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书城
金匮要略使用手册
首页
我的书架
登录
本书已下架
内容不再支持阅读
金匮要略使用手册
王久源
扉页
版权信息
+
书签
再版前言
原前言
原序
凡例
一、《金匮要略》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二、类病证
(一)内科病证
1.时病
2.心系疾病
3.肺系疾病
4.脾系疾病
5.肝系疾病
6.肾系疾病
7.神志疾病
8.血证
9.经络疾病
10.气血疾病
11.虫毒疾病及其他
(二)妇科病证
1.妊娠病
2.胞阻
3.半产
4.产后病痉
5.产后郁冒
6.产后大便难
7.产后中风
8.产后腹痛
9.恶露不尽
10.产后下利
11.产后虚烦呕逆
12.经水不利
13.经水不通
14.经候不匀
15.漏下
16.带下
17.热入血室
18.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luán,音乱)〕
19.脏躁
20.转胞
21.久不受胎(不孕)
22.妇人阴寒
23.妇人阴疮
24.妇人阴吹
25.女子梦交
(三)男科病证
1.虚劳
2.亡血
3.失精
4.精气清冷
5.阴头寒
6.无子
7.消渴
8.男子萎黄
(四)外、伤、口齿、皮肤科病证
1.马刀侠瘿
2.痔
3.瘾疹
4.痂癞
5.疮痈
6.肠痈
7.浸淫疮
8.金疮
9.蚀齿
1.阳病十八
2.阴病十八
3.五脏各十八病
4.六微(腑)各十八病
5.五劳、七情、六极
6.妇人三十六病
7.四部病
8.九种心痛
9.四种饮证
10.新产三病
11.妇人六十二种风
三、类症状
(一)全身症状
1.发热(身热、有热、倍热、无大热、微热、时热、不发热)
2.潮热
3.恶寒(有寒、寒多、恶寒甚、振寒、淅然、无寒)
4.往来寒热(无寒热)
5.恶风(不恶风)
6.汗出(大汗出、多汗、微汗出、汗出沾衣、黄汗出、白汗出、不汗出)
7.自汗
8.盗汗
9.头汗
10.身痛(身体疼重、身体疼烦、拘急不得转侧)
11.项背强(痛)
12.肢节疼痛
13.腰痛
14.身肿(腰以上肿、腰以下肿)
15.身重
16.身冷
17.身黄
18.身痒
19.身体羸瘦
20.身□(身运)
21.身形和(身形如和)
22.半身不遂
23.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24.肌肤不仁
(二)头面症状
1.头痛(头微痛、头不痛)
2.头眩(眩冒、头动摇)
3.头面热
4.发落
5.面部病色(色赤、色黄、色黑、色白、色青、相兼色、色鲜明、色和)
6.面肿
7.面部经脉异常变化
8.眼目症状(目眩、目泣、目肿、眼部病色、眼目运动)
9.鼻部症状
10.口舌症状(唇口舌燥、口噤难言、口苦、口多涎、□齿、唇色病色)
11.咽部症状(咽喉干燥、咽喉疼痛、咽喉不利、音声异常)
(三)四肢症状
1.厥逆(厥冷、厥、手足寒、胫冷、逆冷)
2.手足烦热(手足烦、手足热)
3.手足肿(手指臂肿、足肿)
4.手足拘急、挛动
5.手足疼痛
6.四肢重着
7.手足不仁(手足痹)
8.肢体活动障碍
(四)脏腑症状
1.烦躁(烦、烦咳、烦喘、烦热、烦满、微烦、虚烦、躁)
2.心中懊□(心中愦愦然、心如啖蒜荠状)
3.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
4.欲眠(卧)
5.心悸
6.谵语(独语不休)
7.喜欠
8.喜悲伤欲哭
9.其他神志症状(常默默、靖言了了、多嗔、不识人、如狂妄行)
10.心痛(心中热痛、心中大寒痛)
11.心中热
12.咳(咳逆上气、咳喘、咳满、咳唾、咳烦、时咳、不咳)
13.喘(喘满、喘不能卧、烦喘、微喘、不喘)
14.嚏
15.太息(倚息、息摇肩、不得息、吸促、吸远)
16.短气(少气)
17.气上冲(上冲咽喉、上冲胸、上冲心、上冲皮起)
18.哕(干呕、似哕不哕)
19.善噫
20.口渴(渴欲饮水、欲饮不能饮、口干、思水、欲饮热、不欲饮、口不渴)
21.呕吐(呕、呕不能饮食、时呕、欲呕、不呕、吐、欲吐)
22.吐涎沫(多涎唾、吐浊唾、吐水)
23.吐(唾)脓血
24.吐蛔
25.消谷(能食、暴食之、心中饥、食有美时、饮食如故)
26.不欲食(不能食、恶闻食臭、不知食味、食难用饱)
27.嗜甘
28.下利(下重、自利、利不禁、失便、清便自调)
29.溏泄(鹜溏、鸭溏、便肠垢)
30.气利
31.便血(大便黑)
32.大便坚(大便不通、便难、不大便、有燥屎)
33.小便利(溺快然、饮一溲一)
34.小便数
35.遗尿(遗溺)
36.小便不利(小便不通、小便少、小便难、不得溺)
37.小便淋漓(小便如粟状)
38.尿血(小便赤、小便色不变)
(五)胸腹症状
1.胸满(咳满、喘满、心胸不安、胸中窒、欲蹈胸上、胸胁逆满)
2.胸痛(肺痛)
3.胁痛〔两胠(qù,音驱)痛〕
4.胸中冷
5.心下坚(痞、闷、痛、胃中苦浊、按之澹)
6.腹胀满(腹胀、腹满)
7.腹大(腹重、如肿状)
8.少腹拘急
10.少腹寒(肚热、少腹不仁)
11.脐周症状
12.肠鸣
13.膀胱急
(六)假设症状
(七)反常症状
四、类脉象
(一)单一脉
1.浮脉
2.沉脉
3.伏脉
4.迟脉
5.数脉
6.虚脉
7.实脉
8.大脉
9.紧脉
10.弦脉
11.细脉
12.革脉
13.弱脉
14.结脉
(二)复合脉
1.浮数脉
2.浮迟脉
3.浮紧脉
4.浮滑、浮细滑脉
5.浮大脉
6.浮弱脉
7.浮洪脉
8.浮缓脉
9.浮涩脉(浮虚而涩、浮溺而涩、浮大涩、浮微而涩)
10.沉弦脉
11.沉滑脉
12.沉紧脉(紧沉脉)
13.沉迟脉
14.沉大滑脉
15.沉小脉(沉小迟脉)
16.沉细脉
17.沉弱脉
18.沉微脉
19.迟滑脉
20.迟缓脉
21.迟涩脉
22.迟紧脉
23.数滑脉(滑数脉)
24.数弦脉(弦数脉)
25.数实脉
26.数虚脉
27.弦迟脉
28.弦紧脉(紧弦脉)
29.弦大脉
30.弦小紧脉
31.弦细芤迟脉
32.虚沉弦脉
33.极虚芤迟脉
34.虚弱细微脉
35.微数脉
36.微迟脉
37.微弦脉
38.微弱脉(微弱数脉)
39.微小紧脉(微涩小脉)
40.微大迟脉
41.紧数脉
42.紧大迟脉
43.紧涩脉
44.实大数脉
45.动弱脉
46.芤动微紧脉
47.涩小脉
48.紧数脉
49.洪数脉
(三)平脉
(四)反脉
(五)真脏脉
(六)假设脉
(七)其他脉
五、类病因病机
(一)类病因
1.邪气
2.六淫
3.七情内伤
4.饮食、劳逸伤
5.外伤、虫兽伤
6.水气(痰饮)
7.瘀血(干血)
8.积冷
9.结气
10.调摄失宜
11.体质与疾病
1.内所因
2.外所中
3.其他
(二)类病机
1.邪正斗争
2.阴阳失调
3.气失常(营卫失常)
4.血失常(血虚、血滞、血寒)
5.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生、津液亡失、水血相关、水湿内停)
6.五脏病机
7.六腑病机
8.奇恒之腑(女子胞)病机
9.经络病机
10.“相搏”病机
11.其他
12.疾病预后
六、类四诊方法
(一)望诊
1.望神态
2.望色泽
3.望形体
4.望形态
5.望动态
6.望舌
7.望齿
8.望排泄物
(二)闻诊
1.听声音
2.听呼吸
3.嗅气味
(三)问诊
(四)切诊
1.诊脉
2.扪诊
七、类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1.辨阴阳
2.辨表里
3.辨寒热
4.辨虚实
(二)脏腑经络辨证
1.辨五脏
2.辨六腑
3.辨经络
(三)营卫气血辨证
(四)三焦辨证
(五)病因辨证
1.风
2.寒
3.热
4.水湿
5.痰饮
6.宿食
7.虫
8.瘀血
八、类治法
(一)治疗原则
1.治未病
2.调理阴阳
3.虚实异治
4.标本缓急
5.因势利导
6.因时因病制宜
7.攻其所得
8.近其所喜,远其所恶
9.随证施治
(二)治疗方法
1.药物内治法
2.药物外治法
3.针灸疗法
4.针药并用法
5.引导吐纳法
6.饮食调养法
九、类方剂
(一)剂型分类与主治病证
1.汤剂类方
2.散剂类方
3.丸剂类方
4.酒剂类方
5.膏剂类方
6.浸洗剂类方
7.熏剂类方
8.坐剂类方
(二)煎药法
1.溶剂
2.煎法
(三)制剂法
1.加工
2.制作
(四)服药法
十、类药物
十一、类《金匮要略》历代书目
(一)本文
(二)注释
(三)方论
(四)歌括
(五)其他
(六)合编(从略)
十二、类《金匮要略》疑难条文注释
一〔一〕为什么“四季脾王(旺)不受邪”
一〔一〕如何“助用焦苦”
一〔一〕“十七句”之争
一〔九〕“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前后二字的意义
一〔十二〕“脉脱”之义
一〔十三〕“大邪”、“小邪”之争
一〔十三〕“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之义
一〔十七〕“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意义
二〔一〕“反恶寒”之义
二〔二〕“不恶寒”之义
二〔七〕痉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之义
二〔八〕何以“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二〔二十一〕风湿发热“日晡所剧”之理
二〔二十三〕“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的意义
三〔一〕百合病之涵义
三〔一〕“每溺时头痛、头眩……”之理
三〔九〕“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阴阳指何?
三〔十〕狐□病之涵义
三〔十〕狐□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之理
三〔十四、十五〕“阴毒、阳毒”之涵义
三〔十四、十五〕“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之理
三〔十四、十五〕雄黄、蜀椒阳毒用,阴毒去之理
四〔一〕“弦数者风发也”之义
四〔一〕“以饮食消息止之”的意义
四〔四〕何以“温疟者,其脉如平”
四〔四〕“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之理
五〔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争议
五〔一〕“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之意义
五〔二〕中风“邪入于腑”,其腑何在?
五〔二〕中风“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其脏何在
五〔四〕“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之义
六〔一〕“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之句读
六〔三〕虚劳重“男子”之理
六〔三〕“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之义
六〔四〕虚劳“男子面色薄”之理
六〔五〕虚劳“无寒热”之理
六〔十三〕小建中汤证之机理
六〔十七〕酸枣仁汤证之机理
六〔十八〕“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之义
七〔一〕肺痈“口中辟辟燥”之义
七〔一〕“咳唾脓血”一症之归宿
七〔五〕何谓“肺中冷”?
七〔五〕“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之义
七〔附方·炙甘草汤〕“心中温温液液者”何义?
七〔附方·苇茎汤〕“胸中甲错”何义?
八〔一〕“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之义
九〔一〕“阳微阴弦”之义
九〔二〕“平人无寒热……实也”之义
九〔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迟数二脉并见之理
九〔三〕“白酒”者何?
九〔五〕“胸痹心中痞……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之义
九〔七〕“胸痹缓急……”之义
十〔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之义
十〔一〕“此虚寒从下上也”之解
十〔五〕“寸口脉弦者……其人啬啬恶寒”之病机
十〔九〕“病腹满,发热十日……厚朴七物汤主之”的病机
十〔十四〕大建中汤证“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之理
十〔十五〕大黄附子汤证“胁下偏痛,发热”之理
十〔十七〕“白汗”之争
十〔十九〕“抵当”之义
十〔二十五〕“脉紧如转索无常……”的解释
十一〔四〕“肝中风”之义
十一〔五〕肝中寒何以“两臂不举,舌本燥”
十一〔七〕“肝着”之义
十一〔七〕“新绛”之说
十一〔八〕“心中风……”之义
十一〔十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争
十一〔十五〕“其脾为约”之争
十一〔十八〕“不须治,久则愈”之义
十一〔十九〕“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之释
十二〔九〕留饮何以“咳嗽则辄已”
十二〔十〕“胸中有留饮……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之义
十二〔十一〕何谓“伏饮”
十二〔十二〕脉“双弦”、“偏弦”之义
十二〔十三、十四〕“肺饮不弦”、“支饮……其脉平也”之义
十二〔十八〕甘遂半夏汤中甘草与甘遂同用之理
十二〔二十四〕木防己汤证之虚实意义
十二〔三十一〕何谓“瘦人”
十二〔三十一〕“癫眩”之义
十二〔三十三〕“支饮家……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之义
十二〔三十六〕“青龙汤下已”之义
十二〔三十六〕“多唾口燥”之义
十二〔三十六〕“下流阴股”者何?
十二〔三十六〕桂苓五味甘草汤证的病机之争
十二〔三十九〕“其人形肿”之理
十三〔一〕“厥阴之为病,消渴……”之义
十三〔二〕“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之义
十三〔六〕“文蛤”何药?
十三〔十一〕“蒲灰”何药?
十四〔一〕“皮水……外证胕肿……其腹如鼓”之义
十四〔六、七〕“趺阳脉当伏”之义
十四〔八〕“沉伏相搏,名曰水”之病机
十四〔十五〕“肺水者……时时鸭溏”之病机
十四〔十七〕“肾水者……面反瘦”之理
十四〔十九〕“少阳脉卑”之义
十四〔二十六〕“浮者为风……发其汗即已”之义
十四〔二十六〕“杏子汤”之争
十四〔二十九〕“若汗出已反热者……必生恶疮”之义
十四〔三十〕“前通”之义
十四〔三十〕“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之解
十四〔三十〕“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之理
十四〔三十一〕“气分,心下坚……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之解
十五〔一〕“浮则为风”之争
十五〔一〕“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之义
十五〔二〕“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之解
十五〔八〕“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之“病”指何
十五〔八〕“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之解
十五〔十一〕“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之理
十五〔十三〕谷疸“寒热不食”之理
十五〔二十二〕“男子黄”之理
十六〔四〕“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之理
十六〔十〕瘀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之理
十六〔十〕瘀血“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之解
十六〔十一〕“阴伏”之义
十六〔十二〕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中蜀漆之功效
十六〔十七〕“心气不足……泻心汤主之”之解
十七〔十三〕“……思水者,猪苓散主之”之病机
十七〔十七〕“食已即吐”之病理
十七〔十九〕“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之解
十七〔二十四〕“六府气绝于外……五藏气绝于内……”之义
十七〔二十六〕下利“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之解
十七〔三十二〕“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之理
十七〔四十〕“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之解
十七〔四十六〕“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之解
十八〔一〕“当发其痈”之义
十八〔三〕服薏苡附子败酱散后,何以“小便当下”
十九〔一〕“病趺蹶……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之义
十九〔四〕“阴狐疝”病机
十九〔六〕甘草粉蜜汤中‘粉’之争
二十〔一〕“却一月”之义
二十〔一〕“则绝之”之义
二十〔二〕桂枝茯苓丸证之争
二十〔五〕“腹中□痛”之义
二十〔七〕当归贝母苦参丸证之解
二十一〔二〕“产妇郁冒……小柴胡汤主之”之义
二十一〔七〕“热在里,结在膀胱”之义
二十一〔八〕阳旦汤之争
二十一〔九〕“产后中风……竹叶汤主之”之病机
二十二〔一至四〕“血室”部位之争
二十二〔二〕“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之义
二十二〔六〕“脏躁”之争
二十二〔七〕“……治痞,泻心汤主之”用何方
二十二〔九〕温经汤证“病下利”之理
二十二〔九〕温经汤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之理
二十二〔十一〕旋覆花汤证之解释
二十二〔十二〕“胶姜汤”何方
二十二〔十三〕“生后者”之义
二十二〔十八〕“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之病机
附:引用注家书目
附录
一、张仲景生平里籍简介
二、《金匮要略》名称的来历
(一)书名涵义
(二)本书的历代整编过程
三、《金匮要略》的内容范围和编写方法
(一)内容范围
(二)编写体例和方法
四、《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特点
(一)在“理”的方面
(二)在“法”的方面
(三)在“方”的方面
(四)在“药”方面
五、《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
六、《金匮》的学术价值
(一)理论结合实际,使杂病学具备了完整的体系
(二)承先启后,为治疗杂病的典范
(三)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可谓无穷之应用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根,临床各科的纲领
七、《金匮要略》学习方法举荐
(一)前后联系,加深理解
(二)注意文法、字义
(三)重视方药的炮制、配伍和煎服法
(四)选择版本和注本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阅读到本书未购买章节均需要手动购买确认。
取消
关闭
金匮要略使用手册
已读到0% · 共0条笔记
你可以在这里记录本书的
想法、划线、书签
本地导入书籍的 AI 翻译功能
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微信扫码开通付费会员
一键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