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新文化的传统

如何建构中国的新文化,如何展现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传统,这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就提上议事日程并被争论不已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延续至“文化大革命”时,实已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因为经受了这一重创,才有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又对前此走过的路程和形成的思维定式的重新反省,才有了痛定思痛、幡然悔悟。这既是新一波思想解放运动启动的触发点,又是新文化建设模式探求的一次新的转换。从这时起,中国学术界围绕五四运动及其随之而来的新文化发展的研究,才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才真正具有科学探求的意义。这一进展不仅表现为对过去一系列视为所谓“禁区”问题的重新研究,对一些所谓“资产阶级”文化代表人物(如蔡元培、胡适等)的重新评价,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在这一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建设思路——一种全方位地开拓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思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余年间,以1989年为界,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再次认定五四运动的“反封建”性质和思想启蒙(思想解放)作用,对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两大思想主题重新作出阐释。后一阶段在表现五四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文化主张的同时,逐渐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回潮和新的发展。汇集在这里的论文,最早的作于1990年7月,最晚的完成于去年9月,从时间上说它们正是对应于新时期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后一阶段,它们作为这些年我的学术工作和思想探索的历史记录,明显带有这一阶段的历史痕迹。在这十余年间,我所写的论文并不限于这些,这里是按主题将相关的论文加以筛选而成,并在收入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订正,蕴含有“文存”的意味。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1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