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中国断代史系列(套装共5册)

《中华远古史》:  《中华远古史》从中国历史的序幕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殷商史》:  《殷商史》的写作应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陆虽然出版有多种如《先秦史》、《上古史》、《夏商史稿》、《商史探微》等,台湾也有《中国上古史(待定稿)》、《殷商史记》等,但大都为综合论述,尚未有一部专门的《殷商史》或《商代史》。几十年来甲骨文发现、殷墟考古的新材料层出不穷,在甲骨学殷商史领域辛勤耕耘了毕生的父亲,也到了总结自己研究成果,了却早年心愿的时候。就在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父亲竟然一病不起。令振宇无比心痛!但是这条路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强忍住悲伤,再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前行,完成这未竞的事业。    《西周史》: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孔子就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从孔子开始,一贯推崇西周的政治文化,特别推崇西周开国君王文王和周公。孟子进一步把从尧、舜、禹、汤、文王到孔子推尊为“圣人”的传统。荀子又开始把代表西周政治文化的《诗》、《书》、《礼》、《乐》作为儒家的经典。因而西周的政治文化,包括周文王、周公等人物,影响很是深远。    《春秋史》: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转变的时期,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但究竟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性质是什么?上层建筑起了哪些变化?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形成等问题,各人看法分歧很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春秋时代有以下主要特点,也是我们贯串全书的基本看法:  (一)春秋时代已进入铁器时代  80年代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中国才进入铁器时代,但80年代以来铁器不断有新的发现,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  由于进入了铁器时代,春秋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农业中因铁、铜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垦荒和水利事业的进步。手工业因铁器工具的应用,出现了线刻、金银错等许多新的工艺。商业的发展,表现为春秋后期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春秋时代的经济,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二)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  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先由郑庄公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接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之后晋文公城濮之战胜楚,形成了晋国的霸业,自此晋楚开始了争夺,到楚庄王胜晋,成为第三个霸主。晋灭狄后国势恢复,晋楚于是长期相持,最终出现中原维持暂时和平的局面。随着北方政局的缓和,南方吴、越进行混战,并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代至此结束。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后期由南、北争霸变为南方吴、越争霸,这种历史重心的转移,正是春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史》: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的。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的制度,规定一夫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国的基础。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时代是七国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这个时代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这时战争的性质和以前春秋时代不同,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这时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兼并土地。同时战争方式也有变化,春秋时代的军队以“国人”(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着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常在一二天内就分晓。战国时代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成年的农民作为主力,开始以步骑兵进行战斗,军队的人数大增。由于锋利的铁兵器的使用,特别是远射有力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车阵作战,于是广泛采用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作战的指挥开始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兵法开始讲求,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兵法家因而产生。这个变化开始于春秋晚期,春秋末年已出现著名的将军和杰出的兵法家。  战国时代主动出击的国家,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多方争取与国参与合作,常常使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因而有纵横家的产生,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所谓纵横家,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的间谍活动,他们和兵家一样十分重视使用间谍取胜。著名纵横家一次重要的连横或合纵行动的成功,往往造成兼并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就曾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2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