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译者前言 《世界的散文》或《世界的散文导论》是梅洛-庞蒂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许是出于有意放弃的缘故。在他死后由文稿执行人克劳德·勒福尔(Claude Lefort)整理,并于1969年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在他死后出版的作品主要是《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两部没有完成的书稿,另外还有诸如《论自然》(La Nature)等讲课稿。由于梅洛-庞蒂系英年早逝,《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这两部未竟之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既是《知觉现象学》的延伸,又是其断裂。所以,它们既代表着其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又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转折或过渡。《世界的散文》主要涉及语言哲学问题,《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旨在探讨本体论,两者共同构成为他后期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探讨。 《世界的散文》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本书因此对于从事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与批评诸领域的同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或许由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中,梅洛-庞蒂有意放弃了《世界的散文》的写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抛弃了其中的思想,实际的情形可能是,由于把该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纳入到了本体论框架之中,《世界的散文》因属多余而被置于一边。但是,《世界的散文》的独立地位不容否认,它着眼于从“文化与知觉”(或“社会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真理与真实,《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着眼于从“自然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两者共同推进了关于“知觉”的现象学,但明显出现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这也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要探讨的主题,梅洛-庞蒂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共同理论兴趣也因此突显出来。某种卢梭式的田园美梦和神秘意识,使梅洛-庞蒂从文化回归自然(当然是灵化了的自然,是世界之肉,也因此融合了文化和意识)。这或许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显得更为重要的原因。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从《知觉现象学》到《世界的散文》再到《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梅洛-庞蒂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他始终走在限定和还原科学、修正和超越纯粹意识哲学的途中。 我们可以由梅洛-庞蒂本人的一个说明来理解本书书名的源起和他的语言理论之倾向性:“在我们为《真理的起源》所做的准备性工作中,在指望完整地处理这一难题(关于形式思维和关于语言的难题)之前,我们在一本已写成一半的、探讨文学语言的书中已经不那么唐突地旁及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更容易证明:语言并非是在完全清楚明白中自我拥有的思想的一件素朴的外衣。一本书的意义首先不是通过其思想,而是通过语式、叙述形式或现存文学形式的系统而非同寻常的变化被给出的。如果表达是成功的,言语的这种口音、这种特殊的韵律特征逐渐被读者所吸收,并使他能够进入到一种他有时漠视甚至最初抗拒的思想中。文学的交流并不是作家对于构成为人类心智的先验性之一部分的含义的简单求助,相反,这种交流通过训练或者通过一种间接的活动使这些含义在心智中产生。在作家那里,思想并不从外面主宰语言:作家自身就像一种新的习语,它自己形成,自己发明表达手段并且按照它特有的意义产生变化。我们称为诗歌的东西或许不过是炫耀地肯定了这种自主的那一部分文学。全部伟大的散文也是对意指工具的一种再创造,自此以后这种工具将按照一种新的句法被运用。平庸的散文局限于借助习惯性的符号来探讨已经置入到文化中的含义。伟大的散文乃是获取一种到现在为止尚未被客观化的意义、并使它能为说同一语言的所有的人理解的艺术。当一个作家不再能够构造一种新的普遍性并在危机中进行交流时,他就只是在苟延残喘。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评说其它的制度:当它们表现出不再能够提供一种人类关系诗学时,也就是说当个人的自由不能够召唤所有其他人的自由时,它们也就停止存在了。黑格尔说罗马国家是世界的散文。我们把我们的这一工作命名为《世界的散文导论》,通过改造散文范畴,这一工作打算在文学之外给予散文一种社会学含义。”(见随后的《法文版“致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这份译稿中的注释分为三种,一是梅洛-庞蒂原注,以①、②、③……数字系列表示;二是法文编者注,以*、**、***…符号系列表示;三是中译者注,以[1]、[2]、[3]…符号系列表示。如果在第一种形式的注释中出现第二种、第三种,或者在第二种中出现第三种时,则分别在注释文字前面标上符号*或符号[1]。 杨大春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出 版 说 明 法国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极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孟德斯鸠法的思想、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构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福科、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学说为后现代思想、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其变古之道,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我馆引进西学,开启民智,向来重视移译法国思想文化著作。1906年出版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开风气之先,1918年编印《尚志学会丛书》多有辑录。其后新作迭出,百年所译,蔚为大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裨益良多。我馆过去所译法国著作以古典为重,多以单行本印行。为便于学术界全面了解法国思想文化,现编纂这套《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系统移译当代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但凡有助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著作,无论是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性的,都予列选;学科领域,不限一门,诸如哲学、政治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兼收并蓄。希望学术界鼎力襄助,以使本套丛书日臻完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0年12月 法文版出版说明 正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世界的散文》这一文本的篇幅为170页,写在用于打字机的通常尺寸的活页纸上,大部分都是单面写的。某些页面上有大量的修改,几乎没有哪一页能够避免修改。著作的名称和时期都没有被提及。 手稿由在第1页,第8页,第53页和第127页上用罗马数字特意标明的四个部分构成。根据其组织的内在逻辑,我们区分出了另外两个部分。第五部分开始于第145页,依据的是该页的顶端有一不同寻常的大幅空白。第六部分开始于163页,是由一个符号(三角十字)和同样处于该页顶端的一个类似的空白所提示的。我们所采纳的这种排列符合1952年8月的清单的提示(标题为“手稿修订本”),它包含六大段,的确只有前面四段有编号。 我们相信为如此构成的六章加上标题是适当的,因为作者没有为它们提供任何标题。这些标题的唯一功能是最可能清晰地表明论证的基本主题。我们选择的标题用词完全出自该文本。 我们不可能连同文本一道发表我们找到的该计划的笔记或大纲,因为它们没有标明时期,有时含混或者过于简练,而且不一致。另外,不作解释地从中选择一些也是不可能的,这看起来理所当然地带有任意性。我们唯一能够说的是:它们提示了致力于探讨几个文学样本(最经常地与斯汤达、普鲁斯特、瓦莱里、布勒东和阿尔托联系在一起)的第二部分,以及一般性地探讨世界的散文问题的第三部分,不过这种探讨是和政治及宗教相比照着进行的。 作为补偿,我们打算再现在文本边缘或者页底发现的那些评注。它们或许会使许多读者感到失望,因为许多表述是浓缩的或者突兀的。但这些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忽略它们,而别的一些读者则会从中受益。 在誊写时,我们把严格地限制我们的介入确定为一个规则。当被觉察到的错误是不重要的(不合语法规则的性或数的变化)时,我们予以改正,每当改正要求更换单词时,我们注明原文如此(sic)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有可能,我们每次都尽可能使附注准确或者完整。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们引入的那些注释,不管它们反映的是文本特性还是充为作者的评论,都在前面加星号(*)。而梅洛-庞蒂自己打算列出的那些注释则在前面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为了避免任何混淆,他的文本用罗马字母,我们的用意大利字母。 我们用来表示某些词不能被阅读的约定如下:如果这些词是难辨认的,用[?]表示,如果它们可疑但却有可能,则用[理由?](sujet?)表示。 克劳德·勒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