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微信扫码开通付费会员
全书共16讲,其设置的逻辑安排是:第一讲是导论。第二至十讲是当代公众历史记录,先谈历程与历史,强调当代公众历程必须转化成文本历史。接着分三大方面来思考,一是书写对象的扩大,由大人物而小人物,涉及小人物的三种建构单元个人史、家族史、社区史。二是参与人群的扩大,由小众而大众,由代理而自理。三是参与方式的扩大,由传统文献到口述史、影像志、纪录片。第十一、第十二讲是公众文化遗产,涉及公众历史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第十三至十六讲是通俗史学,涉及通俗读物、历史影视剧、专家通俗讲史、公众通俗写史三大方面的生产与消费。每一部分的体例由概要、课堂、文选、实务四大部分组成。中国公众史学读本编纂的突破,教材编纂体例的突破,教材建设理念的突破,由教材而读本,由阅读式读本到研讨性读本,适应了探究式教学的新常态。完全适应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要求,因而是值得编纂与出版的。
全书共16讲,其设置的逻辑安排是:第一讲是导论。第二至十讲是当代公众历史记录,先谈历程与历史,强调当代公众历程必须转化成文本历史。接着分三大方面来思考,一是书写对象的扩大,由大人物而小人物,涉及小人物的三种建构单元个人史、家族史、社区史。二是参与人群的扩大,由小众而大众,由代理而自理。三是参与方式的扩大,由传统文献到口述史、影像志、纪录片。第十一、第十二讲是公众文化遗产,涉及公众历史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第十三至十六讲是通俗史学,涉及通俗读物、历史影视剧、专家通俗讲史、公众通俗写史三大方面的生产与消费。每一部分的体例由概要、课堂、文选、实务四大部分组成。中国公众史学读本编纂的突破,教材编纂体例的突破,教材建设理念的突破,由教材而读本,由阅读式读本到研讨性读本,适应了探究式教学的新常态。完全适应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要求,因而是值得编纂与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