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阐明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六大支撑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这些理论是在虚心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并批判、摈弃其弊端,再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多年参与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是完全属于我国自主创新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领域。  (1)创造性思维理论-一内外双循环加工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这是在总结、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脑科学、脑神经生理解剖医学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关于“灵感”与“顿悟”如何形成(即“创造性思维”如何形成)的全新理论。该理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与作用,是支持中小学各个学科深化教学改革、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四大核心理论之一。  (2)新型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认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而不是通过别人灌输),但激进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戴维·乔纳森等人错误地把纯主观主义认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还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认知主体地位这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乔纳森认为只要是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就一定会影响和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西方建构主义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借鉴、批判的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终发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才是建构主义早的文化基因(而西方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杜威的“儿童中心”与“活动中心”说,才是建构主义的由来和起源)。  这绝不是我们团队的主观臆想或假说,而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科学结论(详见《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第2章第三节)。由此我们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以“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并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自身哲学基础的新型建构主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通过在中小学众多试验学校的教改实践探索证明,正是新型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在教与学理论方面支持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新型建构主义也就成为支持中小学各个学科深化教学改革的四大核心理论之二。  (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这是在批判继承目前西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基础上,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创立的、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根本性变革的“深层次整合”理论,也就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实际上,这个理论是支持中小学各个学科深化教学改革的四大核心理论之三。  (4)新型教学设计理论  这是中国学者对传统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两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后形成的全新教学设计理论。首先创新,是在系统科学由“老三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发展到“新三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以后,在分析“新三论”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就“‘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支持”“如何运用‘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当前学术界在运用‘新三论’建构新一代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研究后形成的。  第二个创新,是在加涅的“以教为主”和乔纳森等激进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吸纳二者之所长,摈弃二者之所短,并在“新三论”倡导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理论——“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能取得的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也是受教师们欢迎的教学设计理论。事实上,各个学科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所以这个理论是四大核心理论的第四个。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