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

《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作为“科学与人文对话丛书”的分册之一,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的文集。兼通科学与哲学修养的刘华杰先生将一篇篇科学小品文汇集成册,内容涉及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等各个领域,尤其涉及到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体现出哲学对现实的关心。本文从人文理性的角度批评了北京的西客站、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立交桥等工程。科技伦理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如果你不曾感受到,不妨从北京西客站出一回站,或者到新落成的地铁13号线换乘一次。如果还理解不了,不妨到清河环岛走一遭儿或者到西直门立交桥南北向走一次。西客站是得过奖的科技工程,13号轻轨是北京最新建成的据说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的工程,清河环岛庞大气派,西直门立交桥更是远近有名。这些都是全市人民瞩目的大型公共设施工程,投入大、影响大、宣传力度大。但是问问纳税人,即普通市民,这些工程怎么样?有人说很好,也有人说缺了点什么。比如“缺了一点人(情)味”。这话不好听(但不算最难听的),我们可以换种说法——“这些项目缺少更多的人文关怀”。以西客站为例,走啊,走啊,走啊走,就是走不出来,眼看就要出来了,还得上又陡又高的台阶,其设计者大概希望旅客在旅行结束前好好锻炼一下身体。西客站据说很好看(我没欣赏到),但这种工程不能只是个摆设。再看13号线在西直门的换乘,我就听到一名乘客说怀疑设计者的动机或者智力。在上海,下了火车可以不出站台直接进入城市地铁系统,北京为什么做不到,而且北京的项目建得更晚。在西直门从13号线转到环线,要露天跨越两道小马路和一个小广场,高峰期需要浪费10分钟以上的时间,加上等车、排队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那么能不能在设计时就考虑到直接接通两条线呢?想像不出不可以的理由。可以设想,将来也许要修改,但修改的成本要比当初就弄好不知要多花多少钱。话说回来了,这与科技有什么关系?更与伦理或者人文关怀有什么瓜葛?道理很简单,公共设施是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也是为纳税人所使用的。如果纳税人觉得不合适、不合理、缺少人情味,那就是这样。通过记者的调查,一些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的确存在着问题,也是标准的科技伦理问题,它反映出我们的工程设计人员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做绝对了,但它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中。设计人员在听取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之外,也应当征求民意。这种现状也反映了部分设计人员具有过分的自信心,以及当前中国科学传播观念的落后。最近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有一个很妙的提法“人文理性”,路甬祥认为要用人文理性指导工具理性,这是符合时代精神的精辟论断。如果我们的这些项目充分考虑了人文理性,还会是这个样子吗?对于城市交通,出租车司机就有相当的发言权,他们最熟悉现在的交通状况,对于交通的拥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理解未必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但却是值得重视的,其中也许有一部分是合理的。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