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都市地球学:日本三大建筑家的都市论集
創造都市的建築巨匠至言──建築巨匠們是在什麼樣的思維下用建築來形塑出都市?作為一座都市所該具有的型態又該是怎麼樣的?本書就「新世紀的都市」為題,而請三位日本建築界的巨匠試著談談他們的都市論,來作為一份完整的記錄與見證。 原廣司 並不只是去思考單純的建築、都市與世界這樣而已。而是對於自己的思考進行檢驗、繼續充實、並使其自立。然後再試圖去對建築、都市與這個世界進行敘述的動作。以京都車站一案為里程碑,原廣司讓人感到瞠目結舌之超巨大建築案已經多數完成。對於因為有思考的存在所以都市得以成立的這一點,直到現在的這一刻,還更加令人感到真實。「對建築而言什麼是可能的」是原廣司一部重要著作的標題。原廣司在當中論述到建築是什麼與建築不是什麼,試圖建立出自身的獨立思考體系。原廣司透過思索而持續與都市對峙著,「對都市而言什麼是可能的」便會是他這次的主題,並提出了「離散都市論」,作為一種全新的空間概念。藉著在世界各地聚落進行田野調查以及開發數理都市解析方法等,他提出了記號場的概念「樣相」、「浮遊」的狀態,以及「離散空間」等等以解析並作為未來都市的空間文法。 槙文彥的都市論則直指都市是「夢與記憶的場所」,而他除了闡明日本都市的身世與自己的建築軌跡之外,強調的則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原風景」,也就是讓人觸景生情,深植於記憶中的那幅影像,往往能引領人們走向一個理想都市形象的創造。其都市建築實像代表: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跨越了三十年的光陰,從最初便採取了一貫的現代主義立場一直奮戰到今日。在世界風靡著後現代風潮時,他仍然全心全意地以作出成熟的現代主義建築為目標的姿勢,從都市認識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會覺得槙文彥個人勝利的時代似乎已經來臨了吧。槙文彥之所以能夠從後現代脫離,主要是因為具有著其邁向場所性的科學根基。他並不是有意識地把現代的思想當作外部的東西然後來追求自己的覺醒,而是就這樣地作為現代的延伸來論述西歐空間的根源,接著更描寫了日本。 黑川紀章的都市論是較為宏觀的「共生」思想,倡導由機械的時代邁向生命的時代,對於建築與都市的經營觀點再也不只單以人類利益為主體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而是轉而以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系以至於整個地球的系統來重新思考。他致力於生命體的都市化、佛教原點之共生的體現,為了揭櫫日本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更飛往海外,於歐洲、東南亞、中國等地進行同時多元的研究、開發與創作活動。他以全球化的國際標準,作為亞洲的國家積極地向美國學習而取得領先的地位,在歷史運轉了一圈之後,黑川紀章超越了文化史與日本史的框架,而在世界史的狀況中讓日本的都市也開始得以參與全球性計畫。 這本書是由一手創造了都市的日本建築巨匠們所娓娓道來的都市論集,可以說提供了閱讀都市、思考都市以至於創造都市之各種想像的可能。這些優秀建築家們所作的都市論述,無疑地便是思考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上所不可或缺的養分。
聚落的100则启示
★日本都市建築三大建築家 原廣司 首本中文版個人著作 「歷史沒那麼簡單」,我們永遠可以在聚落中找到新的智慧,誕生新的見解與辭彙。 「聚落聲音的翻譯者」日本建築大師原廣司 獨創的空間設計論 1970年代,現代建築告一段落。在應該提出下一步的新建築主張時,建築家開始思考︰也許可以引用歷史的範例。 先鋒者選擇最艱難的道路,原廣司帶著他的建築團隊,深入世界各角落的聚落,希望憑藉聚落的力量,找出解答。他以26年的時光,淬煉出100則聚落啟示:建築學、空間學、哲學、美學、幾何學、天體運行……人類總是試圖用知性來解讀歷史積攢的智慧,「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 建於嚴苛自然中的聚落、具戲劇性空間效果的聚落、一沙一世界的聚落、永遠等待新解釋的聚落……原廣司試圖拼湊出建築的過去與未來的藍圖,思考通行於萬物的空間哲理。 他說︰「世界,便是人類對自然的解釋。」「研究,是所有設計者的設計手段與資料的來源。」 我們看到一位叩問歷史,思考各種建築可能性的建築家。原廣司的精神不僅影響了隈研吾、山本理顯、小(山鳥)一浩等眾多出身「原研究室」的新一代建築大師,也讓關於聚落的文字跨出聚落,超越了建築範疇,啟發了小說,也影響了時代。 「世界的聚落調查」至今約有40年,仍以無數種變形形貌刺激著人類的想像力。 共同幻想創造了所有聚落與都市〈共同幻想〉 神聖與庸俗、私有與公有、新生與古老……必須掌握空間的各種傾向!〈各種傾向〉 牆是爭執的原因,也是逃離爭執的手段。由此可知,牆反映了自然。〈牆〉 屋頂,整治了所有混亂。〈屋頂〉 天空賦予建築無窮變化,有時則相反,建築賦予天空不同的形貌。〈天空〉 宏大的構想有賴於雄偉的裝置。雄偉的裝置則有賴於微小的細節。空有構想而無細節,就只是乏味的聚落。〈宏大的構想〉 由遠處望,要融入周圍環境;從近處看,要特立出眾。〈由遠,由近〉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築能做些什麼?』只要是建築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借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本書特色 1987年,原廣司首次發表「聚落給空間設計的100則啟示」,刊載於《建築文化》雜誌。 隔年,東大同窗、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依其中20則「啟示」寫成了《為了新的文學》,NHK電視台亦以此內容製作了系列節目。 建築家原廣司的「聚落的啟示」在日本掀起熱烈討論。
聚落之旅
本书从建筑专业角度进行偏远地区的聚落采访。沿途经过地中海、中南美、从中欧到中东,经过伊拉克、印度和尼泊尔,再到西部非洲,看到了阿特拉斯山中柏柏尔人的聚落、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盖尔达耶的那些小城市等等,记述了五次聚落调查之旅,文中内容描述生动形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凤凰空间·设计经典译丛(建筑学):空间 从功能到形态(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原广司经典之作,在日本畅销40年!)
本书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6个小论文构成。本书中,作者将“空间”以哲学思维进行阐述,描写了探索“空间”语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场”的概念,以建筑学、数学及图形学为基础,以哲学为躯干,研究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原广司去了40个国家调查聚落,设计了约15座建筑,也进行了少量的数理研究,曾写下了相当大量的文字,可以说,他撰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为了探求“形态”这一词汇的概念。 “均质空间理论”一章,像是深处谷底的一种抗议,他从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反复论述书写过的关于“万物皆为整体”,还有定家的诗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选择了一些相对概括的内容,融汇到本章。 “关于部分与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一章以叫作“关于表现方式和学问之间——部分和整体的逻辑”这篇论文为基础,阐述部分和整体的理论缘何如此重要这一问题,并点缀了一些曾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边界论”一章,以边界自身为主题所做著述。聚落论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边界的解读,它无法统一于一个意义。对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记述聚落形态之艰辛,基于这样的体验撰写了这篇论述。 “空间图式论”曾收录于《场·空间·时间》,它指出了空间图式的所在之处。本章只是题目发生变更。 “从功能到形态”这篇小论专为本书撰写,但从内容上来看,算是对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的汇总。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筑展展出的方案、具体设计为轴心,主要对多层构造进行了论述。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一章中,他将空间特性的意义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描述。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建筑能完成什么呢?”作为建筑师当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出解答。《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希望能凭借聚落的力量,成为问题的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