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中医十大经典系列 共10本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现存《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素问》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医学内容。它汇集了秦汉以前中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渊薮。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全书3卷,上、中卷为医论,下卷为临床。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也有较为中肯之评析。  《黄帝内经太素》,古代中医学著作。隋代杨上善撰。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19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作为现存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的医书。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灵枢经》为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1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