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太平风物

《太平风物》是比较奇特的小说集,作者把残摩、青石石畏、樵斧、耕牛、牧笛、铁锹、镢、犁铧、耧车等都纳入“农具教育”之中,传统农具成为小说言说的主要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尖锐碰撞。当然,也有过度想象,有些地方甚至落下过度抒情的痕迹。李锐称,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几乎往前数上三四代,就会与农村、农民发生联系。但他不赞成把乡村描绘成世外桃源的倾向,而主张写“赤裸的田园”。本书传达了作者对正在消失的古老农业社会的凭吊,也传达出对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许多问题的敏锐思考和至深忧虑。书中在16篇小说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与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与现实的困境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超文本拼贴”。《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是著名作家李锐近年的精心之作“农具系列”的合集,共十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意象,把数千年悠远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放在同一平台上使之碰撞,从而把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关系,表现的刻骨铭心;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失去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的茫然、创痛和决绝,也在作家笔力千钧的描绘中格外惊心动魄。   “超文本拼贴”讲述农具的荒诞故事   在这部小说集里,千年不变的农具全扭曲、改变,近乎荒谬喜剧的形式远离他们在千年前所被设计的功能。耕牛被扑杀、桔槔被当作偷运煤火车上媒块的杠杆、铁锹成了迎合城里人观光时“原汁原味”的滑稽戏道具、磨盘用来捆锁买来的女人……   在图书的编排方式上,作者和出版社将《王祯农书》中的文字、图片和这些故事拼贴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拼贴在一起——一种超文本拼贴”。这样的一本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种“展览”,这样的一本书不止需要读,更首先需要看。   写作灵感源于一次偶遇   1987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锐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叫做《中国古代农机具》的小册子,定价人民币八角钱。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对于农具历史的讲述,看得他惊心动魄:“所有农民们使用的农具,都有长得叫人难以置信的历史,都有极其丰富的发展经历。尤其是一些被农民用方言称呼的农具,我原来一直认为那都是些字典里根本就没有的字,无非是乡下人固执、封闭的语言偏好。没想到,却和两三千年前的历史完全重合,和古音古字一模一样。人和历史心领神会的遭遇就在那一瞬间发生。悲怆和遐想久久难平。从那时起,我就觉得自己也许应当写一本关于农具的小说。”   书名得自七百年前《王祯农书》   《太平风物》这书名是作者从《王祯农书》里得来的。七百年前,王祯看见一种农具被人使用,看见一派宜人的田园风光,和平,丰足,恬静,而又久远。这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发出由衷地赞美:“每见摹为图画,咏为歌诗,实古今太平之风物也。”   李锐表示,他的农具系列小说,同样是出于一种深深地打动,出于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震撼,也更是出于对眼前真实情景的震撼。当然,他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农村,农民,乡土,农具,等等千年不变的事物,正在所谓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所谓历史的诗意,田园的风光,早已经淹没在现实的挣扎和冷酷当中。尽管在偏远的乡村里,古老的农具还在被人们使用着,但人与农具的历史关系早已荡然无存,衣不蔽体的田园早已没有了往日的从容和安静。就好像从绿洲来到荒漠,就好像看到一通被磨光了字迹的残碑,赤裸裸的田园没有半点诗意可言。   作者称,把“太平风物”和“农具系列小说”装置在一起,陈列在一个“纸上的农具展览馆”里,是希望把自己的这种震撼和一言难尽的感慨传达给可能的读者们。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4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