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讲述了: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公布,全面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 历史文化村镇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从20世纪以来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关注和保护研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和《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等一系列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陆续将34处村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经过近30年各地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规划学、建筑学和地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但目前研究大都以定性描述为主,且研究内容多限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案例也缺乏覆盖较广范围地域之间的比较和综合,运用系统综合的观点和定量化的方法研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成果仍较少见。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系统研究分类、评价、预警、保护规划等理论与方法无疑将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项较为前沿的学术课题。 赵勇博士于2002年考入南京大学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主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价体系和保护规划问题的研究,并和我一起主持完成了建设部的多项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更多的是共同学习、一起研究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价、保护等理论和应用问题。赵勇博士2005年如期获得学位,并在2006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依然坚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方向,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良好精神,发表了十余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