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政治、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等。译著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一等奖、三等奖、二等奖(公示),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以及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林业局优秀专家称号等。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人口、新农村建设、小农扶贫、乡村振兴的研究均产生重要的政策和社会影响。撰写的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自2011年,组织主办【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至2019年已举办95讲)和【学术漫谈】系列(至2019年已举办45讲),在社会科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之留守妇女:阡陌独舞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之《阡陌独舞》的再版。书中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世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和研究。这本书曾于2013年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类一等奖,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的关注和关心。
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
1人今日阅读
本书选择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l5个主题,即商品、留守、学校、土地、农业、粮食、食品、科学、技术、自然、灾害、慈善、援助、项目和发展研究。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现实呈现、社会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后结构主义解构、哲学和伦理为思考等反思性叙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伴随发展而生的各种资源耗竭、资本霸权、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这些故事将告诉你发展之幻象是如何形成、如何破灭的,从而改变你对发展的看法,并促使你重新思考社会的价值和人类的意义。
中国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
学者、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本书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上以农村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论文19篇,共分为农村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农村教育现实、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反思农村教育四个部分。
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
随着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不断深化,留守农村的女性经历了更为严重的性别不平等。面对沉重的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农村居民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国家的发展又该还以他们一个怎样的乡村?对农村留守人口进行社会保护和政策干预的核心是尊重以互惠为文化根基的乡村共同体、以农业为生活方式的农民和以退却方案为保障的乡村生产安排,是在乡村之中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生活创造更多的空间。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
部分学者、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本书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的研究论文16篇,共分为流动与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四个部分,可为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学术参考。
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第2卷)
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钱理群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顶尖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第二本,一共18讲。
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第1卷)
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钱理群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顶尖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第一本,一共14讲。
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乡村与发展研究为主题领域,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书所选文章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0年刊发的乡村振兴研究主题论文,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师生2018—2020年发表的乡村振兴研究主题论文,分成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逻辑、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小农户发展、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六个部分。
人类减贫的中国理路(套装全2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在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形成新的经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减贫主题的学术讨论与总结。本书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其他期刊刊发的扶贫研究主题论文精选结集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聚焦于中国减贫的经验与理论,收编从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视角讨论我国扶贫经验与现状、理论与逻辑的论文;下册聚焦于中国减贫的政策与效果,收编从具体的扶贫政策及其影响展开讨论的研究成果。
2009中国农村情况报告
《2009中国农村情况报告》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连续推出的第6本关于中国农村情况的报告。2009年,中国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基于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再次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将着眼于2009年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系统描绘2009年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并结合城乡统筹的宏观背景探讨2009年中国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全书具有很强的实证研究基础,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对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注留守儿童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inform you that Plan International - China, together with our partner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Center for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produced this most interesting and ground breaking research o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left behind in their rural villages when their parents migrate to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There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the acknowledgement that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been the backbone of the labor force that provides the muscle for the rapid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ities of China. This study, entitle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provides the first ins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themselves on this phenomenon. We now know, as a result of this pioneering study, that all is not well with children when their parents migrate to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There are many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ssues facing children that will influence their future because of what is happening to them now: when they are without the guidance, love and nurturing of their parents. It is my sincere hope that this exceptional research will activate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awareness on the need to undertake steps now to begin to address the ramifications of the cost to China's rural children who are bearing the high psycho-socio burdens of growing up without their parents. I trust that you will find this as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 reading as I have and you will join us in our efforts to address the consequences of what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essing issue for rural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
《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2006年农村发展进行了展望。《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重点对中国支农政策的实施和影响、农民经济社会权益、农民工流动、农村贫困和反贫困、农村性别与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科技的供求传播和应用、农村发展和技术决策中的农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专题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讨论。全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可靠,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托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看法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文化建设诸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更为重要的,这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别样童年
《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对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省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力图客观而真实地展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全景。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纷纷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研究和讨论。尽管媒体的报道和学者的研究唤起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情与意识,但关注不等于误读,关爱更意蕴着理解。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仍然存在亟待探索和深入的空间。留守儿童是一个全国性存在的群体,所以任何只针对一小部分留守儿童或一个地方留守儿童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展学专业系列教材:参与式发展规划
发展是指一种变化。发展的内涵就是某一区域或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规划是启动和实现变化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行动过程。参与式发展规划是发展的利益相关群体不断地分析问题,利用当地资源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活动,并在实施发展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监测和评估,再界定新的问题、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活动等的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它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参与式决策和行动过程。
中国民生民政系列丛书: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及老年人社会支持政策研究
本研究致力于真实、系统地追踪调查和分析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保障服务状况和需求,了解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保障和服务现状、需求情况、发展趋势等,为国家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研究支持;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统计、挖掘利用,预测、预警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保障服务工作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资金调配提供决策支撑;通过对社区、学校、专业社会组织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家庭监护、扶养能力抽样调查和评估,结合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保障服务需求现状,为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针对性保障服务提供指导;对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跟踪、评估,提出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保障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具体建议,并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发展学专业系列教材:发展项目教程
发展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立法、人力、知识、资源、环境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发展要求的是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它不但包括正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且包括社会稳定、民主参与、社会平等、妇女的参与、文化的发展、赋权、分权化、能力建设、创新、乡土知识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发展干预是启动和实现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发展项目是发展干预的最主要形式。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动主要是以发展项目的形式来开展的。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必须在发展项目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发展学专业系列教材:发展项目教程》所论述的主要是指国际合作发展项目。国内发展项目的操作方式与国际发展项目有很大的区别。学习和借鉴国际发展项目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将有助于改善国内发展项目,特别是每年近2000亿元支农项目的实施效果,并提高其管理质量。 发展项目是发展实践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另一个是发展规划。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必须在发展项目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发展项目教程》是关于发展实践领域的主干教程,是在国内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育中第一本关于发展项目的专业教材。
留守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浪潮。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并衍生出庞大的农村留守人口群体。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生计压力,面临各种成长风险;丈夫外出使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生产、抚育、赡养等家庭责任,长期两地分离更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子女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分离,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等等。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家庭问题,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范畴,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加以研究和采取对策。 最近几年,已经有部分学者、政府部门和其他民间力量开始关注留守人口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讨会,为关注这一主题的相关群体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留守中国》汇集了向此次研讨会提交的农村留守人口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希望《留守中国》可以为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学术参考,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借鉴。
2006-2007中国农村情况报告
《2006-2007中国农村情况报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情况、农民工流动和农民工政策执行情况、中国农村贫困情况和整村推进扶贫情况、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法律服务情况、中国农村教育情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中国农村社区资源环境情况以及女性村官参政执政情况等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讨论。全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对三农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我们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于两个群体,首先是官员,从高官到村官;其次是学者,从著名专家到普通研究人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 这是一部农民视角的学术研究专著,力求从客观的立场还农民以话语权,反映农民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展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需求。
留守的童年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很多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无人问津,心理上孤独苦闷,安全上没有保障。《留守的童年》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成果为基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现实及当前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以留守儿童冬月为原型,将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中篇全面展示了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群体在生活、学习、内心情感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和产生的变化;下篇从行动对策的角度详细叙述了各地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及其作用和影响,并梳理出不同行动主体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整《留守的童年》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对策浓缩于图文之中,为读者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德国E印基金会的支持。
静默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
《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以若干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社区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子女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与所受影响、留守老人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留守老人群体的多元性、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老人以及其他相关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展示和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把留守老人的真实生活现状和现实需求呈现出来,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老人群体的关注和关心,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社会政策和采取干预行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人口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总量不同机构有不同的估计数据,但都要以千万计算。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虽然已不断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针对他们的深入学术研究还很有限。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自2004年开始合作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我们选择了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十个村作为开展实地调查的研究社区。研究内容涉及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和情感世界等方面。我们采用了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了深入农户的问卷调查、案例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贫富排队、每日活动图、半结构访谈、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调查工具。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通过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前后的状况的比较来得出结论。研究中既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又有大量翔实的生动案例。 现在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该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总报告,全面展示了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以及建立在对十个研究社区的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基础上的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分报告,是以研究社区为单位的十个研究报告。这是因为所选择的十个研究社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有其特殊性,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和情感世界不光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相关联,还与社区家庭总体经济状况、社区的社会与文化特点相关联,因此以社区为单位的分报告可以更好地将对留守儿童的分析放在特定的社区背景中。社区分报告还包括了更多的生动的案例分析,另外每个分报告还选择了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学校老师的案例全貌,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小组访谈结果,留守儿童给外出打工父母的书信等作为分报告的附录。第三部分是附录,包括研究的问卷、主要知情人及小组的半结构访谈提纲等。 我们希望本书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与分析中国留守儿童群体的状况,并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政策与措施。本书分中、英文两个版本同时出版,可以为从事发展工作及儿童工作的管理、研究和实践机构与个人提供学术及实践参考,同时可以为执行社区发展及儿童发展的国际发展项目部门及人员提供指导。本研究及本书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但相信通过本书的出版,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及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作者简介: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转型与发展干预、发展理论、发展规划与管理及国际发展项目理论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 詹姆斯·莫瑞,国际计划国家主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NGO管理硕士。在农村发展与能力建设领域有28年的工作经验,工作过的国家有:菲律宾、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塞拉利昂、尼日尔、中国、美国等。主要著作: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是WES,SSIP,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sletter等通讯刊物的编辑。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很多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无人问津,心理上孤独苦闷,安全上没有保障。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解决”的思维向“应对”的思维转变,即采取“应对”思维来制定政策并采取行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关爱行动便是“应对”思维的具体表现。 与“户籍说”、“三农根源说”、“政府责任说”、“国民教育体系说”等观点不同,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被称为“关爱说”。本书对目前开展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行汇总与梳理,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关爱主体提供了对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