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书城
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首页
我的书架
登录
本书已下架
内容不再支持阅读
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高希言 王威
扉页
版权信息
+
书签
《各家针灸学说》编委会
《各家针灸学说》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委员会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审专家组
前言
编写说明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各家针灸学说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
一 经络学成就与影响
二 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三 刺灸学成就与影响
四 针灸治疗学成就与影响
第二节 《难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
一 经络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二 刺法灸法学成就与影响
第三节 《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
一 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二 刺灸学成就与影响
三 处方选穴成就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章 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
第一节 针灸流派起源的传说
第二节 战国之后的主要针灸流派
一 重针派
(一)重毫针派
(二)重铍针派
(三)重锋针派
(四)重皮肤针派
(五)重金针派
二 重灸派
(一)化脓灸派
(二)隔物灸派
(三)艾卷灸派
(四)热证可灸派
(五)炼脐派
三 穴法派
(一)以痛为输派
(二)辨证取穴派
(三)循经取穴派
(四)按时取穴派
四 手法派
(一)单式手法派
(二)捻转手法派
(三)补泻量化派
五 刺营出血派
(一)内科的刺营出血派
(二)外科的刺营出血派
(三)妇、儿科的刺营出血派
(四)五官科的刺营出血派
六 针灸药相须派
七 经穴理论派
(一)经学派
(二)经穴考订派
(三)经穴图绘、模型制作派
八 中西医汇通派
思考题
第三章 针灸学说流派形成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古代针灸学说产生的背景
一 家传方式
二 师授方式
第二节 针灸学说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文献传承与医家之间的影响
二 地区因素
(一)河北针灸流派
(二)浙江针灸流派
(三)江西针灸流派
三 工作对象环境条件及疗效因素
思考题
第四章 针灸学说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经络腧穴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 对经络学说发展的影响
二 对腧穴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对刺灸临床发展的影响
思考题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汉唐时期医家
第一节 张机
一 针治三阳
二 灸治三阴
三 重视辨经,善用特定穴
四 提出灸法的误治、禁忌证
五 倡导针药并用
六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节 王熙
一 阐述脏腑表里经相合理论
二 阐述经脉虚实病证,强调针药并治
三 对五输与俞募的发挥
四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三节 葛洪
一 卒病用灸
二 倡导隔物灸法
三 阐述施灸顺序与壮数
四 创用“一夫法”,重视简便取穴法
五 葛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四节 陈延之
一 灸法学说
二 灸穴学说
三 刺法特点
四 陈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节 刘涓子
一 疽病预后与“可刺”说
二 “针烙”“火针”治痈疽宜忌
三 灸治痈疽
四 刘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节 巢元方
一 阐述经络病机
二 阐述针灸宜忌
三 论灸疮发洪
四 提出小儿“慎护风池”与“逆灸”
五 巢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七节 杨上善
一 阐述以经统穴
二 阐释奇经理论
三 探究经穴名称
四 “为针之法,调气为本”说
五 强调综合施治
六 杨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八节 孙思邈
一 倡导针灸“医未病”
二 提出“知针知药”是良医
三 发挥经穴理论
四 提出灸有“生熟”
五 火针、刺血应用经验
六 孙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九节 王焘
一 提倡以经统穴
二 倡导“唯取灸法”
三 记载艾灸禁忌
四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医家
第一节 王惟一
一 铸造铜人,开创直观教学的先河
二 厘订腧穴定位
三 补充腧穴主治
四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节 庞安时
一 以经络理论阐释伤寒病机
二 阐发仲景的针灸思想
三 阐发针灸的忌宜
四 庞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三节 庄绰
一 膏肓俞穴定位说
二 膏肓俞穴灸治说
三 庄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四节 窦材
一 “须识扶阳”
二 “灼艾第一”说
三 灸补脾肾说
四 窦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节 许叔微
一 阴证、阴毒速灸说
二 阳证刺治说
三 许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节 王执中
一 考订腧穴
二 “按之酸痛是穴”说
三 灸良说
四 火针与温针的应用
五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七节 闻人耆年
一 急症用灸说
二 骑竹马灸法
三 《备急灸法》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八节 席弘(陈会、刘瑾)
一 行针审穴说
二 “补泻迎随”说
三 平补平泻说
四 席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九节 刘完素
一 “灸刺须分经络”说
二 “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
三 “灸引其热”说
四 刘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节 张元素
一 伤寒取五输说
二 大接经刺法
三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一节 张从正
一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二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三 火热血实,法宜刺络
四 针刺临床案例
五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二节 李杲
一 “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说
二 “泻其血络”说
三 用俞募的“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
四 临床治验
五 李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三节 何若愚、阎明广
一 阐发子午流注
二 创立纳甲针法
三 倡用补泻手法
四 强调辨证施治
五 何氏、阎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四节 窦默
一 强调用针治病
二 重视“治神”
三 阐释“得气”
四 归纳手指补泻十四法
五 倡用“流注八穴”
六 阐述针刺对气血的作用
七 创变式补泻手法
八 窦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五节 王好古
一 原穴“拔源”说
二 完善五输穴理论
三 重视针药并用
四 创阴证学说
五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六节 罗天益
一 灸法温补脾胃说
二 针刺放血泄邪说
三 针灸药兼施说
四 临床治验
五 罗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七节 王国瑞
一 倡用“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二 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
三 创飞腾八法
四 倡用透刺法
五 王氏的针灸特色
六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八节 朱震亨
一 “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说
二 热者灸之
三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
四 朱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九节 滑寿
一 发挥“十四经”理论
二 补注十四经穴
三 滑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七章 明代医家
第一节 楼英
一 候气、补泻说
二 施灸与刺血法
三 夺命穴说
四 楼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节 刘纯
一 “平针法”说
二 补泻法
三 刘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三节 徐凤
一 尊崇窦默针法
二 重视针刺手法
三 阐发子午流注
四 倡用灵龟、飞腾针法
五 徐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四节 方贤
一 设“奇穴”篇
二 重视针刺手法
三 强调治神
四 方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节 汪机
一 “《素》《难》所论,刺法之正”
二 “审其病之在经在络”说
三 “针砭……何得为补”说
四 “治病无定穴”说
五 汪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节 万全
一 惊风配灸疗扶娇弱之体说
二 治瘫痪、龟背、诸疮配灸说
三 万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七节 高武
一 “溯源”“穷流”“知变”说
二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说
三 高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八节 薛己
一 针砭出血说
二 灸法说
三 薛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九节 李梴
一 穴法说
二 “迎随”“飞经走气”说
三 “宁守子午,舍尔灵龟”说
四 “炼脐”法
五 李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节 李时珍
一 砭石、煨针说
二 灸材与神针、神灯说
三 发挥奇经八脉理论
四 李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一节 杨继洲
一 杨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二 杨氏“下手八法”
三 杨氏“补针之要法”与“泻针之要法”
四 徐疾“两解”说
五 杨氏用灸经验
六 杨氏选穴特点
七 透穴的应用
八 杨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二节 王肯堂
一 分经辨证治眼病说
二 疮疡“自内而出者宜灸”说
三 逐月养胎针灸禁忌法
四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三节 吴崑
一 “针药二途,理无二致”说
二 针药兼施说
三 “五门主治”说
四 重视取穴与得气
五 吴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四节 陈实功
一 “痈疽灸法”说
二 铍针“开户逐贼”说
三 火针、灸法应用经验
四 陈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五节 张介宾
一 重视经典研究
二 “灸能开郁拔毒、助气回阳”说
三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六节 龚居中
一 “痰火灸法”说
二 发灸疮说
三 龚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七节 龚廷贤
一 熏脐、蒸脐、温脐说
二 诸病附灸
三 龚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八节 凌云
一 沿皮透刺说
二 得效应穴说
三 重针感,精补泻
四 临床治验
五 凌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八章 清代医家
第一节 郭志邃
一 治痧分经络
二 刮放治痧法
三 治痧验案
四 郭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节 张璐
一 金针开内障
二 “穴以助药”说
三 隔药灸救急法
四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三节 赵学敏
一 用针特色
二 重视用灸
三 擅长敷贴法
四 赵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四节 徐大椿
一 “针灸失传”论
二 “薄贴”说
三 重视内外兼治
四 徐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节 郑宏纲
一 “开风路针”说
二 “破皮针”说
三 “气针”说
四 用穴与针法
五 郑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节 吴亦鼎
一 明证善治说
二 灸重审穴说
三 灸可“温暖经络,宣通气血”说
四 灸可使“毒随火而散”说
五 吴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七节 王士雄
一 “邪气外泄”说
二 灸火论
三 贴穴法
四 王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八节 吴师机
一 “补内治之不及”说
二 “膏药贴法与针灸通”说
三 “膏可以统治百病”说
四 针药并用分先后
五 吴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九节 夏云
一 治疫喉用“刺刮吐”说
二 “刺出紫血,以泻其火”说
三 夏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节 李学川
一 经穴学说
二 “因证以考穴”说
三 用灸经验
四 李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一节 范毓䭲
一 “太乙神针”说
二 主治病证说
三 “太乙神针”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二节 张镜
一 刺疔方法
二 取穴原则
三 选穴特点
四 张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十三节 黄石屏
一 “针灸相得益彰”说
二 “取穴宜识变通”说
三 “萃全力于指”说
四 “金针三善”“药灸三益”说
五 黄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九章 近代针灸医家
第一节 承淡安
一 中西医学汇通观
二 针术兴奋抑制观
三 针灸效应三要观
四 针灸方药一理观
五 灸法效强针刺观
六 用药特点
七 承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二节 鲁之俊
一 “科学医学”论
二 “刺激”“神经”论
三 “针灸效能”说
四 重视“技术操作”
五 鲁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三节 朱琏
一 针灸“调整神经”说
二 “针灸治病三大关键”说
三 朱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四节 陆瘦燕
一 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与分类
二 提倡“导气针法”“温针”“伏针”法
三 发挥五输配穴理论
四 “全身切诊”说
五 临床治验
六 陆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节 孙惠卿
一 “刺激神经疗法”说
二 “刺激部位”说
三 诊查法
四 弹刺的“强度、频度与种类”说
五 孙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思考题
附录 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内容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目录(第一批)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阅读到本书未购买章节均需要手动购买确认。
取消
关闭
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已读到0% · 共0条笔记
你可以在这里记录本书的
想法、划线、书签
点评此书
推荐
一般
不行
书友想法
编辑
删除
本地导入书籍的 AI 翻译功能
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微信扫码开通付费会员
一键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