示
四 重点领域与关键措施
第二节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 人才工作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二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三 国际借鉴与启示
四 重点领域与关键措施
第三节 优化高校学科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 高校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二 优化高校学科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三 国际借鉴与启示
四 重点领域与关键措施
第六章 现代金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血脉
第一节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新质生产力的金融需求特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金融需求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
二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风险识别与定价
(二)风险配置
第二节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探索与挑战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
二 因地制宜的基层探索
(一)北京模式——基础研究投入领先
(二)上海模式——产业链融资突出
(三)深圳模式——风险资本发达
(四)合肥模式——政府主导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节 以现代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七章 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科技革命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影响巨大
一 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的大政方针
二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三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
一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激发人的活力和动能
二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三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未来产业
五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低碳发展
六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已迈出坚实步伐
第三节 新一轮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 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
二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找准着力点
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市场活力
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创新活力
五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
第八章 创新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主体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二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三 创新型企业的衡量标准
四 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主体作用
第三节 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
二 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增强
三 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且引领型创新主体不足
四 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一 华为公司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创新
二 苹果公司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创新
三 借鉴意义
第五节 发挥创新型企业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 壮大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队伍
二 打造更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优质生态
三 强化确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
第九章 创新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
第一节 培育创新文化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创新环境
一 创新文化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文化
(一)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包容 开放 进取
(二)创新文化可以分为社会层面和微观主体层面
二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创新文化
(一)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培育创新文化
(二)创新文化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
三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一)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开展科学普及作为一项重要事业
四 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培育创新文化需要制度保障
(一)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二)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相结合
(三)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五)健全创新治理体系
(六)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
第二节 分类施策,培育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一 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一)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是重要的创新人才
(二)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不同,需要的研究动力和条件不尽相同,要分类评价和激励
二 激发企业家精神,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一)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在企业创新活动中,企业家是最终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整合者,发挥着重要的组织者作用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营造保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
三 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重视技能人才和工程师的培养
(二)创新精神是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
(三)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
四 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人才是最关键的创新要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具有的信念 道德 价值 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 发扬金融家的精神,促进金融为科技创新服务
(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为创新引入活水
(二)科技金融的重点是风险投资
第十章 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第一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优化创新生态提出新要求
一 必须树立系统工程思维,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 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 必须突出新兴领域改革,构建自主自强 开放融合 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第二节 创新生态的基本内涵与“四链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 创新生态的基本内涵
二 “四链”牢牢植根于创新生态
三 “四链”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
四 “四链”深度融合的理想模式
(一)“四链”内部各自形成高效自强的运行机制
(二)“四链”之间形成协调联动的融合机制
第三节 以“四链”融合优化创新生态的建议
一 做强“四链”各环节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努力形成高度自强的创新链
(二)健全协同机制,大力构建高度自立的产业链
(三)强化长期投资理念,积极搭建高效率的资金链
(四)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全力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链
二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效率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产业链韧性
(三)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努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资金支持
(四)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人才链,全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第十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柱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 全球进展与趋势
二 中国现状与问题
三 重点任务部署
第二节 生物产业
一 生物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 中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亮眼成绩
三 着力统筹供需两端推动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高端装备
一 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向智能化 绿色化 服务化转型
二 中国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积极进展
三 进一步巩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第四节 绿色环保
一 绿色低碳已形成全球发展共识
二 中国长期以来始终高度关注和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三 持续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提质增效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
一 全球进展与趋势
二 中国现状与问题
三 重点任务部署
第十二章 未来产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潮头
第一节 人工智能
一 人工智能演进历程
二 人工智能技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作用
(一)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征
(二)人工智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三 中国发展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四 应对策略
第二节 未来生物医药
一 全球发展进展与趋势
(一)总体趋势
(二)全球未来生物医药布局方向
二 中国发展现状与形势
三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中国未来生物医药重点发展方向
(二)中国未来生物医药值得关注的十大重点领域
(三)发展建议
第三节 新兴生物材料
一 全球发展进展与趋势
(一)生物材料已成为各国生物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
(二)当前全球生物材料研发的热点领域
二 中国发展现状与趋势
三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二)主要任务
第四节 商业航天
一 全球发展现状
(一)商业航天的内涵与构成
(二)全球商业航天发展情况
二 中国发展现状
三 全球发展趋势
四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第五节 未来制造
一 未来制造的发展进程
二 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 具身智能制造——垂直领域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一)具身智能制造的特点
(二)具身智能制造升级未来制造方式
(三)具身智能制造打造未来制造新模式
(四)具身智能制造形成未来制造新业态
四 生成式智能制造体系——从具身智能制造走向通用智能制造的未来制造体系
(一)生成式智能制造的重大意义
(二)生成式智能制造体系的组成及构建
(三)生成式智能制造体系的自复制 自进化 自繁衍原理
第十三章 传统产业: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
第一节 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 规模体量优势
二 质量效率优势
三 集群配套优势
第二节 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制约
一 传统技术路径的效率效益空间缩小
二 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卡堵阻塞严重
三 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治理能力偏低
四 产品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任务繁重
第三节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主要路径
一 加快结构高端化升级“出新”
二 推进全面智能化转型“促新”
三 深化链条绿色化重塑“更新”
第四节 重点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
一 食品工业
二 纺织服装行业
三 石化化工行业
第十四章 新能源:推动清洁能源革命
第一节 新能源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能源转型的动力与新能源发展的二元引力
一 科技革命与能源结构的演变
二 新能源发展的二元引力
第三节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
一 太阳能利用技术
二 风力发电技术
三 海洋能技术
四 先进核能技术
五 电化学储能技术
六 先进制氢技术
第四节 新能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 能源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 新能源带动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
三 低碳能源技术推动化石能源产业升级
四 新能源技术促进了能源系统的重构和组织变革
第五节 加快发展新能源的原则与重要举措
一 加快发展新能源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方针
(二)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
二 新能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载体,加快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二)以提高要素水平为动力,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第十五章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当头炮”
第一节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
一 数字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数字科技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二)数字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发展是促进传统生产力跃升的重要途径
(三)数字新技术的突破 融合和裂变,推动生产力跳跃式“质变”
二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乘数效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技术经济特征
(二)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三)数据与技术 场景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
三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特性
(一)组织协作与激励机制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企业创新效率的跃升
(二)技术范式与经济范式协同演进,重塑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协同耦合能力
(三)跨主体预期引导与协调,极大地提升了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二节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引擎
(二)数字基础设施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三)数字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为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数字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二 当前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关键领域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字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二)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未有效利用
(三)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差距存在拉大风险
(四)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 中国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经济颠覆式创新技术“应用爆发”阶段到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场景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三)中国数字创新平台呈多平台特征,数字底层技术受西方国家掣肘
第三节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协同提高数字创新能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
(一)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
二 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一)创新与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和生态环境
(二)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
(三)因地制宜促进数字场景开发与推广
三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平台
(一)系统构建数字基础设施
(二)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应用水平
四 深化数实融合,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韧性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布局未来产业
(二)促进形成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
五 统筹社会发展,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
(一)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六 坚持内外联动,拓展新质生产力成长空间
(一)推动政府和企业有机协同
(二)构建国际合作“微生态”
第十六章 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第一节 充分认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一 构建合理区域分工体系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加适应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三 推动各扬所长 形成合力 加快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要求
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 放弃传统产业
二 要防止一哄而上 泡沫化
三 不要搞一种模式
四 要坚持“先立后破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第三节 扎实推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一 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引领区
二 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化产业先行区
三 积极培育一批绿色生产力示范区
四 探索形成一批高端要素汇聚配置区
第十七章 防范风险:加强前沿科技发展的伦理治理
第一节 为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一 中国国家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基本构建
二 科技伦理风险关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
三 科技活动的后果与风险有待更深入的认识
四 面向深度科技化时代挑战的中国智慧
第二节 前沿科技的深层次伦理风险与应对之道
一 前沿科技研发中的七大深层次伦理风险
(一)由科学认知活动缺乏伦理边界意识所造成的突发风险
(二)前沿科技对生命权利的深远影响所引发的不可逆风险
(三)前沿科技研发目标与人的权益的结构性冲突导致的伦理两难
(四)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界限模糊所引发的“真相”消失的伦理困境
(五)智能社会系统中的人机信任问题及其伦理风险
(六)由科技社会系统的难以问责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七)国际科技霸权主义所带来的国际政治伦理风险
二 深层次科技伦理风险的预控和应对之道
第三节 走向负责和可问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
二 大模型伦理治理的基本工作思路
三 加强科技伦理审查,走向可问责的大模型治理
作者简介
文后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阅读到本书未购买章节均需要手动购买确认。
取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