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

反游记

本书记录了作者沿着黄河,从甘肃、宁夏、内蒙走到陕西的感官体验与精神震撼,跳出自然的“现场”而着意去反思“现场”背后真实的无助与无奈。==========自序这本书名为《反游记》。本来是叫《山河态度》的,但它太大太重,我恐这本小书承受不起,虽然就内容来说可能《山河态度》更为贴切。它写“山河”——主要是河,黄河。第一部分收录了二000年黄河之行中写下的一组文章,曾于次年结集为《河边的日子》。此次增补了《兰州记》和《煤有了,根安在》,后者谈到了我的家乡——黄河边、风陵渡。第二部分向南去,写云南。第三部分,有关大地上的村庄和村庄里的歌声。第四部分,写一条河及酒。这本书也写“态度”,山与河的态度,人的态度,我对吾土吾民的态度。第五部分纯为“态度”之思。这本书是“反游记”。我一向认为写游记在这个时代是一件无聊而可疑的事。在这个时代,无数人飞来飞去,旅游已成大规模工业,驾着汽车的先生小姐们探遍穷乡僻壤,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把世界的每一个羞处打开。“游记”的生活前提和文化前提几乎不复成立。所有的“游记”都在说一件事:“我”在“现场”。游记作者秉持恺撒式的气概:我来、我看、我写。而我想加上一条:我疑。我怀疑我的眼睛和头脑,我认为我们大惊小怪地宣称看到并写出的,通常都是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所谓“现场”、所谓“风景”,不过是境由心生,是一场众所周知的戏。尽力穿越幻觉,对“我”、对“现场”保持警觉,在“我”和“现场”之间留下“客气”的余地,这即是我所谓的“反游记”——如果一定要写的话。人生如逆旅,此身原是客,既是客,就该客气、有礼,游记是不客气的文体,正如照相机是不客气的机器,它们都不信这山河这人世自有不可犯的隐私,它们自负地把逢场作戏当成了隐私——套用一句流行的格言,旅游就是观看“光明磊落的隐私”,而写游记和拍照片则是想着对方,自己乱动。所以,我不写游记,我写“反游记”。但是,我仍然喜“游”,独在异乡为异客,那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所以,我现在的理想是:写一本畅销书,赚一笔大钱,买一只质地上好的皮箱(LV的),装上书和衣服,然后,到很多地方去,住在饭店里,在陌生人中,做陌生的客人,一直如此,到死。当然,据我所知,这件事难度甚大,只有纳博科夫做到了。是为序。
微信读书推荐值
待评分
推荐
一般
不行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