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组织行为学:互联时代的视角
1人今日阅读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是一门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组织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科学。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全书共分16章,分别从概述、个体、群体和人际、组织、组织行为创新5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心理论和行为规律,力求做到既能系统阐述组织行为学经典原理,又能重点讲述当前新研究成果。
效率革命:聪明的管理者如何带队伍
企业成长战略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效率提升。而企业人员管理和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往往处在人身上。本书将组织行为学原理、中西方文化理念和管理实践有机融合,引入具体情境和实例,通俗解读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通过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来提升人的效率、生产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一本书读懂绩效管理
回顾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既有屹立不倒的市场巨头,新兴崛起的“独角兽”企业,也有泯灭于历史舞台的“昨日”名企。企业的成长发展要花费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而在这悠久的成长历程中,企业的萌芽、发展、巅峰乃至衰败、没落,都与其自身的绩效管理有关。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者该如何把控企业发展命脉,规避风险,持续成长?作者刘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分析解读二十多个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经典案例故事,以图让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的案例,并结合自身情况,更新自我认知,改善管理策略,激活企业动能,唤醒潜在绩效!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全10卷)
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流变史。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戏曲出现了发展失衡和保护不力等现象。“古调多自爱,今人不多弹。”因此,发掘和加强戏曲这一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不同于一般的戏剧本位研究,本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其反映出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趣,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剧种独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所流传地区业已成为地方名片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兼顾学术与通俗、研究与普及、历史与现状,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对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
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极简管理史。 作者刘祯从四大文明古国起源到现代管理百年,从西方管理大师理论梳理,到现当代案例分析,讲述了管理是如何发源于人类文明,又如何形成体系并指导实践的? 本书化繁为简,综合渗透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层层梳理千年管理智慧,带你彻底读懂极简管理的底层逻辑。随书附赠“极简管理史谱系”原创全彩海报,清晰呈现人类文明中管理的发展脉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尔文·罗斯、复旦大学教授苏勇、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邓斌、威马汽车CEO沈晖、德高信集团董事长陈维靖、德拓信息董事长谢赟一致推荐!
昆曲之美(大家美育课)
“中国非遗之首百戏之祖”昆曲艺术不仅是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承载着美的追求和思考,也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国家品牌。本书主要作者有顾春芳、刘祯、叶长海等戏曲研究专家,从“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经典戏文分析”、“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等多方面方面描绘昆曲的美感特性,详细介绍了昆曲演出历史、昆曲与晚明文化、昆曲与文人文化等,并分析《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等经典名作,旨在拉近昆曲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书中配有古朴典雅的彩色和黑白插图,充分展示了昆曲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之美的意蕴。
进化:走向确定的管理之道
“进化是生命的渴望,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的内心和体内。” 管理学者刘祯探寻进化之道,提出战略·组织·文化·自我管理的进化路径,并剖析综合管理的力量。 《进化》以百余年来中外诸多优秀企业为样本,讲述它们的成长故事,深入剖析其管理实践,提炼出各自的管理特色,以详实的数据、丰满的故事记录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时刻、关键事件、关键个人。它们在遭遇瓶颈或面临困境时,分别在战略、组织、文化、自我的管理进化中寻得前进的动能: 金佰利与宝洁:聚焦与转型,捕捉乃至创造需求,高洁丝、帮宝适等子品牌应运而生; 通用汽车:协调集权与分权,激发事业部活力,凯迪拉克、雪佛兰各领风骚; 德胜洋楼:诚实,勤奋,不走捷径,规则创造自由; 乔布斯:“无我”成就自我,一生塑造“苹果”传奇。 …… 作者巧妙地将企业的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理论融于一体,寄望为在困境中的组织与个人提一盏灯。
管理的内容:10大核心管理概念解读
本书重点解读了管理的10个核心概念,旨在回归理论本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学习、教学以及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与观察,简明地将核心管理概念的本质呈现给读者。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昆曲史话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本书介绍了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演唱艺术、经典剧目、演艺大师等,充分展示了昆曲的独特艺术魅力。此外,本书还配有珍贵的史料图片,图文并茂,是弘扬中华戏曲艺术,宣传戏曲文化,普及昆曲知识的通俗读物。
一本书读懂金融财税系列(套装共5册)
推荐值 69.3%
本系列书籍将以最易懂的图书内容,最生动的案例故事,带读者了解:创投税、绩效管理、生活中的金融常识、中国税、会计务实这一系列关于经济金融财税管理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只要一本书就能了解到。
刘永好:领先半步(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丛书)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企业,新希望集团在其三十多年的历史中,持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它的创立者刘永好,草根出身,扎根农业,与新希望一同成长壮大,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情境下企业家的核心理念和卓越作为。本书通过对刘永好及诸多新希望人进行访谈,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了解刘永好。在此基础上,根据大量的内外部资料,对刘永好的管理实践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对他的管理思想做了全面的归纳。其中,刘永好的“快半步”哲学,是其决策思维的精妙总结,也是企业应该保持的行进节奏。
梅山傩祭:中国湖南新化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新化“梅山傩”,因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较多地保留了原生形态,在今日的傩文化版图中,成为一个“丰标独树”的存在。2010年,梅山傩戏获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受到傩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
暂无简介
昆曲与文人文化
《昆曲与文人文化》在中国文化结构里,戏曲艺术的本质应该属于民间文化。有意思的是,在民间文化摇篮里诞生的昆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演变成为极富文人内涵的文人文化。虽然文人文化是相对于民间文化而存在,但从民间文化蜕变为文人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有着质的变化。 那么,昆曲艺术是如何完成这种转变的?其外在的“雅”和内在的“俗”是如何和谐统一的?探寻昆曲艺术文人文化之缘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分八章,绪论主要阐发本书撰写的缘由和出发点,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梳理昆曲文人风格形成的历史渊源,第三章主要对昆曲文人特征作一种总体性的描述昆曲艺术文人审美的具体表现,第七章着重论述昆曲艺术如何从民间汲取营养,达到“雅”“俗”共赏的和谐统一。在戏曲艺术王国里,昆曲比较全面地建立起新的文人文化,它与民间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北方昆曲论集
这本论文集汇集了海内外一批昆曲学者及从业者的新近之作,论题以北方昆曲为主,亦涵盖了昆曲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北方昆曲的历史与现实、北方昆曲表演艺术的特色,到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外戏剧比较,再到传奇文本、声乐理论、戏曲心理学的探索,一系列的问题被置于前台并予以探讨,生发出更多的思考及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史料文献。
戏曲研究(第83辑)
《戏曲研究(第83辑)》主要内容包括:戏曲专论、剧作家研究、比较戏剧、民间戏曲、戏曲文化、戏曲史研究、文献考证、戏曲理论、闽台戏曲等。介绍了传统剧场的种类繁多,虽受到西方写实主义影响而有所变更,但是传统舞台概念,仍占据传统而不衰,传统的戏剧在发展的历史中有其一贯的普遍性与稳定性。透过单纯的方形空台,可以体现深邃丰富的文化背景。
戏曲学论
“戏曲学”含指戏曲学科,但如前所述,这是一庞大、系统的工程,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故《戏曲学论》所涉及和论述的也主要是作者所熟悉和研究到的方面,未能面面俱到,多属专题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现状、戏曲本体、文化民俗、戏曲学术史、民间戏剧、地方戏少数民族戏剧、京剧昆曲等七个方面。
梅兰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梅兰芳先生暨梅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文集
梅兰芳作为一代创立完整表演艺术体系的京剧艺术大师,首先是他在艺术上深入继承传统,并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乃至京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京剧梅派艺术。梅派艺术传承发展论文集共收录有关梅派艺术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管理的盛宴——100个经典管理理论的极简解读
本书选择了管理学历史上100个经典管理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之阐明,并且结合当下的管理实践说明理论的核心要点、理论指导实践的关键、理论的解读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帮助读者在现实当中提升自我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成效。企业管理要发挥作用,不能只是做到当中的某一点,而是要系统把握产生管理绩效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正是体现在管理理论的方方面面。本书的理论系统涵盖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核心内容,涉及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品质管理、自我管理、领导力、情商、团队管理、绩效管理等,对这些领域核心理论的本质阐明和应用说明有助于夯实企业管理的根基,助力企业基业长青。
车用余热回收型涡旋膨胀机的多场耦合分析
以应用于车用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的某型涡旋膨胀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涡旋盘变形特性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探讨了膨胀机非稳态流动对涡旋盘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在工质与涡旋齿壁面间的对流换热和涡旋齿自身热传导的作用下,动、静涡旋齿温度沿涡旋型线由齿头向齿尾方向先降低再升高后降低。作用于动、静涡旋齿上的内压载荷的大小和方向随工作腔流动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动涡旋齿齿尾末端的变形受内压载荷变化的影响大。
昆剧全本《长生殿》创作评论集: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的深度呈现
《昆剧全本<长生殿>创作评论集: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的深度呈现》既是对上昆昆曲创作、表演和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回顾,也为昆曲爱好者和其他表演者们提供了一扇窗,让你看在昆曲表演舞台上所看不见。 《昆剧全本<长生殿>创作评论集》一书的编纂出版,起因于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昆剧全本《长生殿》,在2010年荣获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中国戏曲学会奖。它的成功浸透了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而经典的剧目、精彩的表演,促使专家学者在观赏研讨后做出了深刻的研究评点。 《昆剧全本<长生殿>创作评论集:钗盒情缘与历史兴亡的深度呈现》正是这些成果的凝结:主创手记部分,收录了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创作,从导演、编剧艰苦地起步编导,到演员的百折不挠,乃至琴师鼓师的努力,往常在舞台上所看不见的每一个个体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娓娓而谈。专家论评部分,一篇篇感悟研究之作,从剧本到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昆曲全本《长生殿》的意义与价值。书后附录昆曲全本《长生殿》的相关资料。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戏曲鉴赏
中国戏剧有一个特有的名称——戏曲。“戏曲”一词比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戏曲本是一种民间艺术,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它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漫长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积淀,使戏曲建立起一套比较严格、完整的表演程式体系。 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看,中国戏曲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印度梵剧有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说,三大戏剧中,只有中国戏曲迄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与观众保持现实的联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欣赏戏曲,不仅能得到现实的审美愉悦,而且也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韵味醇厚。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剧种多样,流派纷呈,欣赏戏曲不同于欣赏流行艺术,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还要有专业知识、历史知识,这样才能理解、欣赏戏曲。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是我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打造的“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之一。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对二十世纪近百年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体现了这一百年来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和整体面貌,精选其中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如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1918年)、王朝闻《把死舞台变成活环境》(1958年)、盖叫天《穿破不穿错》(1986年),等等,反映出一个世纪以来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的水平和特点,这些论文多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新青年》《菊部丛刊》《剧学月刊》《戏剧论丛》等,已产生过良好的影响。该书的编选对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和对硕、博士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论文索引五六百条,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地方戏昆腔论集
《地方戏昆腔论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举办的“地方戏昆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二十余篇。这些论文对尚存于京剧或地方戏里的昆曲剧目进行研究,从宏观视角与专题研讨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地方戏昆腔的问题。
梅兰芳表演体系研究: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梅兰芳作为一代创立完整表演艺术体系的京剧艺术大师,首先是他在艺术上深入继承传统,并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乃至京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京剧梅派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共收录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国际研讨会议文集68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戏曲:批评与立场(新世纪戏曲研究文库)
当下的学术研究中,艺术批评戏曲批评呈现的现象比较纷繁,热闹而缺乏学术性、客观性。本书作者处于戏曲创作和批评前沿,站在较高的理论和学术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全国有较为重要影响的戏曲剧目进行批评、分析,所涉及的剧种和剧目甚丰,对一些戏曲现象加以剖析,对创作和评论进行归纳和总结,体现了戏曲评论的客观性和学术性,体现了作为评论家的戏剧观和批评立场,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当前戏曲创作现状和批评发展面貌。在重视和建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及体系背景下,无疑该著的出版有其积极和建设性意义。
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
《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为作者刘祯、仲呈祥研究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之论文集。作者多年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所收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戏曲研究》、《戏剧艺术》等刊物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乾隆时期(1736-1795)北京演剧及雅俗思潮嬗变》、《虎丘曲会与昆曲审美的雅、俗之境》、《实践与理论: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论元杂剧及在大都的兴盛》及研究高则诚与《琵琶记》、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等论文,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戏曲史及审美变迁的成果,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共约25万字。
华夏审美风尚史 第七卷 勾栏人生
《华夏审美风尚史》由季羡林担任顾问,许明担任主编,从一个侧面舒展出一幅哀婉动人、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审美风尚的历史长卷。丛书改变了以往的美学史写作方式,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细致地描述、全方位地扫描、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诞生、发展的历史,把美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历史描述。全书流畅豁达,意蕴深远,在较深的层次上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是美学、美育研究和教育的案头常备书。
《梅兰芳学刊》(第四辑)
本书为2019年10月24、25日,梅兰芳纪念馆在北京主办的“梅兰芳与戏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共收录论文近30篇,约40万字,图片约50幅。内容聚焦于梅兰芳戏曲文献的发掘、考证,梅兰芳表演艺术与形象塑造,梅兰芳海外演出的舆论批评以及相关戏曲剧目的源流考辨等,其中,有的文章是以梅兰芳缀玉轩所藏珍稀抄本为对象进行的考证和研究。论文的作者或为京剧学界知名专家,或为优秀的青年学者,这些研究和论文体现了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当代戏曲研究卷
《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当代戏曲研究卷》对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2010年间)以来的当代戏曲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体现了这六十多年来当代戏曲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和整体面貌,精选其中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如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而奋斗》(1950年)、繁星《有鬼无害论》(1961年)、汪曾祺《关于“样板戏”》(1954年),等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戏曲研究的水平和特点,这些论文多发表于不同时期的《北京晚报》《文艺研究》《文艺报》《解放日报》等,已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管理的5项修炼:生存、效率、创新、分权与迈向卓越的行动
《管理的5项修炼:生存、效率、创新、分权与迈向卓越的行动》以企业家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归纳提炼出涵盖管理工作产生绩效的5项基本功修炼。第1项修炼:企业生存基本法,包含个人与组织的行为准则;第2项修炼: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以此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第3项修炼:经营者的机会创新,以此为企业寻找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空间;第4项修炼:大型组织的分权模式,通过组织分权的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5项修炼:迈向卓越的行动,以顾客价值为方向持续进化,真正让企业成为可以持续经营和贡献社会价值的价值单元。
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
“梅兰芳艺术与人生普及系列丛书”是梅兰芳纪念馆即将出品的一套关于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文化普及类读物,共10种,分别从“梅兰芳故居”、“梅兰芳与新中国”、“梅兰芳与梅党”、“梅兰芳在上海”、“梅兰芳在香港”、“梅兰芳在日本”、“梅兰芳在美国”、“梅兰芳在苏联”、“梅兰芳与绘画”、“梅兰芳与时尚”十个专题和角度,对梅兰芳的艺术与人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介绍。
梅兰芳菲
京剧大师梅兰芳分别于1919、1924、1930、1935年访问日本、美国、苏联,留下了大量关于演出和文化交流的宣传报道与评论文字。 随着梅兰芳研究的日趋深入,学界对于这一批海外资料也日益关注,然而因为其多为外文,数量较大,又馆藏异国,多只以片段形式零散见于学者相关研究著述中,迄今为止还没有被集中、系统地翻译。基础文献的欠缺也影响了人们今天对于戏曲史的认识,一些误解和片面认识由此产生。能够完整看到这批珍贵文献相对完整的样貌,业已成为国内戏曲研究界和广大戏曲爱好者翘首以盼之事。 本书首次以中文译本全景式展现梅兰芳在上述三国访问演出的海外文献,必将极大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有望随之带来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