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写于抗日战争中期,即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关于当时全国和翦老所在的重庆的政治形势,撰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背景,我在翦著《秦汉史·校定本序》中已做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1944年4月,《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上海生活书店又以《新中国大学丛书》之一种于1946年10月、1947年5月两次再版。解放后,北京三联书店又于1950年3月再版。关于《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内容,翦老“自序”说:“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上起开天辟地,下迄殷周之世,其所论述的范围,是秦以前的中国古史。”这次校定《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既考虑到《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内容,亦考虑到《中国史纲》第二卷的校定本已改题《秦汉史》,因之将本校定本改题《先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是翦老的名著之一,也是他的力作之一。为撰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他曾较长时期地、比较充分地做了理论和资料两方面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1930年开始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就是这项准备工作的开始。这次“论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拥护蒋介石的一批知识分子之间、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等问题而开展的一场重大的思想理论斗争。翦老是革命派方面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他以充沛的精力和泼辣的笔锋上阵,连续发表巨型论文,其中主要的有《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①、《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②、《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法”问题》③、《“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④等,共有10余篇,30余万字。他在论战中所持的基本理论,后来都总结吸收到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出版的名著《历史哲学教程》⑤一书中;他在论战中所探讨的主要历史问题,后来亦都总结吸收到《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因此,《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宏富,理论性强。
使用第三方修改过的浏览器、第三方开发的微信读书客户端,或通过插件等方式访问微信读书可能会导致你的账户信息泄露或被盗。
如无视此提示继续使用上述第三方工具将有可能导致你的账号被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