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欧阳询评传
1人今日阅读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褚遂良评传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河南禹州)人,晋末南迁至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及书法家。作为书法大家褚遂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书法成就方面。《褚遂良评传》主要讲述了作为初唐重臣的褚遂良为官一生、起起伏伏的政治生涯,详细地剖析了作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的书法风格、写作技法及运笔特点,为书法爱好者研究、临摹褚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最后附有褚遂良经典作品赏析及生平年谱。
李叔同评传
《李叔同评传》是一部呈现李叔同先生一生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书法成就的评论性传记,出家是李叔同两种人生的分割线,出家前作为一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在艺术领域享尽盛名,但到达艺术顶峰的李叔同却放下万缘,一心向佛,精进修行,成己成人,慈悲为怀。书法是李叔同出家后唯一保留的艺术形式,他通过书法与众生结缘,书法亦成为他普度众生的工具之一。
张旭评传
本书是对张旭书法造诣的评价和总结。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唐代高度的文明和浓厚的书法风尚,第二章张旭生平重要事迹考述,第三章以古法为师、于自然生活中的体悟,第四章张旭楷书的成就,第五章张旭草书创作,第六章,张旭的“字外功”,第七章,张旭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颜真卿评传
本书结合颜真卿的生平经历和书法风格的演变,探究颜真卿学书、习字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颜真卿的典型书法作品与丰富的史籍资料为工具,对颜真卿的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王羲之评传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铎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王铎,清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南明弘光朝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降清,官至礼部尚书。工行草书,多得力于颜真卿、米芾二家。笔力雄健,长于布白。兼能山水、兰竹。传世墨迹甚多,有《拟山园帖》集刻其法书。 何炳武、党斌著的《王铎评传》是一部呈现王铎先生一生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书法成就的评论性传记。详细介绍了王铎的人生经历,着重描写了明末清初政权更迭时期,王铎的心路历程,并指出王铎艺术上的成长变化与其在那个时期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柳公权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柳公权,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法,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楷书骨力道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很著。书迹有《蒙诏帖》《送梨帖题跋》。 何炳武、党斌著的《柳公权评传》从柳公权的生平写起,将其在书法上的发展与其一生的境遇相结合,从而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柳公权的作品以及人格。
书法鉴赏与收藏
暂无简介
米芾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何炳武、王永莉著的《米芾评传》从米芾生平入手,米芾的诗文与相关史料为依据,分析了米芾的个性形成原因。
苏轼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苏轼是有宋一代难得一见的诗、书、画全才,其书法造诣居“宋四家”之首。《苏轼评传/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着重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学书经历、宦海浮沉、书作欣赏、书法思想发展变化,及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对苏轼的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丛书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唐韩择木书荐福寺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
《唐韩择木书荐福寺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唐韩择木书荐福寺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以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宋黄庭坚书松风阁诗/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
《宋黄庭坚书松风阁诗/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丛书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 《宋黄庭坚书松风阁诗/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中国书法思想史
《中国书法思想史》的目标就是对中国书法思想发展的过程作一历史的探讨,提出我们对中国书法思想基本内容和价值的评判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线条为表现工具的一种意象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有着自己发展的悠久历史。倘若不苛求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全自觉性的话,我们就可以将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上溯到文字形成初期,可以说“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累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嗣后书法发展的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秦汉的古拙、魏晋的风韵、隋唐的法度、宋元的意态、明清的朴趣,都体现着中国书法无尽的美。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妙,这除了中国悠久历史所赋予的深厚沃壤之外,历代书法家的文化自觉和对艺术创新不懈的追求也是根本原因。所以,要深入理解中国书法,必然涉及中国书法思想史。书法艺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与文字的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书家个人的阅历、情感深深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书法思想史》的绪论,要对三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论述。这三个问题是:一、文字与书法艺术;二、书法艺术与书法思想;三、中国书法思想史分期。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论述,对于理解《中国书法思想史》各章的内容有所帮助。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程知节、高力士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程知节、高力士墓志》主要内容包括:程知节墓志、程知节墓志简介、程知节墓志释文、程知节墓志正文、高力士墓志、高力士墓志简介、高力士墓志释文、高力士墓志正文。
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
《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有书法与汉字、书法与儒家、书法与道家、书法与绘画、书法与佛教、书法与篆刻、书法与舞蹈、书法与牌匾、书法与楹联、书法与酒文化、书法与茶文化、书法与围棋、书法与养生等。
大学书法教程/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
《大学书法教程/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强调以古为师,引导学习者和古人对话,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并精心选取历代书法大师的经典法帖,图文并茂,使学习者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既学习了书法,又在欣赏历代名碑帖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可以说,《大学书法教程/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为当代书法学习者铺平了一条成才的道路。与同类书籍相比,《大学书法教程/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融合了作者数十年研习书法的造诣及书法教学经验,引导学习者领悟书道之美。理论阐释与技法教学的完美结合是本教材的一大特点。因此,《大学书法教程/中国出版集团“十二五”规划教材》既是书法专业学生的必备,也适用于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书法爱好者。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峄山刻石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峄山刻石》丛书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峄山刻石》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何炳武主编的《峄山刻石》是该丛书之一。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北魏张玄墓志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北魏张玄墓志》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北魏张玄墓志》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北魏·王夫人墓志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丛书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北魏王夫人墓志》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汉曹全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
《汉曹全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汉曹全碑/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以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明文徵明书滕王阁序/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
《明文徵明书滕王阁序/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明文徵明书滕王阁序/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以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是根据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的学书需要,结合考级特点精心编写的。《书法等级考试实训教材: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为范本,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腕与用笔、择帖与临摹、基本笔画等几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附有碑帖局部拓片及碑帖简介。
隶书
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历代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盛行的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周朝,即如后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言:“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余同今字。证知隶书出古,非始于秦时。”另外,《佩文斋书画谱》卷一记载唐代的杜光庭认为:“胡公又在春秋之前,即隶书兴于周代明矣。”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起源于秦朝,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即言:“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同样,晋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也这样认为:“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日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两种认为隶书起源于秦代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隶书的出现归结为秦时政务繁忙,而当时通行的篆书不能满足这种繁忙的政务的要求,所谓“隶书者,篆之捷也。”唐代张怀璀在《书断》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案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后者则更为可信。即隶书应出现于战国后期至秦代这段时期。出现的原因也即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奏事繁多,篆字难成”,而隶书则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至于说隶书之所创者,就像小篆的出现归功于李斯一样,程邈应该是在由篆及隶方面做过一番整理工作,就冠其创始之名,这就是一家之言了。
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楷书
《楷书》介绍了有关楷书的有关知识。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 “楷”即楷模、法式,也就是说楷书可以作为标准字体来练习。楷书体式方正、笔画平直、应规入矩、法度谨严,便于书写,故而历来被作为学书入门的不二法门。 关于楷书的起源,史书相传应归功于王次仲。关于王次仲其人,葛洪《神仙传》这样描述:“王次仲变篆为隶,始皇召之,不至。将杀之,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起。使者拜日:‘无以复命,恐见诛。’乃以三大翮堕与使者。始皇因名‘落翮山’。”从这段话中,王次仲似乎应是秦时之人。但是,唐张怀瓘《书断》引王情所言:“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汉章帝年号)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宣和书谱》亦云:“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即今之正书是也。”在这里,王次仲又成了东汉人。笔者以为,葛洪之说带有太多的神话色彩,不足信也。而《书断》及《宣和书谱》载之王次仲为东汉章帝时人的说法则较为可信。但是王次仲的楷书作品,今人己无从看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楷书作品则是三国魏时钟繇所作。所以,从时间上来说,汉代只是楷书的准备阶段,三国时期才是楷书的真正创造阶段,而钟繇也才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之一。
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篆书
《篆书》中收录了中国五代篆书字帖精品。在传统的汉字五体书中,篆书起源最早,特点独具。它导源于文字初创时期,初创者筚路蓝缕,物质精神匮乏,审美意识朦胧,基本上是为了实用而创造出这些刻划符号。但降及后世,陆续产生的其他书体,既更切合实用,也自觉融进了审美观念;只有篆书完全扬弃了当初的实用功能,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后人欣赏前代的篆书遗作,从事篆书的创作,也完全舍弃了功利目的,而变成了一种艺术审美。就好像在现代的书橱中,摆设几件秦砖汉瓦一样。透过那斑驳的形影,残缺的形体,依稀可见往昔的风貌。 因此,从宏观上回顾篆书的演流进程、艺术特征及历代法书遗作,有助于认识这一艺术现象,以及书法艺术的本体特征。 篆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篆书,专指秦时的小篆和此前的大篆。广义的篆书,则包括殷甲、周金、秦篆以及汉唐以来瓦当、印符、印玺和碑石上的篆额文字等。 《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的编写宗旨,即是首先精心挑选书法史上公认的最好的法帖,再进行优中选优,确保选择出来的法帖,绝对是经典之作。其次,在形式上,采用大开本,并旁注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进行欣赏和临习。
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或较接近于楷书,或较接近于草书;或行、楷相参,或行、草相问。唐张怀瑾《书断》云:“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苏东坡也曾从各种书体的不同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别样感受上作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方:“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在中国书法诸体中,行书的实用性最强、流行最广、影响也最大。魏晋之后的书法名家,’无人不写行书,以行书传世者更大有人在。降及宋元直至现代,行书更成为引导书坛潮流的主角。 行书产生于汉末魏初(约公元3世纪左右)。当时,人们在日常书写汉字时,感到隶书的“波磔”难写,结构方正对称之处亦较多,故难以写快。于是,就逐步扬弃了“波磔”笔法,而采用了回锋收笔的方法。这样,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流畅,就形成了楷书。而楷书笔势稍加流动,点画略带呼应,就成了行书。 《书断》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书谱》所谓:“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即是指行书能够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实用性很强,容易通行。又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既大,体态也很多。更能产生艺术效果,这就是行书优胜于其它书体的地方。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金仙长公主、成王妃慕容真如海、于遂古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金仙长公主、成王妃慕容真如海、于遂古墓志》主要内容包括:金仙长公主墓志、金仙长公主墓志简介、金仙长公主墓志释文、金仙长公主墓志正文、成王妃慕容真如海墓志、成王妃慕容真如海墓志简介、成王妃慕容真如海墓志释文、成王妃慕容真如海墓志正文、于遂古墓志、于遂古墓志简介、于遂古墓志释文、于遂古墓志正文。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赵国太妃燕氏、唐嘉会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赵国太妃燕氏、唐嘉会墓志》主要内容包括:越国太妃燕氏墓志简介、越国太妃燕氏墓志释文、越国太妃燕氏墓志正文、唐嘉会墓志简介、唐嘉会墓志释文、唐嘉会墓志正文。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赵王李福、韦公妻王婉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赵王李福、韦公妻王婉墓志》主要内容包括:赵王李福墓志释文、赵王李福墓志正文、韦公妻王婉墓志简介、韦公妻王婉墓志释文、韦公妻王婉墓志正文等。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鄂国公夫人、尹尊师、睿宗贤王妃苏媚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鄂国公夫人、尹尊师、睿宗贤王妃苏媚墓志》主要内容包括:鄂国公夫人苏斌墓志简介、鄂国公夫人苏斌墓志释文、鄂国公夫人苏斌墓志正文、尹尊师墓志简介、尹尊师墓志释文、尹尊师墓志正文、睿宗贤妃王芳媚墓志简介、睿宗贤妃王芳媚墓志释文、睿宗贤妃王芳媚墓志正文。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张士贵、臧怀亮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张士贵、臧怀亮墓志》主要内容包括:张士贵墓志、张士贵墓志简介、张士贵墓志释文、张士贵墓志正文、臧怀亮墓志、臧怀亮墓志简介、臧怀亮墓志释文、臧怀亮墓志正文。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尉迟敬德、贺兰淹墓志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尉迟敬德、贺兰淹墓志》主要内容包括:尉迟敬德墓志简介、尉迟敬德墓志释文、尉迟敬德墓志正文、贺兰淹墓志简介、贺兰淹墓志释文、贺兰淹墓志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