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本书主要以文学与音乐关系为视角,对《诗经》、唐前挽歌、汉唐乐府诗、唐宋词、元曲、昆曲等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重加研讨。中国诗歌两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为中国文人对汉字声、韵、调等要素愈加自觉的体认和利用,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字形式美和文体规范的自觉追求。中国式的歌唱都是以传辞为目的,“文”为主、“乐”为从,“文”决定“乐”。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对《诗经》“风”“雅”“颂”的划分、对先秦以及汉魏六朝的挽歌、对汉唐乐府诗、词曲起源、词曲调牌与宫调、南北曲的歌唱等问题,都可能有全新的认识。本书作者曾以“中国韵文文与乐关系研究”为题申报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本书为作者以此项目为中心、持续多年的学术探索的成果。 本书目录: 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百年《诗经》研究献疑 挽歌流变考 汉唐“乐府诗”辨证 《全唐诗》应当收录“词”么? 读《唐诗三百首》志疑 《花间集笺注》前言 “曲”变为“词”:长短句韵文之演进 “诗变为词”说辩证 《九宫大成》之“词乐”刍议 “词牌”与“曲牌”辨析“曲牌”本不分“南”、“北” 南戏本不能成“套”,北剧原不必分“折” 论元曲调牌及其宫调的标示 元剧“楔子”推考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考辨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曲唱“字腔”、“过腔”辨证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读洛地先生《戏曲音乐类种》
本书主要以文学与音乐关系为视角,对《诗经》、唐前挽歌、汉唐乐府诗、唐宋词、元曲、昆曲等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重加研讨。中国诗歌两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为中国文人对汉字声、韵、调等要素愈加自觉的体认和利用,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字形式美和文体规范的自觉追求。中国式的歌唱都是以传辞为目的,“文”为主、“乐”为从,“文”决定“乐”。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对《诗经》“风”“雅”“颂”的划分、对先秦以及汉魏六朝的挽歌、对汉唐乐府诗、词曲起源、词曲调牌与宫调、南北曲的歌唱等问题,都可能有全新的认识。本书作者曾以“中国韵文文与乐关系研究”为题申报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本书为作者以此项目为中心、持续多年的学术探索的成果。 本书目录: 中国韵文之结构与演进 百年《诗经》研究献疑 挽歌流变考 汉唐“乐府诗”辨证 《全唐诗》应当收录“词”么? 读《唐诗三百首》志疑 《花间集笺注》前言 “曲”变为“词”:长短句韵文之演进 “诗变为词”说辩证 《九宫大成》之“词乐”刍议 “词牌”与“曲牌”辨析“曲牌”本不分“南”、“北” 南戏本不能成“套”,北剧原不必分“折” 论元曲调牌及其宫调的标示 元剧“楔子”推考 论“高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等诸腔之关系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考辨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曲唱“字腔”、“过腔”辨证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读洛地先生《戏曲音乐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