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林语堂 老舍等著 陈平原编
读书读书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1%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这一读书人雅事的集子,由陈平原编写,共收入了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带你分享他们的读书智慧和心得。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随便翻翻,也许在书中,你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为旧学宗师、人文大家、科学巨擘三个部分,试图从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面,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鲁迅的启发、马寅初的激烈、马约翰的耐心、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扑、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钱钟书的睥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郁达夫的无奈、华罗庚的谦逊、闻一多的尖锐、老舍的文采……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5人今日阅读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
蠹鱼文丛系列(套装10册)
“蠹(dù)鱼文丛”10册,包括:陈子善的《浙江籍》、徐重庆的《文苑拾遗》、叶瑜荪的《漫话丰子恺》、扬之水的《问道录》、孙郁的《苦路人影》、徐雁的《越踪集》、王稼句的《剪烛小集》、子张的《入浙随缘录》、朱航满的《立春随笔》、李辉的《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高峰人物”,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施蛰存、陈梦家、赵萝蕤……都是浙江人,“蠹鱼文丛”的作者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资深研究者,甚至与有些大家有过很深的交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要去见这些大家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一封书信约定,便可欣然前往。
诗性林语堂及其跨文化传播
本书着重研究诗性林语堂及其跨文化传播。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他却逆潮流而动,热衷于“东学西渐”,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作者认为,林语堂具有的诗性的人格魅力,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本书以林语堂的人格特征作为切入点,研究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这是目前林语堂研究中的一个崭新视角。
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2009)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辨析。本书以坚实的文献史料为基础,运用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发掘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客观分析,力求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价值给以公允的判断和结论。
20世纪中国作家对明清性灵文学的接受
本书主要以中国明清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史实为基点,锁定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张爱玲、汪曾祺、贾平凹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史料的钩沉和比对,并加以较为充分的论证和反复的考量,以尝试求证: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创作理念与明清性灵文学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内在共通性,以及后者是如何接受明清性灵文学的深刻影响的;此类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价值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
本书首先以译创者主体性研究为起点,将林语堂界定为译创者,分析其在双重身份作用之下的译创动机、译创内容以及译创思想方面的主体性行为。其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视角,指出其译创手段的复杂性以及同译创动机和译创思想之间的关联。最后从海外出版情况和读者评论两个层面分析其英文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指出林语堂本人及其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揭示其译创动机的完成和译创手段的实现。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观地在历史语境中审视译创者和译创文本,并归纳林语堂的主体行为和译创模式对文化输出的价值以及借鉴意义。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群体,如高校教师、在校研究生、林语堂研究人员等。
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历程
《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历程》借鉴西方的文化形态学方法,恰切地把握了中国章回小说本身及其各种表现形式或表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综合了“内部”与“外部”的体系化研究,能够在历史的复杂情境中透视出章回小说本体的“心灵”律动。同时也引入西方小说作参照,使得本书既属影响研究,也是共时性研究。两相观照下,现代章回小说的生命形态得到了更清晰的呈现。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借鉴我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献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建构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设计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叙述、研究框架,即现代文学文献学本体的结构模式。本书认为,1917年—1949年所产生的新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典文献。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文献,还应包括原典文献传播过程中生成的对现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的二级文献,以及对这些批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三级文献。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各级次、各类型的重要文献,按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构建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文献谱系。本书对各级文献和每级文献中不同的文献类型的特征及其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精当的评述。
岳南作品集:一代大师们的经典重现(共6册)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1%
本套书共6册,分别为《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修订版)》《那时的先生》。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
本书收入关于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对谈十篇,包括:1.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对话者: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平原);2.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对话者:木山英雄、王得后、钱理群、陈平原、孙歌、赵京华、董炳月、高远东、王风、姜涛、程凯);3.“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与日中文化交流(对话者:丸山昇、严家炎、孙玉石、乐黛云、钱理群、陈平原等);4.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对话者:王德威、刘东、吴晓东、陈平原);5.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对话者:王德威、许子东、陈平原);6.城市书写与学术声音(对话者: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7.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对话者:宇文所安、陈平原、田晓菲、刘勇强、严家炎、乐黛云、段宝林、傅刚、潘建国、张鸣、杨铸、杜晓勤、夏晓虹、李鹏飞、柳春蕊、陈跃红等);8.“跨媒介对话”座谈会(对话者:李欧梵、乐黛云、陈平原、黄子平、王风等);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对话者:陈平原、藤井省三、王德威);10.“拼命写,直到写出我想写的一切”(钱理群新著《岁月沧桑》讨论会,对话者:赵园、孙郁、姚丹、高远东、贺桂梅、陈平原、钱理群等)。参与对谈的均为国内外文学研究名家,对相关问题都有切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对谈中展现了许多精彩的思考及判断,富有启发性;而“对话录”这一文体本身,也决定了文字整理稿虽不成体系,但多有随意挥洒、生气淋漓的闪光点,读起来有趣有味。
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目前英文世界中唯一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性(而非通常所说的“断裂”)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
本书是关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的一本图文著作,在对北大中文系的文字历史追根溯源的同时,更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图片,资料丰富具体,以事件和人物来串连起整个中文系的历史的写法也别有一种新的角度和眼光。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1人今日阅读
“文学史”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学、文学史观念,塑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文学传统。本书讨论的,就是当“文学史”理论传到中国以后,怎样与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类、历史叙述、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文艺思潮、国语运动相互配合,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一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这样的有关“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史考察,说明“文学史的权力”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发挥它的效力。本次增订新版,增加了“国语的文学史之成立”一章,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另外增加了附录若干,对于“文学史的权力”有补充论述。
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
本论文以1920年代的北京知识界为考察对象,试图从报刊史、教育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关注这一时期以同人杂志和高等学府为中心所构建的舆论环境和文人集团。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论文讨论的课题不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人团体和舆论氛围,但论述的切入点并不大。因此,本论文的写作方式,将有意识地从最细微处的“盘根究底”开始,试图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逐步呈现出那个时代最为清晰完整的一副影象。因此,本论文并不会专注于对刊物进行逐卷逐号的梳理,而是以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为中心。
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北京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1人今日阅读
对1949—2019年间京味文学研究资料进行编纂与整理。包括对重要学术期刊关于京味文学的研究与讨论进行收集、整理,对京味文学谱系及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全面而广泛地呈现七十年来京味文学研究的完整面貌,以资料汇编的方式呈现京味文学美学特征、文化特色及发展趋势。
闲话林语堂
1人今日阅读
《闲话林语堂》从多角度介绍了林语堂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化理想,写出了他的个性癖好,在徐徐而谈之中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林语堂。其中也讲述了他与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赛珍珠、郭沫若等人当年的文坛恩怨,拂去历史的浮尘,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寓学理于闲适之中,读来生动有趣。
记忆北京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1949-1976)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949-1976时间内城市题材文学的特征及其特殊的现代性表达。一、对1949-1976年间的城市题材文学进行背景研究,梳理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现代性叙写,分析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并与其他时段文学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二、题材和主题研究,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对城市的叙述所采用的特定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现代性追求。三、文本研究,包括分析具体文本的审美原则、叙述文体、人物塑造、空间时间呈现等,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的叙事语境。
新月派考论
《新月派考论》以尽可能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具体的文学史事实出发,对新月派作家作品的基本文献、重要史实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辨析。该成果不仅在新月派具体事实方面和文献资料方面,有若干新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文学流派史研究、巩固其文献基础,还通过对若干具体问题的考证和辨析,提供可信的文献和史实信息。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过程之中,“社区营造”之理念也随之回流中国。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强调空间、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权甚或参与权的社区(community)保护观念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正如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强调的那样,空间、人口和文化是一个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
期刊类型与中国现代文学生产(1917-1937)
本书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文学期刊分类标准不一、种类繁杂的问题,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尝试对文学期刊分类问题给以厘清,探讨文学期刊与文学生产的内在关系,力求以较为丰富的史料给人以现代文学生产的现场感。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本书是从文学语言变革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的一本专著。文学形式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是影响文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基础之上完成的,语言变革是考察中国文学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切口。本书从文学语言入手,从总体上探讨了语言变革对文体功能、文体形态和文体格局转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作用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体体裁程序而导致的文体转型,探析了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现代转型的影响。同时,本书跳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语言变革还原到民族共同语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探察这一语言现实对文体转型的作用情形。论题的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语言困境等问题提供启示。
“文学场”之魂:中国近代新小说读者意识研究
1人今日阅读
一切活动都存在于特定“场域”(field)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形式,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分享“元场域”法则。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小说”运动是近代“文学场”中的小说实验,革新热望与怀旧眷念交织,像一场洋溢革新精神又深受传统文化桎梏的舞蹈,而“读者意识”是文学场的精魂,是促成舞蹈产生的根源。本书系统梳理文学场和读者意识的理论脉络与内涵,阐述读者意识在文学场中的联结功能,并以中国近代新小说为个案,总结近代文学场中读者意识的构成和时代特征,及其对新小说的影响机制,从近代文学场读者意识中的民族境遇意识、报刊语境意识、身份定位意识等具体层面出发,分析新小说的语体变革、雅俗流变、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等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能够更加具体而深入地理清文学场诸要素的相互制衡关系及其对小说本身的引导、建构和制约功能。
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
以往学界经常使用的“西学东渐”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为具体到各个国家的思想文化资源,都不尽相同,尤其是与“英美传统”和“苏联资源”有异的德国思想,更是具有鲜明的特性。同样,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由于接受主体的不同,往往决定了受者选择趣味与价值取向的重大差别。考察德国思想资源之进入现代中国,留德学人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择现代留德学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具体写作中,将20世纪上半期的马君武、宗白华、陈铨与冯至作为重点个案;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考察同时期影响较大的留德学人。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3%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脉延的人文:历史中的问题和意义
1人今日阅读
近代中国波澜壮阔,政治与社会出现了惊天的大变革,值得予以重新审视。作者认为,认知历史自史实开始,从而不能不从未识整体之前先见个别与片段开始。因此今日被称作碎片的割裂和分解本是这个过程里必有和应有的一段。但认知历史最终是为了理解历史和说明历史,则这种以个别和片段为存在方式的史实,便因其没有前后因果,没有上下联系,没有来路去踪而成为既不能说明自身,又不能说明他者的孤立的事实。所以片段的史实需要彼此贯通以重现它们之间曾经有过的前后因果、上下联系、来路去踪,而后历史中的事实才可能是一种读得出意义的事实。本书正是作者本着这一研究路径,围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所做的研究,颇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
本书是70后鲁迅研究学者崔云伟的一部著作。不同于以往的鲁迅研究著作,作者换一种眼光看鲁迅,从美术爱好者的角度研读鲁迅其人其文,别有新意。全书从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鲁迅与梵高等人的精神联系,以及其作品的木刻感、油画感、漫画感等。作者多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鲁研界已小有名气,是年青一代鲁迅研究者中的佼佼者。
古代小说研究十大问题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4%
古代小说历来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而相对于古代诗词研究而言,对古代小说的研究稍显薄弱。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刘勇强、潘建国和李鹏飞三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北京大学学报》连续十年开设的《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的栏目整理而成,以对话形式探讨古代小说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文体、风格、结构、情节等,生发出诸多新的思路和观点,富有启发意义,对古代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前沿借鉴价值。所谓前沿问题不一定是当下的热点和新锐的研究,同样可以是对基本问题的反思与开掘,而且经过这样的反思与开掘,我们也许可以发现这些错综复杂但内涵丰富的基本问题仍然可能是小说研究的出发点甚至制高点。
熊逸:纸上的精神旅行(春秋大义+正义从哪里来)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8%
得到“熊逸书院”主理人作品集,共两册。《正义从哪里来》:贪欲、暴力、腐败……谁偷走了我们的正义? 大到战争、社会争端,小到人际纠纷、伦理问题,这是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是如此渴求着正义,有关正义的问题也一直深深困扰着最杰出的才智人士。但是从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到西方世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正义的观念一直是混沌的、模糊的。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 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唯一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
近代服装新思潮研究
近代服装新思潮是我国近代服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服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国服装文化及“人”的现代化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是我国近代服装文化形成的思想根源但它的影响决不止于近代。《近代服装新思潮研究》是第一本对中国近代服装文化进行完整、系统梳理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近代服装新思潮是我国近代服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国服装文化及“人”的现代化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代服装新思潮对近代及以后中国服装思想的形成、服装形象的树立、服装产业的发展、服装文化的构建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服装近现代化的思想根源,对中国服装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根据近代服装新思潮所涉及的具体层面与价值体现的不同,《近代服装新思潮研究》从思、艺术、技术三方面,对近代服装新思潮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梳理和详细深入地研究与剖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由从事化学纤维生产、研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成立于1992年11月10日,截止2011年底单位会员494家,个人会员19名。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论文集(全2册)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展现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于2019年6月举行了以“百年回看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这次论坛邀请了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宗教,五四时期历史人物与思想研究,国际视野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省思与诠释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书即是此次论坛成果的结集。
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
王瑶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杰出学者,其代表作《中国新文学史稿》和《中古文学史论》至今都是各自领域值得传续的经典;王瑶先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和王瑶先生一起塑造了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面貌。因此,可以说王瑶先生的为学、从教都与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由王瑶先生弟子陈平原编集而成,汇集了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诸多研究论文和回忆文章,触摸种种历史的细节,梳理了一个学者与一个学科、与现代中国学术的关联和互动,对于我们理清现代中国学术史有很大帮助。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全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是关于民国时期图书出版活动史料的文献辑录,借助编年史的体例,对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活动,依年代次序作历史的叙述,勾勒出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出版机构的创立,大型丛书、工具书、教科书、古籍图书的刊印,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书业章程业规的制定,各种版权上的争端,劳资双方权益的纠纷,查禁与反查禁的斗争,以及出版机构的有关经营活动等。
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本书从审美角度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艺术精神与历史面貌。为凸显出江南地域与士人身份的特点,本书选择了居室、养生、游玩、饮食等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征。在对审美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支配现象的本质,即他们的生活何以会艺术化、审美化?将现象与本质联系在一起,使二者互相阐释,深化与具化研究。
我活在人间:陈漱渝的八十年
本书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的自述文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回顾自己的一生。本书的前两版书名为《沙滩上的足迹》,此版为其增订版,更名为《我活在人间:陈漱渝的八十年》。“我活在人间”五字取自鲁迅《华盖集·题记》。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不同时代的投影,以及不少著名现当代学者亲切的面影,书中也保存了文坛是非恩怨的记录。同时对于学人而言,又能从中获取中国当代学术转型期的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当代鲁迅研究史的第一手资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时间上自远古涵盖至当代,论述对象还囊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首次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分编,兼取年代与主题,如此,超越了时间与文类的全新棱镜,关照文与诗、小说与戏剧的模糊边界,口语与书面语的互动,尤其注重辨析传统的持续性及在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嬗变。每编以时间为序,历史背景之外,还涉及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打通了文学史的古今界限,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文体由古至今的演变线索,是一部特别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此次增加梅维恒的新版序言,述说20年后研究思路的变化,回应学术争鸣。且在装帧上分为八卷,便携,既和按体裁叙述文学史的体例呼应,又突出了书的可读性,可谓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两册)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6%
本书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且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年代跨度自远古迄当代,而叙述对象还包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首次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为主题划分篇章,而第一篇章总括介绍中国文学的关键要素。每篇章内容以时间为序,独立成篇,其中涉及到的话题包括:相关作品的历史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文化散文研究的发表论文,反映文化散文的发展脉络,展现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