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代中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现代工业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推动市场经济的成长,瓦解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几代中国人为工业发展孜孜以求,不屈不挠。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启动了中国社会工业化的车轮,一批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在压抑工商的政策上打开了一道缺口。以后,维新运动革旧图新,辛亥革命创建民国,国民革命反对军阀列强,土地革命反帝反封,抗日战争保家卫国,解放战争争取解放,实业救国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工业化的乐章时时奏响。中国工业屡起屡踣,千回百转,历经坎坷,受尽磨难,却坚韧不拔地不断向前发展。其中,无数英雄豪杰需要赞颂,众多珍贵经验需要总结,大量惨痛教训需要记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有的地区已经机器轰鸣,有的地区依然刀耕火种,中国工业发展色彩纷呈,绚丽多彩。江苏北部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高原中的低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珠江三角洲,落后于环勃海地区,同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相比,更是泾渭分明。高原中的低谷构成了苏北工业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地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典型对象。苏北的经济水平与内地广大地区比较接近,苏北面临着与内地非常相似的挑战,苏北可能同内地广大地区采取相近的发展战略,因此,苏北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苏北是中国南北沟通和东西联络的交汇点,它既与沿海发达地区接壤,又与中西部滞后地区相通,是经济梯度转移的中转站,苏北的经济发展可能显现重要的示范性。典型性、普遍性和示范性集于一身,这就决定了苏北是区域研究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在中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江苏实施南北共荣战略的今天,认识苏北更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笔者不揣冒昧,愿以这本小册子,为认识苏北贡献绵薄之力。本书以工业发展过程为主要内容,以江苏淮河以北地区为基本范围,以洋务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时限,进行叙述与分析。其主旨为如下四点:首先,真实地描述苏北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让人们了解苏北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认清徐、淮、连三分天下的工业布局,矿业、电业、农产品加工业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为认识国情、区情拾遗补阙,以便更好地“实事求是”;其次,考察苏北工业发展与区域环境、政府政策、外来影响之间的关系,为探讨诸如洋务运动、晚清新政、民国政策、日寇掠夺等重大历史问题补苴罅漏,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第三,尝试总结苏北工业起步较早、发展缓慢的经验与教训,使人们从中获取“历史启示”,为探索苏北乃至相似地区经济发展规律添砖加瓦,以便更好地“以史为鉴”;第四,通过对苏北工业发展的研究尝试为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心苏北,研究苏北,推动苏北社会发展早日驶上“快车道”.为了叙述方便,本书分为“晚清篇”、“民国上篇”、“民国下篇”和“综合篇”四个部分。 前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勾画苏北工业的发展过程。 “晚清篇”起于1882年苏北第一家现代企业--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建立,止于1911年清朝瓦解, 叙述了苏北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的起步过程,并分析了抢抓机遇从而起步较早,颠倒顺序导致发展迟缓的经验教训。“民国上篇”起于中华民国建立,止于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叙述了苏北工业初步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工业部门增加,工业布局扩展的特点。“民国下篇”起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止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叙述了南京政府统治时期苏北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战乱导致的挫折,分析了南京政府政策、日本侵略掠夺给苏北工业带来的复杂影响。苏北工业运行于近代中国的大舞台之上,为将工业运行与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考察,前三篇都设专章介绍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是人创造的,为了突出反映苏北企业家的独特风采,“晚清篇”和“民国下篇”设专章介绍当时著名的企业家及其经济思想。为了集中总结分析“历史启示”,各篇设专章对本阶段工业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第四部分的“综合篇”着重讨论工业以外的因素对工业的影响。本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江苏教育水平南高北低,交通条件南优北劣,政府支持重南轻北,接受辐射南强北弱的不平衡状况,指明教育、交通和接受辐射对工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求从更广泛的领域探索苏北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本书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撰写过程中,本人曾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处、苏北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支持,得到恩师余明侠教授、戴先杰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