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一键翻译全文
《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由清代医家汪文绮所著,约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该书是对《濒湖脉学》进行注释的脉学著作,书中论述27种脉,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以脉统证,脉证相参,共述病证76种。并据脉施治,因方施药,融脉、证、治、方于一体。本书现仅存一种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杨德先近文堂刻本启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该刻本作为底本,采用他校和理校的方法,他校则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校本。其中主要使用的《濒湖脉学》采用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等附刻本。作者简介:清代医家。字蕴谷,安徽海阳(即休宁县海阳镇)人。生卒年代失于详考,约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中。世医出身,其父汪十洲、堂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于当时。文绮继承父兄业,幼时即留心医药,稍长攻读医经,自《内》《难》迄至金元诸家,靡不淹贯,并对明代张介宾的学术经验研有心得,治病强调扶阳抑阴,在医理、临床方面均多有建树。
《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由清代医家汪文绮所著,约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该书是对《濒湖脉学》进行注释的脉学著作,书中论述27种脉,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以脉统证,脉证相参,共述病证76种。并据脉施治,因方施药,融脉、证、治、方于一体。本书现仅存一种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杨德先近文堂刻本启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该刻本作为底本,采用他校和理校的方法,他校则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校本。其中主要使用的《濒湖脉学》采用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等附刻本。作者简介:清代医家。字蕴谷,安徽海阳(即休宁县海阳镇)人。生卒年代失于详考,约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中。世医出身,其父汪十洲、堂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于当时。文绮继承父兄业,幼时即留心医药,稍长攻读医经,自《内》《难》迄至金元诸家,靡不淹贯,并对明代张介宾的学术经验研有心得,治病强调扶阳抑阴,在医理、临床方面均多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