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一键翻译全文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选取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溪山琴况》由明末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徐上瀛撰,清夏溥订正。徐上瀛曾在万历年间跟随古琴名家陈星源学琴,后与虞山派严瀓、石磵槃等人交往,“采撷英华,熔于一炉”,最终成为独步明末虞山琴坛的著名琴家。《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他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技道并重”。《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学者怀疑《琴声十六法》由《溪山琴况》改编、拼凑而成,但从琴学史角度而言,《琴声十六法》在清代流传甚广,知名度较高,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附录收入徐上瀛的《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偏重于技术,从内容上与《溪山琴况》相印证,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可以说,这些文献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琴学系统。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选取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溪山琴况》由明末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徐上瀛撰,清夏溥订正。徐上瀛曾在万历年间跟随古琴名家陈星源学琴,后与虞山派严瀓、石磵槃等人交往,“采撷英华,熔于一炉”,最终成为独步明末虞山琴坛的著名琴家。《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他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技道并重”。《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学者怀疑《琴声十六法》由《溪山琴况》改编、拼凑而成,但从琴学史角度而言,《琴声十六法》在清代流传甚广,知名度较高,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附录收入徐上瀛的《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偏重于技术,从内容上与《溪山琴况》相印证,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可以说,这些文献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琴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