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程雷
认为一般

总结:

我觉得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对传统职业转型方法进行了批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一个部分,用案例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

评价:

虽然作者说自己的观点是从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但统计学的角度,30几个人的案例可以参考,并不能作为推翻传统方法的依据吧?

因此我觉得完全推翻传统方法而为了说明自己是对的,这种写作方式不是很可取,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作用

另外我觉得作者提出的方法并没有出乎我意料的地方,综合其他一些书里的内容其实是很容易得到完全相同内容的

这本书觉得一般,看不看都行类型,如果要看,可以主要看“推荐序”部分,写得已经非常清楚了,案例部分可以作为故事补充阅读

---

主要内容:

微信读书书评不能用表格或图片,有点不方便,如果用表格的话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传统的方法叫什么 >> 具体内容是什么 >> 有什么问题 >> 本书的观点是什么 >> 本书观点的总结

我只能用大纲的方式来表达了:

对比:

传统的方法:先计划,再行动

本书的观点:先行动,再计划(其实用“再优化”反而更准确)

展开来:

传统的方法:先计划,再行动

1. 了解自己

> 内容:大多数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

> 有什么问题:

  • >> 这种做法植根于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人们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true self)。但你并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的“反省”来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可能的自我”

> 本书的观点是什么:

  • >>(区别)“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可能的自我,而不是真实的自我。
  • >>(含义)可能的自我包含“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 >>(目标)职业生涯转变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自我变成现实,然后再不断地对这些身份进行锻造,直到我们积累的实际经验足够丰富,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为止。
  • >> 具体的方法:
  • >>> 首先是找出有多少种可能性:在我们选出那个代表着未来可能性的有色圆点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有哪些可选的调色板(比如行业、专业、职业),以及调色板上有哪些颜料(具体的工作和职业角色的榜样)最适合我们。
  • >>> 再是创造实验机会:要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干的是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手一试。
  • >>> 最后:职业身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去建立和形成可能的自我持续过程。

2. 找信得过的人参谋

> 内容:当你计划职业生涯转型时,你应当向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和那些了解市场的人请教

> 有什么问题:

  • >> 当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家人或朋友本意是很想给你支持,但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是拼命保住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 本书的观点是什么:

  • >>(区别)改变关系网
  • >>(含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新的专业群体和新的组织
  • >> 具体方法:
  • >>> 减少与类我及邻我型的人接触(类我是指跟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等;邻我是指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而应该与我能有共同活动的人多接触,如某些志愿者组织举办的活动的人
  • >>> 需要尽可能让角色榜样成为自己新的导师。性格足够相似,才具有真正的启发意义

3. 追求一步到位

> 内容:一旦明确职业目标与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策略,那么,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地根据以上思考实施相关行动计划即可——只要有改变的愿望,做个改变的决定就可以了

> 有什么问题:

  • >> 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轨迹很少成为一条直线
  • >> 既然我们几乎无法通过思考来了解如何重塑自我,那么同样也难以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

> 本书的观点是什么:

  • >>(区别)我们应该不断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有一个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故事可以讲,而不是想着一步到位的愿望与决定
  • >>(含义)本书并不通过提供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帮助人们更顺利地实现职业转型,因为转型的过程并非是像计划一样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的
  • >> 具体的方法:立即行动!最佳的转变职业生涯的方法是立即将至少一个选择带入到现实中进行考量

本书观点的总结:

我们称这种新方法为“检验和认识”。塑造“职业身份”应该是一种实践,是一个对你“可能的自我”进行测试、检验和了解的过程

---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全部内容了。

而第二部分就从第2章开始,用故事来说明了。

---

关联

我觉得传统的方法其实是有可取地方的,它确实并不一定就能让你真的找到新的职业或是真的完全实现职业转型,但是了解真实的自我对于探索可能的自我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了解了自己是什么样,才更好能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与不足,从而去决定是发挥优势还是弥补不足,从而对可能的自我有探索方向

另外本书里对于“传统的方法”总结得太过于主观与简单了,传统的方法就只有3步吗?传统的方法就真的完全有作者指出的问题吗?作者提出的“实验”难道不考虑试错成本问题吗?所以没有必要非此即彼的

传统方法中,《适合比成功更重要》《如何找到理想工作》《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其实提供了更加落地的工具,用来了解真实的自我,为自己找到定位

即使无法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作者提出的“实验”的方法,在《行为设计课》这本书里也提供了非常落地而丰富的理论与工具来帮助大家进行“可能的自我”的探索

在《人生效率手册》这本书里提到的“7个人物法”对“需要尽可能让角色榜样成为自己新的导师”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操作方法

说明“立即行动”或“不要光思考而不行动”之类的书就不用列举了,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本书可以读,尤其是书中明确说的40岁左右中高层白领想转型的人,会在思维转换或是其他的案例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些启发,只是结合传统的方法来落地执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