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出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曾用笔名玉工、石武等。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 周汝昌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曹雪芹传》《石头记会真》等。其作品《红楼梦新证》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2012年5月31日于家中去世,享年95岁。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全集)
10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1%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石头记》,实典藏必备、阅读首选。《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本书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石头记》一书的校对订正和批点,包含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是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必要参考书之一。本书对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以期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内容为《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周汝昌校订批点本是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精心磨练而终于他九十高龄之际完成的百万字巨大工程之结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恢复了曹雪芹的真笔原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可靠的一部真本《红楼梦》。二是脂砚斋的朱笔批语达数千条之多,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批语紊乱、讹错、脱落不一而足。著者进行了全面梳理核定后文意晓然,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创作心理等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三是著者毕生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创获,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刽作宗旨、艺术手法无不涉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校评者周汝昌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周汝昌先生学贯中西,出版十几部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令海内外学界瞩目。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插图典藏本)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1%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作。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著作。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0%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集毕生研究之心血,终成“红学”巨著《红楼十二层》。本书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引、《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趣别致,引人入胜。”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全新修订版)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8%
“红学泰斗”周汝昌以独特视角解读《红楼梦》。《红楼十二层》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隐、《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趣别致,引人入胜。”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8%
中华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但时至今世,“书法”的面貌精神已大不相侔了。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通俗而简要的问答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最基本传承、内涵、学识、意义;中编追根溯源,从理论上矫正了以往对汉字书法的某些错误观念;下编为单篇论文,或通俗,或学术,均包含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意。主旨是,讲书法要先懂中华文化,晓悟汉字、毛笔两大特异文化创造所组构成的中国书法的规律和审美要求。 在这次的新版中,不但新增了作者探究书法之道的文章,而且专门收集了作者收藏多年的“破帖”,都是难得一见的临摹范本,也有作者对书帖的妙语点评,情深恳切,弥足珍贵。
白居易诗选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歌的选注本,由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顾学颉、周汝昌撰成。本书以较早的宋本为底本,以全面展现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为宗旨进行选目、校勘;注释方面,除了对于一般读者认为困难的词句和典故加以注解,更着重在作者创作这一些诗歌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生平和他的交游活动等方面。全书体现了前辈学者深厚的学养和功力,是研习欣赏白居易诗歌的经典读本。本书近二十年未再版,此次纳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三辑再版,可以使这本比较优质的白居易诗歌选本再次为读者阅读提供辅助。
红楼夺目红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后期重要的一本红学随笔集,以短文讲“大旨”。大旨不是张皇喊叫,却常常隐伏于琐墨细笔之间,从赏析雪芹“绝特”个性,提出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可以说本书是红学界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解语何妨话片时: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
本书辑录了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与知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于1991年至2011年间的往来信件,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两人关于曹雪芹《石头记》(即《红楼梦》)20年间的讨论和交流,展现了他们在红学研究方面的心路轨迹及专注热忱的治学精神,同时彰显了二人深厚的忘年友情。书中还收集了两人信中提及的同时期文章、资料等。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精装·全2册)
周汝昌先生自1947年开始撰写《新证》,1950年定稿完成。1953年9月第一次出版,10月重印,同年12月第三次印刷。全书分为八章,共39万字,由出版了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的棠棣出版社出版。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新证》增订本,此版在篇幅上大大多于第一版。除增加了第八章“文物杂考”外,每一章的内容都得到了充实。此版《新证》取消了王耳的代序,把它并入引论之中。迫于政治情势,卷首增加了李希凡、蓝翎的《评〈红楼梦新证〉》(原载1955年1月20日的《人民日报》),同时去掉了初版第七章“新索隐”。此版《新证》1985年重印,删去了李希凡、蓝翎的文章。 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内中自然包括了《新证》。此版在1976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因为这套书有个“总序”,所以删掉了相当于序言的“写在卷头”。另亦删除了1985年本的后记和附录。 中华书局之增订版,是在1976年人民文学增订版、1998年华艺修订版的基础上重予校订,遵照作者生前意见,恢复了“写在卷头”和1953年版的第七章“新索隐”,以及1985年本长达二万字的后记。作者生前为本版撰写了序言。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考证了曹雪芹的籍贯、出身、家世、生平等问题,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曹学”;本书征引详博,举凡通史、政书、档案、地方史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等史料无不包涵,以此使读者明了《红楼梦》成书之背景。二、结合“曹学”对《红楼梦》进行考释。三、对脂批、《红楼梦》各版本进行考证,对《红楼梦》流传过程中的读者接受给予评价。
一百零八回红楼梦(脂砚斋评点 周汝昌汇校 刘心武补续)(共三册)
本书前八十回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石头记》一书的校对订正和批点,包含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是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必要参考书之一。此部分对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以期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刘心武的续书照应前八十回,人物命运的轨迹及结局则皆有根据。和通行本相较而言,无疑更忠实于曹雪芹《红楼梦》的本来情节发展和故事面貌。
红楼梦的真故事
周汝昌是当今“红学”界中的泰山北斗,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曹雪芹痴迷,写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红用了60年。同是痴人,则有了性情上的相通,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技术活,更重要的是性灵的参与、灵魂隔世交流的能力。周老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堪称现代红学的开山之作,因其翔实的考证和缜密的思辨,被学界推为红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而在《红楼梦的真故事》这本书中,作者力图客观地还原曹雪芹先生原著的构思和情节安排,呈现一个更可信、更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红楼梦的真故事”;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跟曹雪芹先生原著的风格相仿,让读者犹如阅读原汁原味的红楼梦故事。
红楼小讲(插图典藏本)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为广大普通读者讲解《红楼梦》的一部名作。全书深入浅出,不枝不蔓,辞采焕然,娓娓有致,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后呼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堪称引领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绝佳入门读物。
红楼梦
本书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对《红楼梦》所作的汇校本。周汝昌学贯中西,精通古今,出版十几部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令海内外学界瞩目,是极有影响的红学大师。他综合有生之年对红学研究的成果,对十余种古抄本进行了大汇(会)校,以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这个版本以八十回本为基础构架,匡正了一百二十回本 “曹高合著” 的谬误,选择出他认为符合曹雪芹原笔原貌的字句,是接近曹雪芹原笔原貌的真本、善本。本书是作者耗时近六十年而终于在九十高龄之际完成的汇校本,经过大汇校,几乎恢复了曹雪芹的真笔原文,是迄今为止极为可靠的一部真本《红楼梦》。本版选配了大量高清插图,图文并茂,阅读收藏皆佳。
中国古典小说课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讲评四大名著解读中国古典小说
周汝昌是中国当代研究古典小说的大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得妙趣横生,极为精彩。这本书就是在他“百家讲坛”讲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扩充、进一步发挥而成的。本书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主要框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理解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以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漫谈式语言,对中国古典小说做了详细的解读,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多有解构,对中华文化也有现代转换。作者认为“讲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文化”,了解一部小说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从小说的文化、审美、社会等元素出发,进行综合多视角理解。在提及中国古小说名著的精神内核时,概况《三国演义》体现的是“忠”,《水浒传》体现的是“义”,《红楼梦》的“情”则是最感人至深的,也是最为可贵的。作者指出“三才主义”,即天、地、人“三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核心思想,人乃“万物之灵”“天地之心”。本书通过“四大名著”让我们走进中国古典小说的多彩世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发展、本质、特点等丰富内涵有广泛了解。本书对中华文化多有致意,弘扬家国天下的拳拳之心。本书对于今天的读者阅读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难得的作品,也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普及著作。一起重温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让中国古典智慧走进我们的日常。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的主体部分是周汝昌先生一九八六年九月至一九八七年八月在美国康斯威辛大学做鲁斯学者期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从巴金、鲁迅的“红学观”讲起,探讨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三大基点”,即:“《红楼梦》的性质何属的问题;《红楼梦》的核心何在的问题;《红楼梦》的整体何似的问题。”侧重于把《红楼梦》放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坐标上去观察思辩,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料考证,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下编,专门论述《红楼梦》的结构学,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特创见。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首次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此次重新增订出版,新增了若干讲红小文,都十分富有启发性,为我们提供了看《红楼梦》的新视角,读来既有趣味,又令人垂目深思。
我与胡适先生
本书有三大亮点:一,独家资料 红学泰斗周汝昌与一代鸿儒胡适之往来书信首度悉数面世,大量翔实而珍贵的资料、照片、书影报影图说历史;二,正本清源 当事人米寿高龄从容回忆与胡适及顾随、俞平伯、陶心如、张伯驹、文怀沙、周策纵、潘重规等的交往旧事,展现出许多大师学者的美好瞬间;三,典藏珍本 彩色影印,一流装帧,附赠周汝昌、周祜昌、胡适之珍贵手迹,书信原件仿真。 本书平静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作者丰富的学术轨迹,淡然的叙述中蕴涵着历史和人生的诸多况味,体现了先哲后贤人格上的感召和精神上的传承。 他(胡适)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 --季羡林 我平生所遇仁厚长者也不少,但是能如此宽厚而又体恤一名青年的事例,实在想不出还有它例了。 --周汝昌
曹雪芹传(长江人文馆·名家名传书系)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成就,是四大名著之首,但有关其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史料很少。周汝昌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他以古典文学专家深厚的功力和学养,以诗人的想象力和才情,将零散的“曹雪芹碎片”还原成一个活生生完整的人,生动展示了曹雪芹的悲悯情怀和坎坷人生。此书堪称曹雪芹传记的集大成之作。
杨万里诗选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本书选录了杨万里有代表性得诗词并给予注解。
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二版 套装共2册)
本书是本社《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修订本,收入唐、五代、两宋及辽、金三百多位词作1500余篇。原书编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选目和赏文撰写总体质量上乘,在广大读者中久负盛誉。但因编撰时间已久,原书许多信息已显过时,不能反映词学界二十多年来研究成果,也不能体现包括古今地名、语言规范等方面的变化。故延请词学研究名家钟振振、王兆鹏、刘尊明等诸位教授,对原书赏析文,词学书目及诗人小传等内容进行修订,改正舛讹,润饰文字,增补新材料,酌删少量不属于词的作品,使全书质量得以更上一层楼,更能满足读者需要。
石头记(竖排繁体)
周汝昌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先生学贯中西,出版十几部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令海内外学界瞩目。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的精心磨练而终于于九十高龄之际完成的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根据十余种古抄本进行了大汇校,恢复了曹雪芹的真笔原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可靠的一部真本《红楼梦》。二是达数千条之多的脂砚斋朱笔批语,脂评历来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其批语紊乱、讹错、脱落不一而足。周汝昌先生进行了全面梳理核定后文意晓然,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创作心理等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三是著者毕生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创获,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创作宗旨、艺术手法无不涉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针对学术研究者和《红楼梦》爱好及收藏者采用竖排繁体三色印制,高技术精制出版,不但在国内堪称独树一帜,也会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编辑推荐 1、 考证派红学家周汝昌,集大成之作,参照10余种古本《石头记》、《红楼梦》,除了对脂评进行修证,亦有自己的评语。 2、 周汝昌先生继《红楼梦新证》之后的巅峰之作。 3、 周汝昌先生献身红学六十年的突出成果。 4、 三色印刷,取怡红翠绿之象征。脂评为红色,周评为绿色。竖排仿线装。在市面上的红楼版本中,堪称翘楚。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周汝昌、叶嘉莹等所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
诗词赏会(修订本)
《诗词赏会(修订本)》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一篇(锦瑟>解入难》《陆放翁诗漫举》《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近四十篇讲论诗词的文字,既有漫谈式的随笔、演讲,也有比较专门的论述、辨疑。加上此前出版的《诗词赏会二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这三部作品熔铸着作者多年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可为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指点门径,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
一部《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大成,奠定了曹雪芹在中国文化里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运,凄凉的晚景,泣血著红楼而未能完成的遗憾,如此种种都让人感慨嗟叹。而曹雪芹自身的经历,对时代的见证,也让读者不停猜想,将他与“红楼梦中人”相对照,相索引。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以极其饱满的激情,以对清代史学的熟稔,以对《红楼梦》了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证辨析的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写得《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这样一部在曹雪芹研究与红楼梦研究都不可或缺的传记。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视野远阔,文字典雅,情怀悲悯,足可一读再读。
献芹集:红楼梦赏析丛话
本书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周汝昌先生论红赏红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录《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红楼梦〉的情节和结构》《红学的几个侧面观》《〈红楼梦〉欣赏一隅》《〈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等重要文字五十馀篇,涵盖红楼家世、红楼版本、红楼艺术、红楼风物、曹雪芹小像、红学状况等方方面面。读者可于此中,尽情感受周先生别具只眼的解说与考评,体会周先生将《红楼梦》放至整个中华文化当中去悟证的苦心孤诣,而半个世纪红学的风风雨雨亦可约略得见。 此外,本书补入作者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致胡适信八封。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半世纪前风云即将变色之际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次收入本书,均据影印件进行了核校,以方便读者与研究者参考。
恭王府考
《红楼梦》是部小说,能会真有个大观园吗?对于这个问题,有过,也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如果对这些回答采取大分类法来归纳,则不外两类:即,有人说无,有人说有。 说无,就是认为:小说是编出来的,哪里有个真地址?或者提得更理论化,说:文学作品是艺术概括,作者是观察了很多府第园林而提炼创造出来的,不会有什么“大观园遗址”。 说有,则是以为:对具体问题永远需要具体分析……
江宁织造与曹家
《江宁织造与曹家》由两位著者经二十余年研讨、考证而精心撰就,是第一部专力探讨江宁组造与《红楼梦》作者曹雪匠家世渊源、江宁曹家与小说《红楼梦》关系的红家/曹学著作。书中细致考察了江宁织造与曹家的种种因缘细节,进而分析《红楼梦》中人物、故事、景物与江宁织造曹家的关系,对于理解《红楼梦》有着重要的启发与辅助作用。
红楼脂粉英雄谱
《红楼脂粉英雄谱》汇红楼女性凡108人,以诗、文配图的形式表达出作者对《红楼梦》中脂粉英雄激赏之情。诗、笺为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配。图为清代红楼名画家改琦绘。“脂粉英雄谱”,名称新,体裁新,风格新,意境新,是著者在九十岁生辰之际贡献给读者的一册名副其实的新书。 “脂粉英雄”这一首创的文学词语,可以作为《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别称。它是全书主旨精神,也是曹雪芹所以著书的目的。 曹雪芹要为那些“行止见识”都出于须眉浊物之上的女性传神,因为她们都足以当得起“脂粉英雄”这一新奇而光彩的称号。
岁华晴影
作者简介周汝昌,天津人,著名红学家。著有红学著作十余种,诗词类著作四种,书法理论著作一种,计数百万字。自1974年,双目俱坏,至今仍研究、写作不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谁知脂砚是湘云
红学泰斗周汝昌最新力作 为红学再注活力 为你讲述《红楼梦》内外的真故事 揭秘古本《红楼梦》真正主角史湘云的身份之谜 谱写曹雪芹与脂砚斋之间一段感人的爱情传奇 -------------------------------------------------------------------------------- 畸笏叟是脂砚斋的又一别名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粉知己 清世宗雍正夺位、翦灭对手之谜 《红楼梦》讲的就是曹(雪芹)、李(煦)两家遭受雍正迫害的故事 史湘云原型就是脂砚斋 宝(玉)湘(云)恋影射芹脂情 宝玉、湘云有情人终成眷属 -------------------------------------------------------------------------------- 古本《红楼梦》里,做了大量精辟点评的神秘人物脂砚斋是谁?他与曹雪芹及《红楼梦》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已成为百年红学的最大疑问。“叔舅父伯丛纷纭”,众多猜想之中,周汝昌1949年提出的“脂砚即湘云”说影响最大、支持者最多。 可谓红学百年最精彩,也是最有趣的一次考证。 现在,九旬周汝昌重新执笔,以通俗而又不失典雅的语言,为大家揭开脂砚的神秘身份,玩味湘云的形象之美,揭示书里书外的诸般隐秘联系,品鉴红楼艺术妙趣,谱就脂砚这一经典传奇,实为大家提供了一把解读古本《红楼梦》的钥匙。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着
九旬高龄的周汝昌先生登上电视讲坛,以富有特点的启发式、漫谈式语言,与我们一起重温了四大名著的经典魅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书即以作者相关电视讲座为基础整理、补充、润色而成。 仲春二月,作者特为本书撰写小引、讲后小记及讲后感言,将讲座的内容进一步引申、发挥,于中华文化多有致意,广大读者或能领会作者的拳拳用心。
兰亭秋夜录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尘封四十余年的关于《兰亭序》帖本研究文章的集结,其中《兰亭秋夜录》一篇,并手迹首次问世。文中主要质疑了“定武本”的价值和地位。由笑贾、罪黄、质姜、洗薛以及疑欧五部分组成。论证严密,史料翔实,作为一篇书法艺术类论文,掷地有声。写于同时期的9篇研究和赏析《兰亭序》的论文,从《兰亭》真伪问题的讨论领起,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填补了《兰亭序》研究历史上的一些空白。 本书收录了周汝昌先生对于私人珍藏的16件《兰亭序》帖本的题跋,手迹精准而又充满了感情,弥足珍贵。不仅为《兰亭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角度。另外,本书还收录了周先生于文革期间前后三次背临《兰亭》的手迹,也非常值得周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
历史名人系列(套装4册)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 一部《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大成,奠定了曹雪芹在中国文化里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运,凄凉的晚景,泣血著红楼而未能完成的遗憾,如此种种都让人感慨嗟叹。而曹雪芹自身的经历,对时代的见证,也让读者不停猜想,将他与“红楼梦中人”相对照,相索引。“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以极其饱满的激情,以对清代史学的熟稔,以对《红楼梦》了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证辨析的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写得这样一部在曹雪芹研究与红楼梦研究都不可或缺的传记。作品视野远阔,文字典雅,情怀悲悯,足可一读再读。 《花红别样:杨万里传》: 《花红别样:杨万里传》按时间顺序对杨万里的人生轨迹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梳理。对杨万里的性格、才情、诗词论著、为官文人之道、以及与南宋名家周必大、范成大、陆游等人的交往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比较恰当地提出了一些自己评价,并且本书的作者比较熟悉宋代的历史,对宋代的官场制度了解比较深入,因此在对杨万里这样的沉浮官场的传主叙述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也能为读者了解南宋吏治提供很多帮助。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阳明称之。 王阳明生于明中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少年即志存高远,读书为做圣贤,习兵法为报国,此志秉持终生并付诸实践。他钻研程朱理学而发现其不足,回到孔孟原典以补程朱之偏。他亦研习佛道二学而别有所得,融汇于儒学,终于创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要旨的“心学”。他并非坐而论道,每当国家有难,他即赴前线,平叛、剿匪、抚乱,足智多谋,捷报频传。王阳明文武全才,一生所为,不仅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其“心学”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是一部史实确当、文采斐然的传记文学,作者不仅关注传主一生事迹,更能深切体会传主的思想感情,叙述繁简得当,畅达而深情,成功塑造了王阳明这位集大德和文才武略于一身的圣贤形象。 《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在《儒林怪杰:吴敬梓传》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流畅的文字格调,展现了吴敬梓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嵚崎不凡的思想火花以及千古不朽的《儒林外史》的写作过程,生动传神,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构思,以吴敬梓一生年谱为脉络,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完整展现了历史风貌。
周汝昌与胡适
关于周汝昌与胡适的红学交往,文化界传闻颇多,见仁见智。周汝昌作为当时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周汝昌与胡适》中详细披露了其与胡适红学交往的细节,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
诗词会意:周汝昌评点最美古诗词
中国诗的源头有两大端,一是中华民族的“诗性”与“诗心”,二是汉字语文的“诗境”与“诗音”。读诗说诗,要懂字音字义,要懂格律音节,要懂文化典故,要懂历史环境,更要懂中华民族的诗性、诗心、诗境、诗音。 何谓民族的诗性诗心?比如看见一轮皓月当空,一种人想的是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种人想的则是一个冰冷的死星球,要想知道的是它的物质结构、矿水资源、开发利用……这前一种人是中华诗人,那后一种人一般是科学家。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中国美古诗词、谈论中国文化的著作。所赏析的作品,不遵循固有的文学史模式,而是以个体鉴赏为立足点,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我们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代大师周汝昌先生对我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的热爱并冀望其发扬光大为更多人所喜爱的深心苦志。
千古奇文千字文
千字奇篇韵未消,齐梁大匠借龙雕。三才万象指诸掌,六艺群贤根不摇。宣义童蒙惭浅陋,真书点画定风标。津沽旧号鱼盐泽,此日人文接六朝。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 “我是才华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倾倒于曹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其聪明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论真才女,张爱玲其庶几乎?未见第二琪与比肩者也——这就是我想写写她的夙因。 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的,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口不已的。”——周汝昌
红楼梦里史侯家
《红楼梦里史侯家》,如今,研究红楼梦的人已有相当多数同意此书曹雪芹“自况”之说;但我却想再跨一步,提出《红楼梦》不仅仅是以曹家为素材的艺术作品,更是合曹、李两家为艺术素材的不朽名作,这话有道理、有根据吗?就我个人来说是既有道理又有根据的,而且十分清楚明确,不同于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之谈。
曹雪芹画传
周汝昌,红专著多达二十余部,平生为曹雪芹五次撰传,本画传是最新一次的成就,文字深入浅出,配以画家赵华川先生的绘图,珠联璧合,令人赏爱不尽。 开此一条前人未辟的蹊径,将那些基本内容用更通俗易懂的形态来做一次普及性的尝试。愿与读者共同怀念这位“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曲巨星。 画传的终极目的和愿望,是通过这种手法和方式,尽量烘托出曹雪芹这信奇才巨匠的生平遭遇和精神力量。因为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以及与鄙恶势力抗争,为善良美好的人、事境而研血著书的大仁大勇、大智大慧的无上崇高的伟大形象和气概。
红学经典(套装共5册)
在这部学术著作中,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将美学的鉴赏与理论的分析融为一体,用发自肺腑的感情、优美如画的语言,对《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造诣、思想意义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匠心独具的研究风范。是书初版于1959年,曾打动了一代读者;即使今天看来,那清新流利的语言和蕴含深邃的评析,仍旧能带给人们深深的感悟。 ...... 《红楼艺术》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论析《红楼梦》艺术特点的代表作,以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理论深透细腻地解析《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探微抉秘,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周汝昌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所具备的高度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功力学养,以及先生近半个世纪红学研究的新意和创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奇妙章法、大观园中一花一木的“巨大的象征”、饯花诗社中隐藏的重要情节走向、“吴带曹衣”描摹人物的笔法……《红楼梦》的精彩纷呈,在周汝昌先生的娓娓解析中一一豁然。《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艺术》运用戏曲、园林、诗词、书法、丹青、禅宗、民俗等传统文化知识揭示《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是读者朋友欣赏研习《红楼梦》不错伴读。 ...... 《红楼梦辨》是红学大家俞平伯先生的红学开山之作。红学史上zui显著的名词之一“新红学”就出自俞平伯先生所著《红楼梦辨》的序言,而俞平伯先生也是以此书成为“新红学”开创的主力干将。 “作者自叙”“色空观念”“情场忏悔”“钗黛合一”“怨而不怒”这些红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观点,都出自这本并不厚重的《红楼梦辨》;还有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续书的详尽考证,许多今天仍在争论的话题在这本《红楼梦辨》里已经被分析的深入透彻。 作为散文大家的俞平伯先生,写起考证文章来也是流畅自然,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甚至有几分俏皮可爱。引用豆瓣网友印象派莫奈的读后感:“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尽管平伯先生后来对此书观点有所修订,但此次再版仍据192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排印,保留原初的文字和气场。 ......
书法艺术答问(彩图增订本·平装)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1918—2012)以问答录的形式撰写的一部书法普及读物。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习书经验与研究心得,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临习技法以及与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胜义纷呈,值得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细心体会和借鉴。 本书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于1980年7月出版,后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82年8月出版修订版。本次新版,增补了多篇文章,并对全书引文进行了校勘,改正了不少旧版失核的地方。此外,我们重新选配了珍贵的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并尽量注明了年代、藏地等信息,以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