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辑】金匮方歌括【医道传承丛书*辑医道门径】本书按《长沙方歌括》例而作,可谓是《长沙方歌括》的姊妹篇。全书将张仲景《金匮要略》诸方组成、功能主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的形式予以编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阐发了有关辨证论治的要旨,颇为实用,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研读。医学三字经【医道传承】本书共四卷,卷一、卷二仿效《三字经》的体裁以三言韵语概述医学源流、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卷三、卷四详论该书中所列各种病症的方药,并在书末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阴阳、脏腑、四诊等中医基础知识。该书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九年南雅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校刻本为主校本,并参考其他相关书籍点校。时方歌括【医道传承丛书*辑医道门径】嘉庆辛酉(1801年),河北一带大水,陈修园“奉檄勘灾恒山,出其方,试而辄效”,嗣后他将宝贵经验刊成本书,承前启后,别具一。书中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中医常用方剂108首,以法统方,分为“补可扶弱、重可镇怯、轻可去实、宣可决壅、通可行滞、泄可去闭、滑可去着、涩可固脱、湿可润燥、燥可去湿、寒能胜热、热可制寒”十二剂。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对后学者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家用药风和原方主治证的本意及精神实质有所帮助。本次整理以清嘉庆本衙藏版为底本,以清光绪十八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为主校本,并参考其他注释本点校标点。药性赋·药性歌括【医道传承丛书*辑医道门径】《药性赋》是中药学习启蒙书,依中药之寒、热、温、平四性将248种常用药物分为四类,用韵语编成赋体,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受用终生。本次整理以《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清光绪二十三年李光明庄刻本为底本,清光绪三十一年福记书局本为主校本,参考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中具参考意义者,详加点校标点。《药性歌括》以四言韵语形式介绍了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是历来师带徒的启蒙读本。本次整理以《寿世保元》日本正保二年岡月宗知据明周氏光霁堂本影刻本为底本,以《寿世保元四言药歌》清光绪二十年退省氏刻本为主校本进行点校,并按照原文内容列出药品目录,以便查阅。......【第二辑】伤寒论【医道传承丛书】《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医界一般公认为末南阳张仲景先生“勤求古训、博採众方”而纂辑成编,传世《伤寒论》、《金匮要略》即保存了其书主要內容。北宋时期编成《太平圣惠方》,其卷八集中收录有与今传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以及《千金翼方》所引用《伤寒大论》条文大致相近文字。而北宋治平年间校正《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奠定了今天传世“仲景书”为专论“伤寒”与主论“杂病”两大传本体系。今天能见到的传本主要有魏晉王叔和《脉经》收录本、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收录本、唐敦煌残卷本、北宋《太平圣惠方》收录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伤寒论》(明万历赵开美翻宋刻本)、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與《金匮玉函经》(清康熙陈世杰校刊本)等。今將《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择其善本重新点校,作为医道道之准绳列入“医道传承丛书”,亦为学医者之经典读物。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医道传承丛书第二辑医道准绳】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旨命林亿等人对唐代中期医家王冰之《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的重新修订校勘之本。可惜北宋原刻本早以不存,今日所见,均为南宋刻本之再传。它是今天所存各种版本《黄帝内经素问》的祖本,在《内经》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永远无法取代的地位。神农本草经辑注【医道传承丛书第二辑医道准绳】简称《本经》,是汉代本草官托名之作,当时有多种本子,后因战乱丧失。仅存四卷本(见陶隐居序),经魏晋名医增订,又产生多种本子,陶隐居序称之为“诸经”,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时,将“诸经”中《本经》文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以《集注》为分界点,对《集注》以前的多种《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以前《本草经》;收载在《集注》中的《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保存于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散见于宋以前类书和文、史、哲古书的注文中。但是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均亡佚。本书为求得比较精确的《本经》文字,将历代善本本草中所含《本经》文,进行收集互勘,凡同一条文中出现诸多异文时,本书择其善者而从之。本书辑录的《本草经》文,按其出处,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历代主流本草所存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文;其二是历代类书及文、史、哲古书注文所引的《本草经》文。.....【第三辑】温热经纬【医道传承丛书第三辑医道圆机】本书选收清代温病四大家之王士雄著作,以为圆机活法之代表。该书内容完整系统,引用近53名作者,近60种参考书籍,集温病名言之大成。全书以《内经》《伤寒论》之文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诸家之言为纬,结合自身经验和认识,系统全面地整理和总结了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方药,载方113首,均做说明和诠释,王氏自拟的清暑益气汤和甘露消毒丹均为温病之名方,其他尚有连朴饮等。温病条辨【医道传承丛书第三辑医道圆机】本书选收清代温病四大家之吴鞠通著作,以为圆机活法之代表。该书为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其他三者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不仅汲取和整理前贤的理论和经验,且结合吴氏自己的临床心得,创造性地发展了温病学,完整、全面、系统地完善了温病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规范了温病学中各种温病的概念、定义、定名,以及温病病因学、病机病理学、证状学、诊断学及治疗学,完成温病学建立单列学科的任务,故此书一出,洛阳纸贵,被誉为“治温之津梁”。本次整理选用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问心堂刻本为底本,以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上海图书集成本为主校本,参校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温热论·湿热论【医道传承丛书】本书选收清代温病四大家之叶、薛著作,以为圆机活法之代表,且附清代江苏无锡名医王旭高所编《薛生白湿热论歌诀》,以利阅读和背诵。叶天士与薛雪同为苏州人,且居家甚近(叶氏居上津桥),皆为温病大家,叶氏年长薛氏14岁,两人私交甚密。后因诊病琐事而结怨,薛氏遂改书房名为“扫叶庄”,自称“扫叶山人”,意为扫平、扫荡、扫除叶氏。叶氏闻后,针锋相对,改书斋为“踏雪斋”,意为踏平、践踏薛氏。数载后,薛氏医愈叶氏母病,两氏一笑泯恩仇,和好如初。《温热论》被后世温病学家奉为圭臬,同儒家之《论语》;《湿热论》是中医温病学中*部湿热病之专着,为温病学按疾病性质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辑】道德真经注【医道传承丛书第四辑医道溯源】有关《老子》(又名《道德经》)的注疏解说多达数百种,河上公《老子章句》是成书较早、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家,其就经为注,逐章逐句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经文。天道与人道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河上公以其道论为理论基础,继承了道家损情寡欲、清静无为的传统理论,极大地发挥了道家益寿延年的养生思想,提出了以“爱气养神”为核心、“长生久寿”为目的的养生理论,主张“怀道抱一”,导引行气,依靠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寿。本次以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道藏本河上公《道德真经注》为底本点校。五行大义【医道传承丛书第四辑医道溯源】《五行大义》是隋代萧吉在广泛研究和考订各类阴阳著述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的一部代表作品,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书,而萧吉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古)五行思想的一位杰出的总结者。原书在983年后散佚,赖日本《佚存丛书》留存,本次以与佚存本毫无二致的嘉庆《宛委别藏》本为底本点校。卷一对五行、干支进行释名,并说明五行的形质与功用,同时对“数”进行广论,包括《易》之大衍之数、五行及生成数、支干数、纳音数和九宫数。卷二论述五行相生、生死所及四时休王和五行配支干、五行相杂、五行之德、五行之合、五行之扶抑、五行之相克、相刑、相害和冲破。卷三讲五行配五色、五音、五味、五藏六府及五常与五事。卷四讲五行与律吕、七政、八卦八风、情性与治政。第五卷讲诸神、五帝、诸官、诸人及禽虫配五行。宋刊周易本义【医道传承第四辑】《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于《周易》一书所做的注释,兼采汉魏以来的易学学说,融合占筮、象数、义理于一体,重点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取可解的来解,如不可晓的也不妄说,并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代表了宋代易学研究的*水平。《周易本义》为元、明、清三代官学所用,影响三代官学600余年,为数百年间的易学开辟了广阔的诠释空间,在易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朱子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分为经二篇与传十篇,经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音训亦取吕祖谦所撰者。本次以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现今流传*广的“原本”《周易本义》)为底本点校,书末附有《周易五赞》及《筮仪》。
版权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分类医学健康-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