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与空间防控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城市犯罪的空间属性曾相继受到社会解组、日常活动、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防卫空间、破窗理论、情境预防等理论的关注,城市设计、环境预防思维获得广泛认同。本书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研究方法,以犯罪制图分析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提出并探讨空间防控的应用策略。
基于犯罪热点制图的城市防卫空间研究
本书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城市街面犯罪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制图分析,以犯罪热点制图为研究进路,揭示犯罪的聚集性、热点的稳定性及犯罪的转移性等犯罪空间分布特征,以空间滞后模型探究犯罪热点成因,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把握城市高密度区域吸引犯罪的具体机制,探寻城市吸引犯罪的内在机理。以此研讨我国高密度城市的防卫空间策略及技术治理的转型趋势,发展城市犯罪学及犯罪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犯罪的文化研究:从文化的规范性出发
《犯罪的文化研究:从文化的规范性出发》以犯罪学与文化学之间的交叉研究为主线。笔者选取文化规范性作为交叉研究的连接点。笔者认为,从文化规范性出发,对犯罪进行的文化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在方法层面,以文化规范性为视角,有助于倡导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使犯罪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将文化学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引入犯罪学场域,通过文化规范性整合以文化学为主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各种知识、方法与资源,在由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制度、文本和话语构成的文化规范性分析框架下,能够开展多元的、多维度的犯罪研究,有助于开放式的犯罪学学术体系的形成。 其次,在理论层面,以文化规范性为视角,有助于加强对中国本土犯罪问题的关注,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犯罪学知识。以文化规范性为研究犯罪的视角,能够促使犯罪学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对国外犯罪学理论的评介上,还更多地投向国外犯罪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使源自国外的犯罪学理论嬗变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智识性思想,进而加深对犯罪与文化关系的研讨,有机整合犯罪学与文化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推动犯罪与文化关系知识体系的完善,促使犯罪学基本范畴研究的深刻和理性。 最后,在实践层面,以文化规范性研究为视角,有助于推动学界更多地对犯罪原因和犯罪治理模式进行文化反思,能够理性评判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犯罪防控活动的利弊得失,进而促使人类犯罪治理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
《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是一本系统介绍犯罪学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不同于以往犯罪学研究的导论与策论,《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不仅全面梳理与系统整合了国内外犯罪学基本理论的既有知识体系,而且以较翔实的犯罪学资料与文献为基础,对我国的犯罪学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合理的完善。一方面,《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密切关注中国转型社会的犯罪情势,结合转型社会的犯罪规律与嬗变趋势,体察各种类型犯罪的实际状况,把握各种犯罪人、潜在犯罪人、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犯罪治理策略和措施。另一方面,对我国以往的各种犯罪治理活动进行反思和检讨,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历程中,我国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方式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嬗变,由此犯罪治理活动也必然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改良。 《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可以用于法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犯罪学教学,也可以作为犯罪学学术研究的参考书,还可以提供给从事犯罪治理实践活动的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学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