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IMI·大金融书系)
3人今日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第13本年度报告。全球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包括国际货币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因素(如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运行机制以及制度安排等),为实现全球供应链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百年变局,大国博弈,叠加新冠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严重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和韧性。面对美国政府在全球贸易和生产领域“去中国化”战略的打压,中国可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持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和金融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全球供应链的畅通运行,为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将从全球供应链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挑战出发,构建金融保障全球供应链效率与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分别从支付体系、融资服务、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深度研究有效支持全球供应链的金融解决方案,用理论和实践证据充分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世界。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世界贸易格局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年度报告。本报告旨在系统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研究年度热点问题,梳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外挑战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深度研究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2014年报告的主题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与发展”。课题组深入研究了离岸市场促进货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了离岸市场建设与发展对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和影响。讨论了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合理布局。2014年报告特别强调了三个问题:第一,RII继续稳步攀升,开启个位数时代,而且贸易计价和金融计价共同推高跨境人民币使用程度的特征更加明显。第二,人民币给予国际社会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实体经济层面,但要保持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则少不了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快速成长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具有额外的现实意义:既将跨国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在有限的离岸市场范围内,又以变相的放松资本管制提高人民币的金融计价份额,从而为有序推进资本账户进一步改革创造宝贵的时间窗口。第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对于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普遍持欢迎态度,新兴国际金融中心更是积极争抢人民币离岸业务。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在21世纪作为新兴大国而提出的两个举世瞩目的重要规划。本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目标表达了中国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良好意愿和历史担当。课题组从理论探讨、历史经验和实证检验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相互促进的逻辑,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英文版)
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为了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客观反映这一漫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该指数可为管理层提供简明直观的决策依据,也是学术界研究相关问题的实用量化指标。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和金砖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展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仍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多重挑战。本报告强调实体经济面的决定性意义,主张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管理等金融改革有机结合,并建议优先考虑对外人民币贷款等资本输出方式。政府只要顺势而为,经济规律和市场力量自然将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到渠成。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主题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报告在国际经验借鉴、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必要性、主要实现路径及其所需要的制度基础。报告认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具有现实紧迫性;要抓住国际金融市场调整的机遇期,充分利用人民币加入SDR的制度红利,深化国内金融改革,通过顶层设计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国际协调,充分发挥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撬动作用,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和国际信贷市场,构建顺畅的人民币环流机制;并依靠功能强大的多层次外汇交易市场、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深度研究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对结构变迁中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研究。本书是年度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2018年度报告,其主题是结构变迁中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全书分成10章和4个专题,最后还列举了该年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以及该年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大事记。
大金融思想沙龙 第一辑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领袖”、“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本书汇集了自沙龙设立至2016年嘉宾的主要演讲内容,并对嘉宾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延伸整理,以飨读者。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
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为了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客观反映这一漫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该指数可为管理层提供简明直观的决策依据,也是学术界研究相关问题的实用量化指标。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和金砖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展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仍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多重挑战。本报告强调实体经济面的决定性意义,主张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管理等金融改革有机结合,并建议优先考虑对外人民币贷款等资本输出方式。政府只要顺势而为,经济规律和市场力量自然将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到渠成。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二辑)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政策专家”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本选题汇集了自沙龙设立至2017—2018年嘉宾的主要演讲内容,并对嘉宾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延伸整理,以飨读者。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的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课题组将当代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富有效率、稳健有序和包容共享三个维度。报告中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除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外,还将赋予人民币国际化以高效率、稳健性、包容性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属性,并推动这些新元素更好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报告强调: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而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必须在进一步改革中逐步实现。当前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夯实以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微观基础、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管理能力等具体问题上。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的主题为“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从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和发展策略等重要问题,明确提出上海应当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建设成为科创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协同发展的全球中心城市,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报告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上海价格”打造为全球人民币资产以及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完善营商环境,集聚世界高端企业和高级人才,吸引全球优质资本和优势资源,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引领全球产业升级,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鼓励创新、平衡风险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应对投机冲击和管理重大风险的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第10本年度报告。课题组系统阐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探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工作重点。我们认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将全方位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历史机遇。报告强调,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扭住科技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保障人民币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畅通国际大循环要以进博会、自贸区等贸易创新为抓手,重塑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保证人民币流动性的充分供给;要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离岸市场对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增加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场景和黏性,让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成为一种习惯。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
本书是年度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的报告,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本报告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新阶段的宏观金融管理问题,对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国内宏观金融风险展开分析,包括汇率波动和汇率管理,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银行机构国际化风险和实体经济风险等重要议题。在历史经验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基础上,本报告认为:要特别重视提高宏观金融管理能力,应基于国家战略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汇率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抓手,将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全力防范和化解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更广泛多层次经贸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更广泛多层次经贸合作》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第12本年度报告。本报告从主权信用货币的市场信心与信任来源出发,在文献梳理、经验比较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逻辑,系统阐述了构建覆盖全球范围的全方位经贸合作网络对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机制。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三个不同面向、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协定,根据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分别讨论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强调,国际货币竞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持有序推进,内要积蓄力量和抓紧补短板,外要广泛合作和重视防风险,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增加应用场景,为促成人民币货币区创造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2015国际货币论坛会议文集
2015年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欧、美、亚多家智库协办的“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书结合会议议程和内容,精心汇编了与会各位代表的发言,深入探讨了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