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贝佐斯如何开会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2%
开会是人在职场每天必做的事,但沉闷的发言、混乱的讨论、成员之间的对抗与误解……往往让会议成为吞噬效率的“黑洞”,变成不断给人添堵的“万恶之源”。亚马逊堪称世界上最会开会的公司,其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有很多开会技巧在商界零星流传。本书作者是日本亚马逊的创始成员、核心管理者,他系统性公开了贝佐斯在亚马逊制定的独到开会方法,并从日常工作中提取代表性案例,引导读者在实践场景中掌握具体技术,将会议变为高效决策、高效沟通、高效执行的协作工具。
亚马逊超强经营法则
作者以在亚马逊公司工作20多年的亲身经验,总结分享了亚马逊超强独特的经营法则。作者从亚马逊的基本理念、商业模式、领导力、人才招聘、人事考核制度、量化管理机制、创新精神、速度、速度、沟通方式以及我与亚马逊的故事几个方面分享了亚马逊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秘诀,推荐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阅读。本书可以让您了解亚马逊是怎样思考问题、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特大型公司的,可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亚马逊高效问题解决法
开会时一定留一个位子给“虚拟顾客”:顾客愿意为你要做的事情买单吗? 面对可有可无的工作,人人都可以喊停,就算你不是主管。你是亚马逊认可的人才吗?就看你怎么回答“你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作者佐藤将之在亚马逊工作了15年,是日本亚马逊创始人之一。他在亚马逊工作期间,一直在创办人贝佐斯身边学习。他发现,这家企业之所以能维持高速成长,除了创办人的能力及魅力之外, 还拥有独特的带人方式──也就是管理方法与沟通技巧。你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如何应对部门冲突、如何解决员工老龄化和新员工培养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OLP领导力法则:亚马逊持续增长20年的人才战略
人力资源是一家公司的灵魂。但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怎样把人才用好、留住?作为全球知名企业,亚马逊在不断开拓新业务的同时,始终保持优异的市场竞争力,市值突破万亿,其人才战略具备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佐藤将之是亚马逊(日本)创始成员,也是资深企业咨询专家,在亚马逊工作期间,一直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身边学习。在这本书中,他系统梳理并解读了驱动亚马逊持续增长20年的人才战略——以领导力法则(OLP)为底层逻辑,构建从选人、用人、育人再到文化建设的人才体系。本书全方位揭秘“全球百佳雇主”亚马逊的核心用人法则。 不管是希望招揽优秀人才的企业管理者,还是苦于招聘工作的人事工作者,抑或是面对层层考核的应聘者,都能从书中找到现实而具体的可借鉴经验。
荀子礼治思想的渊源与战国诸子之研究
【目次】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統治天下人民的帝王:《墨子》的「兼」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兼愛〉的主題是否為「兼愛」? 第二節 戰國早期文獻中的「兼」 第三節 墨家的「兼」與「兼愛」:治理「天下」之君德 第四節 《荀子》的「兼」 小結 第二章 天人之間的帝王:《莊子》的「道德」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過去對《荀子》與「道家」思想關係之研究 第二節 《莊子》和《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與「道德」 第三節 《史記》中的「道德」和司馬遷對莊荀思想的評論 第四節 《論語》、《孟子》及《郭店老子》中的「德」概念 第五節 《莊子》「德」概念之特色 第六節 《荀子》「德」和「道德」概念的特質與《莊子》 附論 定州竹簡《文子》「道德」概念的思想特質 小結 第三章 教化人民的帝王:《管子》「經言」諸篇的「禮論」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過去研究對現本《管子》及其與《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之主要見解與問題 第二節 創造「能自律自規」的人民:〈牧民〉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三節 君王的境界與條件:〈形勢〉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四節 人民的管理與教化:〈權修〉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五節 從「一國之制」到「天下之制」:〈立政〉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六節 作為達成資源的公正分配之朝廷:〈乘馬〉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小結 第四章 具備神明的帝王:《管子》諸篇中的禮論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管子》禮論的整體特色 第二節 《管子》中〈君臣上〉和〈君臣下〉的政治思想與《荀子》的禮治思想 小結 第五章 效法天地秩序和體現文明秩序的帝王:《呂氏春秋》的「理義」與《荀子》的「禮義」 序言 第一節 過去《呂氏春秋》和《荀子》「理」的研究評述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理」和「理義」 第三節 《荀子》的「理」概念與「禮義」 小結 第六章 《荀子》的「性」論與《韓非子》的人論 序言 第一節 當代學者針對荀子與韓非之間關係的觀點 第二節 《荀子》與《韓非子》的「性」概念 第三節 《荀子》及《韓非子》的「人」觀 第四節 韓非「人趨利避害」的思想來源 小結 結論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跋
参于天地之治
◎ 以政治思想使的角度切入,完整剖析荀子的政治思想淵源、構造及特色。 ◎ 闡明荀子如何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提升為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 ◎ 理解漢朝後中國國家體制的設計藍圖,必須從理解荀子禮治論開始。 本書以「禮治」與「綜合」為切入點,闡明《荀子》書中政治思想的淵源、構造以及特色,並對荀子的生平、其文本的流傳以及戰國時代「禮」概念的發展等問題,進行完整且系統性的說明。 作者將戰國時代的思想演變,分成以孔子至孟子的早期儒家與墨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倫理論辯」階段,和以慎到、田駢等稷下學者與道家等戰國中、晚期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分析論述」階段,並主張荀子以「禮」概念綜合了此兩種思想潮流。經由闡述「禮」概念的各種功能,荀子將當時備受懷疑的倫理工夫之效能,以及過度抽象化的各種政治論辯內容,重新界定為每個人都能夠實踐的倫理準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由此提升為富有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而因為荀子的禮治論兼有豐富的倫理實踐意涵,以及分析國家社會的理論意涵,其後更成為漢朝建立國家制度與倫理基礎時的設計藍圖。 經由作者條分縷析地說明,讀者當能對荀子的禮治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掌握其整體面貌。
中国古代的「忠」论研究
本書構畫「忠」概念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演變,並嘗試藉此闡明其功能與特質。在春秋到戰國早期的政治思想中,「忠」和「忠信」概念對於國家社稷的生存幾乎是最高價值,而且到戰國中期更具有涵蓋「天下」的普遍性。然而在戰國中期以後,道家與稷下思想家如慎到等人開始批判「忠」的價值,並且將原本以道德動機為主要內涵的「忠」概念、轉變成以個人利益為主要實踐動機的「忠」概念。面對此趨勢,戰國晚期的《荀子》和《呂氏春秋》都試圖重新界定「忠」對國家運作的正面價值,而《韓非子》雖然基本上接受稷下學者之「反忠論」,但還是肯定「忠臣」是國家社稷安定的關鍵角色。本書也對中日韓及歐美學者過去研究「忠」概念的成果有詳細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