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琳
司徒琳(Lynn A.Struve),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教授。
南明史:1644—1662
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3%
《南明史:1644—1662》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将倾。
南明史(1644-1662)
十七世纪中叶的南明,其实是四个或五个抗清政权的统称。它们无例外地抬举明帝国某个亲王充当领袖,彼此间却并没有承袭关系。每个政权的生存时间,短的不过一两年,长的也仅十来年。通计不到二十年,只可称作历史的瞬间。 南明史更显然属于这样的瞬间。 事实上,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刚刚化作历史,关于南明历史的反思便已开始。清初江南相当一批学者在这方面都是心人。新兴的帝国当局对于此种努力日感疑俱,终于在以宽容异端著称的康熙皇帝晚年,一次株连达数百人的史狱,使得南明史研究从此为禁区。待到十八世纪后期乾隆皇帝出于实用的考虑,将当年曾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的故明降宫降将贬作“贰臣”,意外地造成南明史研究变相开禁,那时有关南明的历史陈述早已残缺混乱不堪。当南明的课题在二十世纪前期再度提上历史研究日程以后,人们发现如同研究十七世纪即明亡清兴之际所有课题一样,对南明那十八年的研究,也必须从清理基本史实做起。 这是一本真正的论从史出的南明史著作,无论是在国外汉学界、还是国内学术界,在对南明那十八年的论述与梳理上,本书至今仍常读常新,并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再加上文风才气盎然、饶有趣味,实为一本耐读、好读的历史作品。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
对于一个在整个东亚产生了迅速而后果重大之变化的时期,《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通过采取所谓事涉结构的和不涉结构的观点,来满足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发生了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与巩固等一系列事情的那个区域的核心,出现了崩解、变革和重建。这一时期的文献充足,可以以此详细地考察彼时之人——不仅是汉人,也包括满人、蒙古、朝鲜人和欧洲人,是如何被迫调整他们对其当下的用时和记时的手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对历史修正认识的基础上,在重新构想的模式下定位他们的当下的。同时,随着对东亚范围内明清变迁的认识,目前的学术状况使我们有可能质疑构成和塑造17、18世纪世界历史话语中的时间概念的某些回顾性方式——比如说它是一个“火药革命”的时代、一个民族国家萌发的时代,或一个“早期现代”帝国主义的时代等观念。本书是《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之下卷,书中关于欧亚大陆上出现的清朝的新秩序,采取了不涉结构的时限观。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
这部两卷的论文集,是众多学者在21世纪运用新的历史观念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明清之际的时间观念的复杂性。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发生了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崩解、变革和重建。当时的汉人、满人、蒙古人、朝鲜人和欧洲人,是如何被迫调整他们当下的用时和记时的手段,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对历史修正认识的基础上,在重新构想的模式下定位他们的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