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撰 裴骃解
史记(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12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7%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孝文本纪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庙号汉太宗,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此书现存最古版本目前保存于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先秦著述史
本书是《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另有两篇文章作为附录。本书以出土文献为研究依据,将先秦著述史置于文化史视野之下,把先秦著述史分为巫觋时代、史官时代和诸子时代三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文明诞生前后的自然环境、中国早期文化状况及其演变过程,考察论证了汉字诞生的历史及汉字著述最初的特点,提出文字崇拜是影响早期著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史官职能的考察,分析了西周行政管理的官僚化进程,接着论述了史官的著述意识及“立言不朽”思想的产生和私家著述的萌芽,考察了史官时代各类经典的生成,并总结了此时期书籍的编定、收藏问题;论述了诸子对史官时代著述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以及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对诸子著述中的新文体(特别是解经文体)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诸子著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传参与了创作。
秦交通史
本书是对秦文字及秦文字研究进行了总论式的概述,并文字载体的不同(金文、石刻、玺印、陶文、简牍、帛书、钱币等)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叙述,从而对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果。本书由正编、合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并附(笔画检字表)和(释字辑要)。
国学治要(下)
《国学治要》是民国年间张文治等人编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丛书。该套书以中国传统文献按内容分类的经、史、子、集四部为经线,从《四库全书》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期间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文献丛书。《国学治要》在编撰上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例,遴选历朝各代最具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撰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篇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宏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是一把了解《四库全书》、窥探传统文化精华的钥匙。
赵万里文存
赵万里(1905—1980),字斐云,号芸盦、舜盫,浙江海宁人,著名古典文献学家。先后师从国学大师吴梅、王国维,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教、北图善本部主任等职,编著有《中国善本图录》、《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校辑宋金元人词》等。为力求反映赵万里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风貌,本书主要选取了他在目录版本、辑佚校勘、金石文献及词曲研究等领域的论著,并选录了具有代表性的序跋提要之作,以期立体展现其学术特色与成就。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撰《史记》的缘由,司马迁自己在《史记》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继《春秋》。于此,历来论家多无异议。然而,在今天看来,《史记》的根本著述动机并未因此显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本书从文质之辨、君臣之际、《论六家要指》的意义等角度,详尽辨析了《史记》之“继春秋”说。
张载思想研究(修订版)
本书在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张载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系统、思想品格、与关学学派的关系等进行发掘,力图完整呈现张载思想的整体面貌,还原张载思想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包括生平著述,经学本原,性天学说,佛道论衡,政治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与周敦颐、二程、王安石思想的比较,奠基关学,张载思想研究史等九章。
《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是自《汉书·经籍志》以后的第二部正史的经籍志,是自东汉以至隋代近六百年学术史的一个总结,其间目录之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将史籍从经部中分离出来,基本形成了四部的目录学。因此后世学者也格外重视这部《隋志》,清代以来一些学者对《隋书·经籍志》做了大量的增补考证研究,其中章宗源的《隋经籍志考证》即是其中最著名的著述之一。而王颂蔚则是晚清的一位苏州籍的学者,他的《隋经籍志考证》批校则又使得此书增色颇多。因此本书对王颂蔚批校本也做了一些分析。全书分内篇、外篇、补篇三部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考述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