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戏曲文物与戏剧形态
本书包含三部分内容: 一是通过对河南省宋金戏曲文物的考察研究,揭示戏曲文物宋代河南为多,金代则山西省为多的地域分布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通过这一原因揭示出我国古代戏剧形态发展演化的原生动力在于民间赛社等活动。 二是对中国古代戏剧舞蹈化扮演形态的考察,一方面通过对舞蹈自身演化的分析,对戏剧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予以发掘。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表演手段的叙事化历程的分析,具体而微地揭示这一顺理成章的历史过程。深入论证了舞蹈演出对中国戏剧形态的塑造和深刻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伎艺化歌舞”是中国戏剧形态的核心的观点。 三是体现作者以小见大、步步为营解决具体问题学术理念的有关元杂剧的个案研究的成果。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头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的梦境与舞台搬演等。
古典戏曲脚色新考
《古典戏曲脚色新考》是2008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年结项时被评为“良好”等级。作者出版此书是要纪念王国维1911年刊行的《古剧脚色考》,也是《古剧脚色考》百年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考述中国古典戏曲脚色的论著。作者考证功底扎实,论著颠覆《古剧脚色考》之处甚多:一是发现宋金时期的戏剧演员在当时被称为“杂剧色”,不应以后来才确定下来的“脚色”概念称呼;二是首次详尽论证了杂剧色“引戏”演化为戏曲脚色生旦净末丑之“末”的过程与规律;三是令人耳目一新地提出了杂剧色“副末”兼“净”的观点,解决了王国维以来的戏剧史难题;四是首次从戏剧形态演进的规律入手,联系杂剧色变为脚色过程中性别人物对于“旦”脚出现的影响,内在合理地揭示了旦脚的形成过程和本质;五是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识,首次提出了戏曲脚色制的形成与发展有演进阶段和分化阶段两部分;首次提出了“泛戏剧脚色”概念,并做了相应的具体考证研究;六是在方法上,运用文献、文物、文本“三证合一”,尤其是把文本即剧本内证的研究价值概括为戏曲史研究特有的“以戏证戏”,意义重大;此外,该书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研究脚色和戏剧形态的关系,显示出开阔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