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中的民生问题研究
民生事关民众的生活关切,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和壮大公共领域。本书以马克思公共性为视域,以民生问题为落脚点,考察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中的民生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揭示了马克思探索民生与公共性思想的理论资源、心路历程和多重论域,阐发了马克思的公共民生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视界,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民生体系的设想。公共民生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拓展的过程。
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马克思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和谐社会”解读
社会关系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核,和谐社会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本著以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为基本视域,解读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层底蕴。 论著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揭示了马克思探索社会关系理论的心路历程,阐发了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多维论域和多重意蕴。在此基础上,力图彰显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复调式语境。而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人际关系的和谐则是和谐社会关系的“晴雨表”。走向和谐与共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公共管理视阈中的“浙江经验”:MPA教学案例集
本书基于微观的事件、一线的人物、现实的故事、田野的调察……通过精心挑选的具体案例、公共管理视角中的“浙江经验”、碎片化的“浙江模式”的核心要义等得以逐步呈现。贯穿始终的专业视角、学理思考、问题意识、人本维度等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行政改革”、“制度创新”、“行政权力”、“公共政策”、“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地方治理”、“非政府组织管理”、“政府与市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绩效管理”、“行政法规”、“教育法规”、“教育管理”等主题下,“浙江经验”的公共管理主旨清晰可见。
马克思的民生建设思想研究
论著按照“马克思民生观的思想资源与探索历程→马克思生活本体论与唯物史观的创建→马克思民生需要论与民生实践论→马克思民生伦理论与民生主体论→马克思的公共民生论与民生方法论→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这一研究思路展开。(1)通过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现实背景的分析,说明对民生问题进行课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依据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民生维度解读,考察了马克思探索民生思想的心路历程。(2)按照马克思“生活本体论”的立论逻辑,探讨了民生问题在唯物史观创建中的作用及其基本架构。(3)根据马克思“民生需要论”“民生实践论”“民生伦理论”“民生主体论”“民生公共论”“民生方法论”的逻辑进程,阐发了马克思民生建设思想的基本架构。(4)以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为落脚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生向度,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化历程,以及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
《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反映了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供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参考借鉴。“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哲学社会理论中的深层底蕴,更是当今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将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该著以马克思“和谐社会”为主题,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谐社会”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与价值观,以及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总体图景。
文史哲博士文丛: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思想来源的哲学思考,集中分析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哈的社会关系学说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是从经济学理论、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梳理和展开,以说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研究一切问题的中心线索;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海德格尔、马丁·布伯、吉登斯、卢卡奇四位当代非常有影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解读,以展现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四重论域,即本体论、方法论、结构论和批判论;第五部分作者从可持续发展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全球化交往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说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方法论指导,从而凸现了其实践意义和《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