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温病条辨
17人今日阅读
《温病条辨》全书六卷,首一卷。卷首原病篇,溯温病之源;卷一至三分别为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以三焦为纲,病证为目,分别论述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证之证治;卷四杂说,列《汗论》等医论18篇;卷五解产难,论述产后调治;卷六解儿难,论述小儿证治。《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治纲领,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中医辨证方法的又一创举,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相辅相成,互为羽翼。
吴鞠通医案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吴鞠通医学全书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年,卒于1836年,吴鞠通对于医学注重钻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博采历代医家之长,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医名大震,成就卓著。吴鞠通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征理论体系,被居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学全书》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院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医医病书点注
《医医病书点注》是吴鞠通先生在晚年继《温病条辨》之后所作的一部论文集,共七十二篇。一是补《温病条辨》之不足,二是对某些理论的再认识。他在《题词》中,首先点出了撰写该书的动机。因为人生在世,难免生病,而人一旦生了病,必须有医生来治疗。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则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治疗效果。这些不足之处,就是医生的“病”。那末,医生的“病”由谁来治疗呢?这部书就是为治医生的“病”而作。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诠释和辨析,颇多新意,故名《新论》,对温病学中一些模糊概念、争论焦点等,进行了精辟的辨析,诸如病名定义、温病中的正邪作用、五运六气学说、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及伏气引动新感温病、三焦、温病恶寒、解表剂与汗剂、温病传变、阳明通下法、温病神昏等问题,均依据温病临床实践进行阐述,忠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澄清模糊概念,精辟辨析异议,树立新的理念。
温病条辨/医道传承丛书·第三辑·医道圆机
《医道传承丛书》是学习中医的教程。中医学有自身的医学道统、医宗心要,数千年授受不绝,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次第。初学者若无良师指点,则如盲人摸象,学海无舟。编者遵师所教,总结数代老师心传,根据前辈提炼出的必读书目,请教中医文献老前辈,选择好的版本,聘请专人精心校雠,依学习步骤,次第成辑。丛书以学习传统中医的启蒙读本为开端,继之以必学经典、各家临证要籍,最终归于《易经》,引导读者进入“医易大道”的高深境界。
全注全译中医经典系列(套装共8册)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也被尊为经典而《内》《难》并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本《素问》《灵枢》以为问答,意在阐发《内经》微旨,普及《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的知识,巩固《内经》创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此外,在脉学、藏象、经络、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又多有创见,发《内经》所未发,从而使《难经》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被后世尊为“医经”。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解释温病全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治之有方。后世医家谓其为“治温病必看之书”,“是书一出,大江南北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时至今日仍是学习、研究温病学和指导温病临床的重要著作。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以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简称“赵本”)进行编写。并参考《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金匮要略方沦》(简称《医统正脉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进行校注。 《金匮要略》篇章顺序悉遵原本。篇章及篇内原文顺序悉遵原貌,各篇内仲景原文正方详注详译;附方照录,简注简译。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也是继《内经》之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又一次总结,它全面系统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对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所以唐代医家称之为“医人之秘宝”。向来都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是学习中医针灸理论不可多得的必读经典之一。 《伤寒论》: 《伤寒论》编译时以“注释为丰,校勘为从”为原则,尊重原典,注释详细,泽文精准,并在每一药方后附有临床应用,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研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