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泰昌
亲历文坛
1人今日阅读
《亲历文坛》系回忆类文章选集。作者是词苑常青树,文坛掌故家,与文坛大家大多有交往。本册选取作者关于钱锺书、朱光潜、冰心、巴金、叶圣陶、陈学昭、艾青、袁鹰、柯灵、杨绛、陈忠实、鲁彦周等文坛大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侧重叙述与文坛大家的交往,以第一手资料解读文坛前辈和师友,对其人其文其事加以描叙,实际上是为文坛大家们勾勒出一幅幅独特的剪影。
亲历文坛五十年
你可能知道钱锺书、陈忠实、臧克家的大名,但你不一定知道有一个人被钱锺书称为“才子”,被陈忠实唤作“老兄”,他还救过臧克家的命。他行迹文坛五十年,熟知百年来的文坛掌故,和他交好的文坛大匠多了去了,他因此无意中得了一个雅号——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宝级活化石,尽管他自己并不以为然。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和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锺书、杨绛、叶圣陶、朱光潜、冰心、朱自清等人的交往故事。回忆细致入微,这些文坛大匠在作者笔下鲜活自然,趣味性很强。读此一本,可以轻松知晓中国现当代文坛。
我认识的钱锺书(增订本)
作者吴泰昌由于工作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与钱鍾书、杨绛夫妇交往,历时二十多年。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在书中,大师生活点滴、文坛前辈掌故,皆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并配以几十幅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及钱锺书亲笔书信、题词手迹、滋味醇正浓厚,使读者走近一代国学大师的晚年生活。
心如朗月
《心如朗月》系散文选集。作者是散文名家,在国内散文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安徽文艺出版社早在1993年即出版《吴泰昌散文》,而新时期以来,曾有百花文艺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作者散文选集。本册选编作者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佳构,其中既有写人记事的,也有写景抒情的,更有与全国各地名家及普通作家交往的篇章,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散文全貌和艺术特色。
艺文轶话
《艺文轶话》系文史勾陈考订类文章选集,是偏重于艺文考订和文学批评的文章,根据作者同题图书加以增删。《艺文轶话》最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曾获中国作协举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后经修订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再版。
我了解的叶圣陶
暂无简介
编辑忆旧
1人今日阅读
本丛书共选取了民国时期15位出版家的著作20部,集中反映这些拓荒、奠基了中国现代出版的出版家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包括文化传承中的文献校注与整理、目录版本学说,关于新文化建设中的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编辑、新闻等专门领域方法与学术体系的创立。赵家璧曾任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良友出版公司经理兼总编辑, 《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描述了他从事新文学出版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出版创建初期的出版景象。
肖鹰文集初编·批评卷
本书是肖鹰教授批评文章的选集。作为一位学院派教授批评家,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坚持文化批评的独立性、学术性,并且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批评风格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自选集中,肖鹰教授采用三个原则编选文章:其一,影响较大的批评文章;其二,自认为学术性较强的批评文章;其三,自认为较好地表现自我批评风格和语言的文章。这个文集的编选系统而完整地表现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历程和批评风貌。
文坛故旧录
本丛书共选取了民国时期15位出版家的著作20部,集中反映这些拓荒、奠基了中国现代出版的出版家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包括文化传承中的文献校注与整理、目录版本学说,关于新文化建设中的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编辑、新闻等专门领域方法与学术体系的创立。赵家璧曾任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良友出版公司经理兼总编辑,《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描述了他从事新文学出版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出版创建初期的出版景象。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借鉴我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献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建构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设计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叙述、研究框架,即现代文学文献学本体的结构模式。本书认为,1917年—1949年所产生的新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典文献。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文献,还应包括原典文献传播过程中生成的对现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的二级文献,以及对这些批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三级文献。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各级次、各类型的重要文献,按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构建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文献谱系。本书对各级文献和每级文献中不同的文献类型的特征及其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精当的评述。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本书是从文学语言变革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的一本专著。文学形式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是影响文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基础之上完成的,语言变革是考察中国文学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切口。本书从文学语言入手,从总体上探讨了语言变革对文体功能、文体形态和文体格局转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作用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体体裁程序而导致的文体转型,探析了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现代转型的影响。同时,本书跳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语言变革还原到民族共同语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探察这一语言现实对文体转型的作用情形。论题的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语言困境等问题提供启示。
当代散文鉴赏
1人今日阅读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名家散文佳作,有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对亲人的无限深情,还有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0%
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冰心、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余光中、何其芳等等等等。
审美笔记
本卷是“刘再复散文精编”的第十卷:文学评论精编合集。收入作者近年来阅读与品赏中外文学名家的评论性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包括有关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评论文字。
荷花淀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8.2%
孙犁的作品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善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作品《荷花淀》对现代文学届影响深远,并形成了“荷花淀派”。本书选取他的经典作品《荷花淀》《芦花荡》《山地回忆》等,为中学生呈现一种其“诗体小说”特质。
白洋淀纪事
2人今日阅读
孙犁属于少有的能超越时间,既能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影响,又能与当代读者对话的作者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说及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受他影响,形成了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的文学流派。此次入选“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为在统编本的基础上再次升级。此版本主要精选其小说散文代表作,并在保留“导读”“知识链接”的基础上,新增入了由北京骨干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对名著的深入解读,使图书兼具整本书阅读和课程化设计,更适合初高中的学生阅读。
当代宁夏作家论
本书系统地评论了吴音、冯剑华、马青、何克俭等宁夏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填补了宁夏文学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现当代作家与书法文化
中国现当代作家与书法文化的结缘也相当深厚绵长,值得关注和研究。本书即是这方面系统研究的一个尝试,在考察与思索中巡礼和致敬,努力展示现当代作家文人的文脉、书迹,彰显“文坛”与“书坛”联通的文化景观,尤其是着力从“书法文化”角度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写实践和思考,既展示相关作家对于书法、书学的贡献,又反观书法文化给予众多作家的深刻影响,并由此对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有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书中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及贡献,涉论的作家及其书法作品甚多,或宏观或微观,有诸多现象分析,亦有个案透视,从中也揭示了相关研究的价值意义。广大文学和书法爱好者从中会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吴战垒先生纪念集
吴战垒先生(1939-2005)是建国后著名的出版人、文史专家、古玩鉴赏家。本书是吴战垒先生的后人在其去世十周年之际所编的纪念文集。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先生文存,精选先生一生所撰、所编重要著作的序跋以及代表性论文;第二部分为先生生前夏承焘、叶秀山等大家所作的评论印可,以及身后吴功正、吴山明等名家所写的怀念追忆之作。从对个体知识分子的怀念之中,得窥半个世纪的文化生态与人文精神。
国家的投影
读史可以明智。《国家的投影(名家经典)》精选了余秋雨、流沙河、臧克家等著名作家感怀历史事件与人物、思索文明与文化的文章,带您徜徉于历史文化长河,捡拾那些波光粼粼的岁月碎片,寻觅那些千古不灭的真理光点。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发现,却闪烁着同样深邃的智慧光芒。一卷在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俯仰天地,充实心灵,或尽于此。
孙犁散文
4人今日阅读
本册精选孙犁散文若干篇,另有二十余幅精美插图。作为一位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写作者、“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散文在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烙着作者个人鲜明的风格印记,无论写人记事,都是惜字如金,同时又感情饱满深挚;文字凝练节制,却不影响细节的丰沛淋漓,其意在言外、隽永绵长的创作特色引起众多文学爱好者追随模仿,在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犁散文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3%
《孙犁散文》是“中华散文珍藏版”大型丛书之一,作为一位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写作者、“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散文在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烙着作者个人鲜明的风格印记,无论写人记事,都是惜字如金,同时又感情饱满深挚;文字凝练节制,却不影响细节的丰沛淋漓,其意在言外、隽永绵长的创作特色引起众多文学爱好者追随模仿,在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解冻与复苏:1978~1982年中国杂文档案
本书采用编年史的方法、体例,研究、梳理1978-1982年间中国杂文创作、传播、接受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主要内容包括:一、重要政治、思想、文化政策;二、对杂文发展有显著影响的社会思潮、思想运动、文化生活;三、有代表性的杂文观念、杂文理论论争、建设;四、杂文样式、杂文艺术的发展;五、杂文作家交往(社团、流派活动等);六、重要杂文作家生平事迹;七、重要杂文作品、研究成果的创作/写作、出版和评论;八、其他。试图重新回到第一手资料中去,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发掘、整理、钩沉、辑佚,占有尽可能详尽、完备同时又尽可能准确、翔实的史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甄别和选择、比照和罗列,构造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的逻辑和秩序。这种逻辑和秩序,不是靠观点来“粘合”史料,而是靠史实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作者的观点和评价,就隐含在这些史实及其所建立的关系之中。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2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4%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纵横》30年典藏:全52册
40人今日阅读
纵览百年风云 横观天下大事 史林独树一帜 社会百态纷呈
情谊·名人·美文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万世唾弃。然而,有一个人却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李陵。李陵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他的命运也连接着若干重量级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迁、苏武。《情谊·名人·美文》包括名人的生平小传、婚恋故事、友谊往来、经典作品以及家书。
创造性心理学
《创造性心理学》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出版的又一部重大学术研究著作。作者在自己和研究团队几十年创新性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深入分析了创造性心理结构的构成因素和环境因素,提出创造性人才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智力因素)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非智力因素)组成的观点,并进一步从创造性环境、创造力的生物学基础、创造性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心理健康与创造性、创造性教育六个角度,以翔实的实证数据论证了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对于人才发展和培养的具体价值,指出了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师文学课(套装共10册)
1人今日阅读
《大师文学课(全10册)》包括《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博尔赫斯谈话录》《留白:秋水堂文化随笔》《正本清源说红楼》《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唐诗宋词解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新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8%
本书真实地写出了王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生活。王蒙复出不久,即进入文化界高级领导层。先是出任《人民文学》主编,继而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文化部部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改革年代,风云激荡,各种事件纷至沓来:真理标准讨论、清理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电影《苦恋》、裸体油画展风波、敢不敢开放卡拉OK……当官之初,直上高位,百废待兴,百事待举,面对纷纭复杂的局面和扑朔迷离的人际关系,王蒙既有独到地为官之道,也有他当年难于人言的隐痛,但他终究还是见招拆招,有时游刃有余,有时绕而应对之,表现了应对人生和官场的大智慧。
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7%
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情比金坚,生离死别都无法拆散和摧毁他们的爱情。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中途有生离死别,最后团圆于天堂,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
《“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以“重写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整体性考察“重写文学史”与80年代历史语境之间的多重关联,辨析“重写”主体的知识构成、美学旨趣和政治诉求,厘定话语的变迁史和具体的行为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
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
《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主要讲述了电影《风云儿女》摄制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过程,以纪实文学的创作方式记录了艰难岁月中主创人员历尽千辛万苦进行拍摄和创作的故事。作者从聂耳、田汉、司徒慧敏等相关人物事迹展开描写,巧妙地将人物线与拍摄前后内容进行串连,大量引用日记、报刊、档案、回忆文章、传记等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精彩细致的描写,力求最大限度地客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全景式展现了电影摄制和歌曲创作的过程,反映出当时背景下上海左翼文艺工作者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热血与决心。
蔓草缀珠
作者的散文写作,记事怀人,属学者散文,文笔好,见识高,特别是记叙了曾有长期、深入交往的冯雪峰、韦君宜等一批文坛著名人物,留下了珍贵史料。文章多发表于《中国语》、《当代》、《中华散文》、《新文学史料》、《散文》、《理论与创作》等报刊,2005年曾结集《蔓草缀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次重新修订、改正错漏、增补新篇,是一个增订升级版。
尘封岁月
1人今日阅读
《尘封岁月》是作者施燕平先生的回忆录,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份“烽火遍野的青少年时代”,第二部分“上海文坛的风风雨雨”,第三部份“忆《朝霞》,聚散沉浮”,第四部份“在北京的沧桑岁月”,第五部分“安身立命,找到了美满归宿”。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文学事件的回忆,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外文学发展、交流的经历,是本书的主体。
老派:闲话文人旧事蠹鱼文丛
本书是“蠹鱼文丛”一品种。全书内容正如书名所示,是“闲话文人旧事”,而着眼点在“老派”,涉及前辈学者包括鲁迅、郁达夫、陈寅恪、巴金、闻一多、老舍等。作者谈旧事,有趣却不八卦,分别从“同学少年”“这也是生活”“自尊”三大部分入手,严格按照史料本身来演绎和发挥,故所有史料均注明来源,不编撰和臆想。话旧事,亦发掘新意,特别是以往未曾被学术界关注的文人多元的侧面,忽略的文坛。全书旨在借旧事,为今人提供学习的榜样。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史料卷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吴秀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系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当代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活动最为重要的承载者、记录者,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以及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起都与当代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过来,期刊也便成为进入这些领域展开研究的重要依托。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本编中将这两者的相关史料归入同一版块之下。
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主要由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策划,对巴金的创作进行研究,是一本让全世界了解巴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之著作。本书荟萃中外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巴金作品进行了分析、点评。全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巴金小传,第二部分为巴金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巴金研究多年来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研究巴金作品的文章。
名人奇闻趣事
1人今日阅读
阿红编著的《名人奇闻趣事(彩绘典藏版)(精)》把众多名人从耀眼的光芒里请出来,展现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有趣甚至离奇的小故事。他们有的名垂青史,小时候却总是闹笑话;有的成就卓著,生活中却常遭遇尴尬;有的建功立业,叱咤风云,可又童心未泯……他们有大智慧,也不乏小计谋;他们庄重严谨,却有机智妙语世代流传;他们也有与众不同的小情趣、小爱好……这些奇闻趣事,宛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能让我们领略有血有肉的名人本色,从中得到无限启迪。读本书之前,我们因为崇拜而敬畏他们;读完本书,我们会因为理解而热爱他们。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白马湖文谭:浙东新闻学丛刊《我们》
在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进程中,白马湖派散文是一股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与“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血肉相连。其散文作品多发表于浙东新文学丛刊《我们》,本书以此为切入点,从《我们》的诗文风格、编辑风格以及白马湖派散文家发表其上的文章入手,对白马湖文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漓江的品格: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本书为庆祝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而作。全书收录漓江出版社作者、各界专家、读者及新老漓江人贺词、纪念文章共九十多篇。每一位书写者以个人的视角,抒写与漓江出版社的情缘和往事。漓江贡献于世人的不仅仅是一本本图书,更有对文学传播的执着,以及于困境中从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回溯历史,总结经验,以更好地迈向未来,我们从2019 年起即筹划庆祝漓江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并以“我与漓江”为主题发出邀约,向作者、读者、新老漓江人征集稿件。本书的出版是此次征稿活动的成果,也是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