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负重与逍遥——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观念的辩证
道德,是日常的规范也是隐秘的“玄学”,而中国文化大大拓展了它的层次,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本书立足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语境,以《老子》和《易传》等为主要文本,诉诸朴素的文本细读和哲学的辩证分析,寻章摘句,探赜索隐,细致审查了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种种隐微和曲折,呈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全书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究本溯源,厘清了一些模糊的焦点问题,有助于读者清晰把握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深层差异,进而由之洞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秘密,一窥中国文化的堂奥。
算力革命的新时代:电力 + 算力 + 余热融合发展趋势
《算力革命的新时代:电力+算力+余热融合发展趋势》深刻剖析了电力、算力与余热回收的融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价值作用。本书不仅论述了这三项技术各自的基石作用,更探讨了它们交叉融合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新机遇。通过案例分析,书中展示了这一融合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实践,同时面对技术、资金与市场挑战,提出了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共同应对策略。本书为推动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提供了前瞻性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是面向未来思考者与实践者的必读之作。
泥淖之歌:“大雅”诗的无字书
本书是一部围绕“大雅”品牌,以细读方式深入众多大诗人名作之诗歌艺术和奥秘的作品。“大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旗下,以诗歌为主打的人文出版品牌。作者围绕“大雅”,一是以推动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回忆十余年来“大雅”从动议、创办到产生品牌影响力的过程,总结打造小众品牌的经验,讲好不为人知的“大雅”故事。二是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按“理想的诗歌读者”的要求,细读了“大雅”系列中休斯、希尼、洛威尔、沃尔科特、史蒂文斯等国内外多位大诗人的代表作,从声音、意象、语言、修辞、结构、意义等方面,解剖麻雀般全面剖析这些诗歌名作,解析现代诗的精微和美妙,触及其审美话语的核心,呈现“大雅”品牌及其系列诗歌作品背后的“无字之书”。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社团致意。在当时出现的诸多青年社团中,它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聚集了青年学子和其他社团中的许多精英分子。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对少年中国学会作一个分析和阐述。包括“少中”从筹备到成立的历程及其多方面的活动,“少中”会员们的理想追求和他们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种种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必然面对的最尖锐的问题: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来改造中国——“主义”之争就是由此而引发的。可以说,《少年中国学会研究》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研究著作之一,值得相关的研究者参考、借鉴。
适性任情的审美人生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那为数众多的历代隐士群体中,纵然也有不少佛、道教的信徒,但他们却主要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隐居的。他们的隐居,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自己的生活。他们的隐居,开始也许是出于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逐渐就转化、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追求,并最终趋向一种审美境界和文化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隐士们以自己的种种价值认定、人生实践和文化创造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本书对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做了认真地梳理、耙块,并探讨了中国隐逸文化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精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成都
成都方言不仅是成都人日常交际的语言工具,更是折射其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一面镜子。本书在深入调查成都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从方言词汇入手,通过方言反映成都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全书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章,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立体展示成都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本书作者十余年来广泛调研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民俗照片,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婚丧嫁娶、宗族祭祀、戏曲说唱等,这些图片反映了成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生活变化。本书形式新颖,内容翔实有趣,挖掘了成都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联,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可读性强。
细节的警示
本书中的“细节”,决不仅仅指历史事件的真实细节,还包括历史思考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目前史学界的研究界所展示出来的历史真实和细节,就足够给人们相当多的启示和警示了。第二,尤其是在思想方面,当我们直接面对那些离我们还不太久远的前人留下的文字时带给我们的触动、震撼和思索。收在这个小集子里的文字,是作者在这些年中陆续写下的,有几篇是认认真真、按照甚嚣尘上的“学术规范”的要求写下的论文,更多的是在泛泛的涉猎、浏览和思索中,或者是在为写论文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偶然见到一些有意思的材料(“细节”)时有感而发写下的随笔。可以算是这几年的研究和思考的一部分记录,这些文章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唯一的例外是那篇《“国家主义”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