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精通Photoshop CC
《精通PhotoshopCC》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PhotoshopCC软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技巧。书中以知识点+实战案例+精通的模式进行讲解,将操作方法与案例完美结合,帮助读者充分理解书中的知识。之后通过几个综合实例,使读者融会贯通PhotoshopCC的软件功能并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精通PhotoshopCC》全书共20章,基本囊括了PhotoshopCC中所有关键的知识点。第1章~第19章主要讲解了PhotoshopCC软件的常用功能,包括图像的选择和编辑,颜色的调整和应用,图像的绘制和修饰,路径的创建和编辑,文本的编辑和文字变形效果的设置,图层、通道和蒙版的分类与应用,滤镜的应用,3D图像的查看和编辑,动作和文件的批处理,动画的制作等。第20章是综合实例,对PhotoshopCC的软件功能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应用。
危机世界与新希望世纪
Publication Date: 9/2007 ISBN: 978-962-996-352-1 Size: 229 x 152 mm Pages: 204 Binding: Paperback Price (USD): 12 Remark: 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 (思光學術新著之三) 勞思光著、劉國英編 -------------------------------------------------------------------------------- About the Book 本書收錄了勞思光先生自二零零一至二零零六年間的近作共八篇。首六章源自在台港發表的演講講辭,其中第一、二章(〈在危機世界中看中國文化的前景〉之一及之二)為首次刊行。第七、八章則選自勞先生的哲學論文,而第八章〈非絕對主義的新基礎主義〉,重新檢討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更是勞先生近期的長篇力作。 勞先生自言從少年時代開始,就感覺到人類社會陷入了重重危機。對中國文化危機、現代哲學危機,以至當前世界危機的探討和思索,更是勞先生超過半個世紀哲學反省的用心所在。這一批文章體現了勞先生最近五、六年來,就人類社會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文化危機所作出的哲學診斷,不僅見解獨到,同時也涵蘊着他對中國哲學與文化在當前危機之中,如何可以發揮正面作用的精到分析。本書是本系列《文化哲學講演錄》和《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二書中思考工作的延續。
万户千门任卷舒: 劳思光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007年是哲學家勞思光教授八十歲誕辰,中文大學為他舉辦了研討會,由他的友輩、學生發表論文討論其在學術方面的成就。本書是該次會議的結集。全書分四部分,第一部份為哲學論文,討論勞氏哲學體系;第二部份討論勞氏的詩藝;第三部份收錄勞教授弟子的感言、回憶、賀詞等;第四部份收錄勞教授照片多幀。
修远之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六十周年系庆论文集.同寅卷
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ISBN:9789629964252,作者:劉國英
天书impossible 论香港的中国文化教育
香港高中預科的《中國語文及文化課程》(簡稱CLC),列入「高級程度會考」(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補充科目之內,是全港預科學生的必修科。特別是中國文化部分,一九九零年推出以來,備受爭論。香港政權回歸之後,教科書更將之當作愛國教育來編寫課本,情況令人擔憂。 本書收集一九九九年《信報》文化版「中國文化唔夠班」的文章及討論,不論是預科學生還是關心香港中國文化教育的人士,都不可不讀。
在求真的道路上 - 贺沈宣仁教授七秩之庆
本論文集收入了在二零零一年六月十三至十四日,由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哲學系及大學通識教育部聯合舉辦的「宗教、哲學及大學教育理想 ─ 沈宣仁教授七十大壽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學術論文。沈宣仁教授從一九六二年加入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及宗教系,到一九九四年榮休為止,在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文學院服務了共三十餘載,貢獻了其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在香港積極實踐和推動博雅教育的理想。 各論文作者都在當今香港專上學府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多年,是沈教授過去的學生或同事。他們都見證了沈教授對香港博雅教育事業的貢獻,或曾經親受其博雅教育的理想的薰陶。文集的內容有五部份,分別探討大學教育理想的見證、基督教神學與宗教學、哲學,以及大學教育與通識教育這四大範疇,另收入了沈教授其中兩篇有關大學通識教育理想和教學方法的論文。 讀者可從這些文章,感受到沈教授對人文教育理想的執持精神和不懈推廣的努力,並與他在求真的道路上一起探索。
无涯理境-劳思光先生的学问与思想
无涯理境:劳思光先生的学问与思想,ISBN:9789629961527,作者:刘国英,张粲辉 合编
现象学与人文科学 No.5 海德格
初版於1927年的《存在與時間》是一本在德國內外哲學界以至整個人文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劃時代著作,也是海德格的成名作。 在20世紀50、60年代,海德格被視為存在主義哲學在德國的一個重要代表,而《存在與時間》則被理解為一部深刻剖析人之存在的存在主義哲學巨著。 然而,這一理解方式並不為海德格本人認同。對人之存在的剖析,雖然確是《存在與時間》已發表部份的一個主題,但它僅僅擔當着預備性分析的角色;直至海德格1976年逝世,《存在與時間》仍處於未完成狀態。換句話說,從基礎存在論計劃入手支撐着整部《存在與時間》寫作計劃的「存在問題」(Seinsfrage)研究,顯然遇上了困難,以致該書的寫作中斷了,甚至最終放棄了。 為甚麼它一直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是作者問錯了問題?抑或是問題問對了,但試圖回答問題的方法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