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中华传统文化日译
《中华传统文化日译》是一本面向日汉MTI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教材,共涉及4个中国传统文化话题,在此基础上共分18讲。书中涵盖中国书画、君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文本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们的讲座,真实生动。 《中华传统文化日译》这本书可以作为日语MTI研究生“中华文化外译”教材使用,同样也适用于日语MTI研究生和本科生高年级的交替传译课程。
好大夫专业守护宝宝健康
本书主要内容有:小儿日常养育与照料、小儿常见病的症状及应对、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及应对、儿科就诊须知、医患故事等。
阐释的演化: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研究
中国国内《红楼梦》研究日本的红学研究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方阵之一。毫无疑问,伊藤漱平的《红楼梦》译本研究,必然与我国学术界对日本红学研究现状的看法有关。王丽娜在其出版于1988年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中就曾说:二十年代至今,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日本学者的研究呈现出较早取得成就,论文数量多,并且选题广泛等特点。王丽娜的这部著作对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国外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做了概览式的研究,其中有两部分也分别涉及到《红楼梦》在日本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作者不仅介绍了《红楼梦》日译本的译者,重点介绍了全译本的译者和译本情况,包括幸田露伴和平冈龙城的合译本、松枝茂夫译本以及伊藤漱平译本,还较详细地介绍了著名汉学家大高岩等的红学研究成果。在论述到伊藤漱平的红学研究成果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伊藤漱平先生在脂砚斋评语的研究方面,用力尤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如收入《红学世界》的《有关红楼梦的题名问题》一文,就颇有新的见地”[1]。并且认为伊藤漱平译本[2]“是一种较好的印刷本……目前在日本都较为流行”[3]。红学家胡文彬对日本的红学研究集中在《〈红楼梦〉在国外》一书中。该书论述了《红楼梦》在日本、朝鲜、缅甸、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十三个国家的传播、译介和研究情况,对《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做了详细细致的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第一章便是《〈红楼梦〉在日本》,可以看出作者对红学在日本的重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得知日本的红学研究成果之多,分量之重。作者在伊藤漱平红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提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考证了龙泽马琴尺牍和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由此证明《红楼梦》传入日本后,作为日本外国语学校教材而得以流传,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次,重点论述了森槐南、大高岩以及“红楼梦主”伊藤漱平与《红楼梦》之间的深厚渊源,高度评价了大高岩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红学成就,认为在那个年代“大高岩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评论是*全面,系统的”。对于伊藤漱平,该作者认为其在日本现当代红学家中是“*为值得详加介绍的人物”,“精研覃思,缜密通达,著作丰赡”,“以日本红学家而蜚声世界红林,是中国红学界尊敬而*熟悉的朋友”。作者还从宏观的角度高度概括了日本红学家对《红楼梦》研究的特点:一是起步早,研究面宽;二是重视资料收集和研究;三是重视考据,文风朴实[4]。这些成果都为开展对日本红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8月,第283页至第285页。[2]1960年平凡社版本。[3]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8月,第281页至第283页。[4]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页至第25页。
艺术设计专业实习指导
本书的编写依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需要,科学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课程的开展和训练。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的实习与设计考察联系起来。并结合学生实习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教学安排和评价体系,以便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使课程内容、任务和目标更为明确,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夯实基础。本书分为实习基础篇、建筑速写篇、摄影与资料篇、专业设计考察篇和教学组织与评价篇以及作品欣赏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采风基础环节中为了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本书突出了建筑速写的重要性,并将其独立列为一个章节。六个部分,思路清晰,条例清楚,层次分明。不仅保持了采风写生的基础工具书的作用,而且具备了设计考察环节的指导作用。填补了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实习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无法交汇的教学缺憾。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考察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