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民俗密码显影与古代文学误读
1人今日阅读
《易经》文本看,很多民俗应当属于前代遗留下来的,比如抢婚的婚俗就不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所允许的,然而这些在文本中却经常表现出来。 在《屯》卦中,详细描写了一个抢婚的场面:“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六二爻辞);“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六四爻辞);“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上六爻辞)。从引文看,来求婚的这一群人女方肯定不认识,否则不会将他们误认为寇盗,说不定是周边部族来劫掠人口的。所以女子被劫掠的过程中“泣血涟如”伤心至极,以至于多年不肯和强盗般的所谓新郎过夫妻生活,因而没有生育子女。但是这被劫掠的女子最后还是屈服于抢婚者,十年之后终于为他生了孩子。 由于“屯邅”这一固定词组的语言暗示影响,人们历来认为《屯》卦是一个坎坷艰难的卦象。从卦象看,此卦震下坎上,有“动乎险中”(该卦彖辞)即身临险境,或者“云雷屯”(该卦大象)即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样子。但是从《卦辞》看,《屯》卦又基本上是一个好卦:“元亨,利贞。勿用有所往。利建侯。”《左传》记载占卜中两次遇到《屯》卦,都是犹疑冰释皆大欢喜的结果(闵元、昭七)。该卦《彖辞》对卦象的解说自相矛盾摇摆不定:既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又说“动乎险中,大亨贞”,不知道是难还是亨;而大《象》在摆出卦象之后干脆交了白卷。倒是《杂卦》说出了该卦的真蕴:“《屯》,见(现也)而不失其居”,不管是“盈也”也好,还是“物之始生也”(序卦)也好,都是物象显现(见),那《彖辞》的“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也是物象显现,在显现的时候不要离开从而失去居住的根据地,便是《卦辞》的“勿用有所往”。女子也是如此,在这个卦象出现的时候是不能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娘家的,故而不宜出嫁。这样,抢婚的场景被摄入《易经》的原因就清楚了:在女子都不肯出嫁的屯邅环境中,就像后代所谓的白马年那样,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因而不相信这一套的周边部族要想“子克家”,就只有一个法子可想,那便是抢婚。因此,在遇到阻力比如“女子贞不字”或者哭哭啼啼破坏婚嫁气氛的时候,“乘马班如”即盘桓犹疑且不说,就是在“往吉,无不利”的情况下,照样“乘马班如”犹疑徘徊没有信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如此看来,这抢婚的闹剧还有一个包含巫卜意绪的大环境在起作用。这样,《贲·六四》的“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便是另一种心情了——因为在《贲》卦中没有不宜婚嫁的巫卜氛围对男方构成心理压力。 但是无论如何,在“大君有命,开国承家”的卦爻辞文明时代,是不应当有抢婚的现象出现的。这里有一个对该文本摄取物象动因的理解问题。巫师们在这里不是要写故事或者记历史,而是在用物象说明卦象进而显现巫理。我们上举的该卦六二爻,在下卦震的中央,《说卦》云:“其(震)于马也,为馵足,为作足”,跟马蹄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乘马的卦象。而六四、上六正好是上卦坎的两个阴爻,《说卦》说:“其(坎)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坎)为盗。”女子泣血涟如,便是加忧与心病、耳痛、血卦的结合;那马的盘桓屯邅,是因为卦象里有低头不进即下首、马蹄磨损劳顿伤痛即薄蹄、拖拖拉拉劳累不堪即曳(拖蹄为曳)等情形蕴含;怀疑抢婚的是强盗,是因为坎有盗贼之象即为盗。仔细比照着看看,这抢婚的物象都在这《说卦》的例举中了。巫师的智慧就表现在这里,将这些物象编排在一起莫若这抢婚的场景最合适了。至于这抢婚的习俗是当今盛行的还是遥远的玫瑰色回忆,当时的人们自然会明白,不似我们后人还需要考订。 巫师是最早的史家,他们对历史上的习俗变迁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在巫书中引用这抢婚的掌故,属于顺手拈来的机智,而非斤斤于事件本身真实性的考究。况且从《睽》卦上九《爻辞》的说法看,当时很可能还有以抢婚为游戏的结婚仪式存在:“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脱)之弧。匪寇婚媾。遇雨则吉。”这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他为了旅途的安全随身带着一张弓。他先是看到一个糊里糊涂的动物,以为是什么豺狼虎豹之类,慌忙张弓准备射箭,结果看到的是一头在泥巴里滚得一塌糊涂的家畜之猪而已;他第二次张弓也是一场误会,在路上白日见鬼,看到满满一车鬼怪,当然这化妆成鬼魅的车上人被孤独者认定为强盗,结果发现不过是抢婚的礼车罢了。这两场虚惊损耗此孤独者精神不少,因而慨叹:如果在行进(往)中遇到雨就好(吉)了。正如该爻小《象》所说的,“遇雨之吉,群疑亡也”。因为,如果在遇到泥豕和活鬼的时候正好大雨滂沱,不但这孤独者的注意力不会如此集中因而格外紧张,就是那泥豕和满脸涂抹的抢婚者都会被雨水冲刷出真面目,哪里还会惊吓旅行者造成误会!这里出现的化妆抢婚,应当是一种游戏性质或者巫卜性质的婚礼仪式。巫师摄像明理,看来也考虑了当时的民俗基础。因为如果使用的是当时一点影子都没有的物象,也不符合此巫书适于“百姓日用”的本旨。 二、抢劫为荣
大学语文与写作
本书是一部为了满足应用型高校培养实践性创新型人才需要,结合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填充实用性教学内容、聚焦教学效果优良度的教材。本教材将“大学语文与写作”的内容分为文化素质提升、专业素质提升、业务素质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课堂讲授时间10个学时,共30个学时,侧重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
民俗信仰与双向认知
本书在对六个概念(精英思维、民间信仰、民俗信仰〔俗信〕、信仰民俗、价值认知、认知价值)进行理论形态论说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仙人闲人与贤人忙人、玉女西极东瀛游、民俗信仰与文学表述来讨论民俗信仰的双向解读;用政治经验的文化传承、传统风习与文化认同、原初文化的传承心理来解析文化传承的双重制约;用民俗内蕴的渗透、社会气象的渗透、人物品格的渗透来讨论精神内蕴的互相渗透;用原朴美学的泛化、上古民歌的雅化、精英哲学的俗化来描述审美价值的交互推进;用文化层次的对应展演、文本层次的对应解读、观念层次的对应演绎来展示观照层次的对应;用原初文化观念的互动、原初宗族观念的互动、原初信仰观念的互动展演原初观念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