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洲
周伟洲,男,1940年2月生,广东开平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5年西北大学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民族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等。
丝绸之路辞典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以狭义丝绸之路(即所谓“沙漠路”“草原路”)内容为主,兼及广义丝绸之路的海上、西南(南方)丝绸之路内容。共收有关丝绸之路的“词”或“事”条目共一万二千余条。按其类型分为:道路交通、地理环境、政区城镇、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民族宗教、文物古迹、方言习俗、丝路人物、海上丝路、西南丝路、丝路文献、丝路研究、丝路今日等十五编,吸收国内外有关丝绸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将大量资料系统整合,是一部全面反映丝绸之路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工具书。
汉赵国史
1人今日阅读
十六国时期,虽然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但却有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过去的封建史家囿于民族偏见,受传统的封建正统史学观点的束缚,视十六国为僭伪,贬之过甚,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更是如此。所以,几千年来,除了当时有为十六国修史者外,至今还很少有十六国国别史的专书。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十六国国别史的研究,但苦于史籍之散佚,资料之缺乏,收效不大。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为了研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以为今天的借鉴,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作者不揣冒昧,鼓足勇气,写下了这本《汉赵国史》。汉赵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它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在中国历史上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响。过去的封建史家往往把建立汉赵政权的内迁匈奴,作为引起中国历史上十六国分裂混战局面的罪魁祸首。这是有失公允的。中国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形成,乃是东汉以来国内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及世家大族的发展,王权的衰落等引起的必然结果,不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所能左右得了的。相反,汉赵政权的建立者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的斗争,一举推翻了腐朽的西晋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承袭了汉魏以来汉族政权的传统,又兼其旧俗,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创造,对以后的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当时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修建城镇,人口激增,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从汉赵兴衰的历史中,还可以看到匈奴统治者的暴虐和滥用民力,及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看到它是怎样迅速走向衰弱,最终为后赵所灭亡的。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首先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然后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最后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作了大胆探讨。书名之所以定为《汉赵国史》,是因前赵史官和苞撰有名为《汉赵记》的史书而来。总之,十六国国别史的研究和撰写,才刚刚开始,抛砖引玉,如此而已。
吐谷浑资料辑录(增订本)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对汉、藏文有关史籍所载吐谷浑资料的多方位辑录、整理与校释。编者在尽力收集、整理有关吐谷浑资料的基础上,编辑成此书。本书辑录的数据,基本上起于西晋,迄于北宋;以二十四史中有关资料为主,兼收史学论著、文集、文物考古数据,以及敦煌,新疆发现的汉藏文书、简牍等。所录资料,按其性质共分五卷,即专传,人物传志,散见资料编年录,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牍及其他散见数据。本书1992年曾于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增订出版,又补充了一些新资料,改正原版一些错讹之处;附录中又收录了作者《吐谷浑在西域的活动与定居》一文。
西北民族论丛(第11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本辑内容包括高昌国与突厥之间关系研究、御制平定西藏碑刻校录、米兰壁画与东西方艺术关系考论、游牧部落曾经是什么等,且所有文章都是本集刊首发。
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与我社长期合作的项目,自第八辑以来已正式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所收文章水平很高。第九辑共有论文22篇,译文1篇,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作者多为在这一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
西北民族论丛(第16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不仅涉及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西北民族论丛(第14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本辑从内容来看,包括《略论“一带一路”与新疆——兼谈新时期我国的民族》《柔然与西域》《<杨文思墓志>与北朝民族及民族关系》《匈奴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和体育发展》等,从不同方向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西北民族论丛(第二十一辑)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西北民族论丛(第15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本辑特辟“首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专栏”,辑数篇中国藏学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另外还论述了清朝的民族政策等问题,同时辑录数篇探讨中国民族融合、文化类型、长安光明寺的性质、苏毗末氏、美相县地名等问题的文章,对于厘清民族史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大有裨益。
敕勒与柔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即匈奴、鲜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高车)和柔然。他们对中国北方及中亚历史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本书即对这两个古代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内尚属首次。此书出版后,港台、日本及国内有关论著多有引用,有一定影响,并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诸国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古都西安”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长安与南海诸国的关系,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长安与南海诸国的关系。
吐谷浑史
作者在收集、整理吐谷浑史资料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有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本书。由于我国史籍中有关吐谷浑的资料十分缺乏,而且现存资料大都是出自内地政权汉族封建史家的手笔,他们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内地政权与吐谷浑的关系上,因而,要完整地论述吐谷浑族本身的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对象吐谷浑的社会性质这类的重大问题,也难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种情况,也恰好说明我国西北古代民族吐谷浑与其它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关系之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祖国历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情况,本书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吐谷浑与邻近各民族及其所建政权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本书探讨的重要课题。
西北民族研究丛书·汉唐气象: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
《西北民族研究丛书·汉唐气象: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从出土的秦汉封泥、印玺等,探讨秦汉时期制度与民族关系;(二)从出土的墓志、碑铭,探索南北朝和隋唐时关中地区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情况;(三)从出土的唐代银铤、银板、银饼及波斯萨珊朝银币,讨论唐代赋税、国库及与西亚波斯萨珊王朝的关系;(四)从文献及出土唐代金银器,研究汉唐京师长安与西南民族及南海诸国的交通、朝贡等关系;(五)从文献及出土文物,探究唐代乐舞及梨园;(六)从文献及碑铭,讨论古长安的佛教、道教及与南海诸国佛教文化交流。此外,在附录中,《西北民族研究丛书·汉唐气象: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还收录了在西安发现的明清时期的碑石和地图的论文。
唐代党项
中国古代党项民族以其建立西夏政权及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中国历史 上占有重要一页。但是,过去对党项早期历史研究不多,此书则论党项早期活动于唐和五代的历史。无论从中国民族史、西夏史和唐五代史等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史学家学术经典文库:周伟洲学术经典文集
《中国现代史学家学术经典文库:周伟洲学术经典文集》主要内容包括:黄帝与中华民族、周人、秦人、汉人与汉族、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关于柔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初步研究、十六国官制研究、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等。
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以中亚东干人为例 (西北民族研究丛书)
暂无简介
西域史地论集
周伟洲编著的《西域史地论集》这本集子是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陆续撰写、发表的有关西域,即今中国新疆地区(狭义的西域)的论文汇集。内容涉及历代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问题,且大多是从笔者从事的专业民族史学的角度为切入点,与历代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地区的特点相吻合。 论集按新疆由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为序排列,共有论文28篇。其主要内容和线索包括3个方面:一是古代至近代新疆各民族的发展、兴衰、变化及分布格局:二是历代内地中央政权在新疆的施政、建置及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三是新疆各族人民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最后,论集收入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和《西部大开发与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建构》3篇论文。
党项西夏史论/西夏学文库·论集卷
《党项西夏史论/西夏学文库》为《西夏学文库》(第一辑)丛书之一,作者为著名西夏学、边疆学专家周伟洲先生。 《党项西夏史论/西夏学文库》分为上编《唐代党项》和下编《党项西夏论文》及译文三个部分。上编主要论述了党项的族源和原分布地、党项拓跋氏的族属问题、初期党项的社会组织及分俗、早期党项与吐谷浑、隋朝的关系等问题。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大国。现有的国内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直接或间接的继续和发展,正是这些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或矛盾斗争,以及相互融合等关系,组成了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侧面,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不仅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加强现今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史学家、思想家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史籍和文献;近现代以来,史学家的论著中,也有许多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论述。然而,真正将民族关系史作为民族学或历史学分属的一门专门的学科,还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十余年来,这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关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容、含义,它与民族史学科的关系,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均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注意和探讨,有一系列的论著出版。 这本《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系作者近十余年来研究中国西北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一个小结。它应属于中国断代的、地域性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著作。书名中的“中世”,并非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中国中世纪”,而是为了标明本书只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西北民族的关系。所谓。西北”,本书则指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域。为什么要选择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一历史时期和西北这一地域的民族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呢?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时期向统一时期转变的典型,具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对当时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时期西北的民族关系,对于加深认识这段中国历史和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作者本人近十余年来:也主要从事这一时期的西北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工作,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心得,故而愿意在这一领域内,进一步做一些探索。 进行民族关系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解决一系列有关的理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老一辈的史学家和近十余年来的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理论问题经过讨论,意见。已渐趋一致。然而,也有一些理论问题意见则比较分歧,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
本书是一部研究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史有关专家协作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围绕英、俄侵藏的主题展开,再现了历史事实。
南凉与西秦
我国的史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权,都有人为之撰写历史。同样,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学家们也撰写过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专史(国别史),可惜先后散佚,至今还没有人重新为它们分别撰写历史。推其原因,一是隋唐以后历代封建史家对十六国的历史不够重视,认为十六国时是“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这些政权是“僭伪”之国,不值得去为它们撰写历史。即便是撰写通史,对它们也是寥寥几笔带过。二是由于十六国时史官所撰的各国史书,均先后散佚,这给后世撰写十六国国别史造成了极大的团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的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开创了我国史学繁荣的新局面,加之,建国三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发掘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使撰写十六国国别史成为可能。一九八二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杨伟立同志撰写的《成汉史略》(四川通史丛书之一),首先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作出了努力。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政权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呢?一、是这两个政权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由在曹魏末至晋初从大漠南北迁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所建立;而建立这两个政权的鲜卑族都不是纯粹的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匈奴族的秃发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高车人的乞伏鲜卑。两个政权建立时间相差十二年,南凉建立时间晚,存在时间也短,最后亡于西秦。因此,他们所处的时代、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均大致相同。甚至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亦均有相似之处。第二、南凉与西秦两个政权关系密切,几乎难以分割。他们一个在河西,一个在陇右,相距不远,而且乞伏鲜卑早臣属于秃发鲜卑,乞伏鲜卑建立西秦政权后,一度为后秦所灭,乞伏氏王族投奔南凉。后来,西秦复国后,又灭了南凉,原南凉领有的河湟之地遂为西秦所有,一直到西秦灭亡前夕。第三、有关两国史料大都散佚,要单独叙述他们的历史比较困难。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们将南凉与西秦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南凉秃发鲜卑迁入河西较早,而亡国在前,故先叙述南凉史,再讲西秦史。 撰写南凉、西秦历史,大的困难是史料问题。十六国前后有关南凉、西秦的史书,即《托跋凉录》、《西秦记》、《十六国春秋》等,均先后散佚。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两国的史料,主要是唐代房玄龄等所撰《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魏书》卷九九《秃发乌孤传》、《乞伏国仁传》以及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此外,还有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所录崔鸿《十六国春秋》的一些片断。而现存的三种《十六国春秋》均为后人所撰[1],只能作参考之用。同时,因两国建国时间短,存留和发掘的地上地下文物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撰写两国历史,只好利用现存的《晋书》、《魏书》、《通鉴》及北宋类书所引的《十六国春秋》了。《晋书》载记三十卷,是“兼引伪史十六国书”[2],故在十六国史书散佚的情况下,此书就成了重要的资料。北宋司马光等修《通鉴》时,崔鸿《十六国春秋》及《纂录》可能还存在,故《通鉴》保存了许多《晋书》载记没有的资料,也可作信史引用。至于《太平御览》等类书引《十六国春秋》的资料,除个别字句有错讹外,均系《十六国春秋》或《纂录》原文,它们也是本书所据的主要资料之一。 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我们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由于资料缺乏和作者水平所限,本书存在问题很多,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
作者工作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长期从事西北民族史和关系史的研究。《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上编是对我国阿部古代民族建立的苏毗、白兰、多弥、女国、吐谷浑、吐蕃等政权之间的消长交替、历史更迭方面的研究沦文的汇集。下编是对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两藏的居心叵测,势力渗透,掌控操纵的不光彩历史的考证、论说的汇集。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以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在现今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变迁;也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和重新构建的问题。我们所说的“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是属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范畴,有其特定的地域(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及聚居在这一广大地域除汉族之外的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从古至今在我国西北聚居的少数民族甚多,故其文化不是单一的、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就是每一个居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又受到四周各族文化的影响,由多种文化交融而成,因此西北各个民族的文化来源亦可以说是“多元的”。
九色鹿·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
本书是关于中国中古时的“胡族”的探索,分为五部分,一章收录有关北朝时胡人墓志考释的文章四篇;第二章收录隋唐时有关胡人文物墓志研究的文章四篇;第三章收录隋唐时出土相关胡人的文物、“六胡州”及丝绸之路起点研究的文章四篇;第四章收录了笔者从相关胡人墓葬出土的“乐舞图像”中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文章二篇;附录中收入了笔者多年研究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胡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章一篇。
藏史论考
《藏史论考》是作者周伟洲近五年来,在承担和完成关于藏族史志的国家重点课题的过程中,陆续撰写的一些心得,大部分论文已先后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 此集共所收录的14篇论文,按时代和内容可分为4组,即唐代吐蕃与唐朝及其他民族关系的论文3篇;清代藏族史论文3篇;甘青及川边藏区史3篇;民国时期藏族史5篇。内容涉及藏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
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历史上众多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西北有巨大的贡献,总结其历史上经济开发的经验教训,对今天西部大开发,颇具现实意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从新的视角,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的范围,从远古到近代(止于1949年),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