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
唐德刚(Te-Kong Tong,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安徽合肥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 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等研究,代表著作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因病在美国逝世。
李宗仁回忆录
7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9%
李宗仁(1891—1969),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曾为桂系军事首领,国民党中央领导阶层的重要成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第一任副总统,1949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同年12月赴美。1965年叶落归根,并于北京发表声明,决心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李宗仁一生戎马,历经护国、护法、北伐、蒋桂、抗日、国共内战等战争无数,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与历史的走势。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在“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襄赞下,于1958年开始亲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及所参与的军国大事,由历史学者唐德刚整理撰写,遂成《李宗仁回忆录》。本书也是唐德刚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面世历时逾二十年。《李宗仁回忆录》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全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它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国历史上的真面目,并间接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或军事秘闻。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至为重要参考价值。
从晚清到民国
5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7%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袁氏当国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0%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最高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历史的“三峡”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6%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曲折动荡的“历史三峡”,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少精英参与其间,汇入这股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他们摇旗呐喊,蜂拥争先,浪卷船翻,惊险莫名。他们言忠信、行笃敬,默默耕耘,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现代化。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唐德刚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功与过逐一分析,不偏不倚,展现出其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段祺瑞政权:民国史军阀篇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战争与爱情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9%
这是唐德刚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与《李宗仁回忆录》并称“文史双璧”。小说原拟题《三天两夜》,上篇“往事知多少”,下篇“昨夜梦魂中”,故事从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开始展开,三天两夜的时空,以倒叙法写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变动,“虽是小说,也是个人所见所闻若干真实小故事的综合报导”。它只为多难的近现代中国,那些历尽沧桑、受尽苦难的小人物的噩梦,做点见证;为失去的社会、永不再来的事事物物,和惨烈的“抗战”,留点痕迹。在这部六十万言长河著作,唐德刚率先提到“慰安妇”历史,后来“慰安妇”问题趋热,日本人也注意到了此书的材料。这是大时代的写照,中国人的故事;既是纪实小说,也是口述历史。
胡适杂忆
3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唐德刚以自己的回忆和胡适日记的记录为材料,对胡适一生中的众多问题写出的回忆性文字,还原了一代学人胡适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的真实形象,是胡适晚年的忠实写照。
胡适口述自传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7%
《胡适口述自传》,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是了解胡适其人其学的最好入门书。20世纪50年代,胡适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受唐德刚采访,以英文口述生平,于1958年完成十六次正式录音。本书即是由唐德刚根据录音,对照参考、综合译出,并于1959年经胡适手订而成。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在这里,胡适回顾了自己一生学术研究的历程,从投身文学革命、到审视中国哲学史,重新发现禅宗的历史,再到批判性地研究白话小说,忆及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主要思想,是一本包罗了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唐德刚将胡适的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一方面,胡适口述中出现的一些记忆误差、难言之隐透过唐注得到复原;另一方面,唐注又拓展和深化了口述的内容和观点,针对正文所提出的问题也阐发了自己对胡适本人及相关人物、事件的评论,使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胡适和他所在的时代。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9%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4%
《五十年代的尘埃》,五十年代唐德刚在纽约发表的作品之精选,多为遗忘多年后重新整理发现的作品,故而称之。其中《梅兰芳传稿》既是唐德刚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文章如名剧,屡屡上演,屡屡为人喝彩,当真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一样了。《我的女上司》等几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唐德刚根据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胡适杂忆
推荐值 74.1%
《胡适杂忆》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可以说是胡适口述历史的缩版。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史学与红学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海外读曹雪芹的“文化冲突”,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史学与红学》收录了史家唐德刚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方面的札记共计十七篇,论及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汉字拉丁化等议题。作者认为,“文史不分”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书中细述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的篇章,可见其在口述史学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对《红楼梦》里避讳问题的集中讨论和“以经读经”分析曹雪芹的“文化冲突”的文章也颇有创见。《史学与红学》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后来跟史家唐德刚打过笔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称其为“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书缘与人缘
胡适时代,卷土重来;张学良将军,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顾维钧,世界上的第一流外交干才、举世闻名的国际政治家,搞的却是个弱国外交;《传记文学》的责任,最大的阿Q,最凶的阎王,“以一人而敌一国”!本书以“书缘与人缘”为名,是史家唐德刚(胡老师胡适的收山小门生)多年读书与日常见闻文章的集合,共三十二篇,其中谈到了胡适、顾维钧、张学良、刘廷芳、吴开先、刘绍堂、杨振宁等人,又论及《传记文学》、《鲁拜集》、《唐诗浅探》等书,于普通的细节中展现出历史的风貌。作者写人、评书,都把自己放在其中,穿插不少逸闻趣事,信笔所至,洒脱不羁,其中可见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华人学者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和极佳的人文素养。它们都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没有显明的系统,也谈不到深度。不过笔者渐入老境之时,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以及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发而为文,也不能说没有发愤之作。只是祖国文明深厚,当前世界学问无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终日恓恓惶惶,追随群贤,日夜进修之不暇,何敢以愚者点滴之得,故步自封?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晚清七十年 【壹】
歷史是條長江大河,永遠向前流動。在歷史的潮流裡,「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近一個半世紀中國變亂的性質,就是兩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的現象,其間死人如麻,痛苦至極。不過不論時間長短,「歷史三峽」終必有通過之一日。從此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 ■本書目錄 自序:告別帝制五千年 【壹】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 一、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各階段 世界性的現代化運動 我國現代化的內容與特性 階段性和「一次革命」論 孫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各階段及其主題 洋務和變法 「莫難於破壞」的「五四運動」 「拿一個主義做標準」 本末倒置的中共 抗戰後的新「主題」 大陸上在搞些啥子? 現階段,新主題 中共的工業化和死結 今後十五年的台灣 最後階段和文化反挑戰 二、中國國家轉型論提綱 三、外交學步與歷史轉型 我國古代國際公法的萌芽 小老婆決不許做大夫人 晏大使不入狗門 握手風波和季辛吉的中國飯碗 中國古代外交建制的轉型 只有理藩院,沒有外交部 耶魯、哈佛合縱連橫 也談談西藏問題 世界網路裡國語的將來 中國朝廷就是古代東方的聯合國 唐太宗征高麗,鄧小平懲越南 有個外交部,沒個外交政策 麻將台上四大賭客 毛比蔣還要土 飛彈不如老爸 分裂外交與統一武力 搞不過他,就同他合夥 枕畔之言重於「否決」 中國外交史上新的里程碑 王爾敏式的基本功 四、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 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 海外史家看中國古代史 「尋找真理」與「證明真理」 「奴隸社會」的實證和反證 「封建」的定義是什麼? 「中央集權文官制」的形成與特性 「重商主義」和「輕商主義」 「國家強於社會」和「輕商主義」 「主觀意志」抵銷「客觀實在」 「國家機器」是中產階級的剋星 工業化、現代化少不了「城市中產階級」 結論:沒有求證的假設 五、中國郡縣起源考(附跋) 兼論封建社會之蛻變 農業社會初期的人與地 土地私有與封建 封建的渣滓 縣 釋郡 郡與縣之關係 結論 跋 六、論帝國與民國之蛻變 「民國」政體的本質 「後封建」時代的中西之別 西方中產階級之自然形成 中國的「宗法傳統」和「家長制」 「集權」並不是「極權」 「健康的個人主義」 重農輕商的後遺症 傳統國家機器的週期性 「西化」、「現代化」與「階段性」 七、論帝國主義與晚清外患 「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 封建末期的解放運動 「擴張主義」的「兩面性」 黃粱夢醒,天翻地覆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毒梟」 「鴉片戰爭」與「茶葉戰爭」 從「印度第二」到經濟第一 英帝政策的蛻變與法帝的「非洲模式」 疆土帝國主義的俄羅斯 日本的「歐羅巴社會」所謂「勢力範圍」的因因果果 海約翰搞「門戶開放」的鬧劇 八、論「轉型期」與「啟蒙後」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徵 「國家強於社會」的東方模式之形成 從「千年不變」到「十年一變」 「突破」與「轉型」的規律 「漢族中心主義」與婆媳循環 「自由平等」是社會力量平衡的結果 「十年一變」是「轉型」的階梯 「定型」和帝國主義的關係 向「歐洲中心主義」逐步讓位 「對立」、「統一」和「階段性」 從全盤西化到如何西化 胡適的兩大「突破」 水清無大魚 「一國兩制」和「半盤西化」 也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啟蒙後」的顯學 吾友歐陽哲生博士 九、胡適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李鴻章的驚嘆,湯恩比的茫然 中國歷史上兩大「轉型期」 第二次「轉型」要轉出些什麼來? 處士橫議中的「胡適學」幾句瘋話,暴得大名 李鴻章的「四個現代化」 魏京生、康有為、孫中山 「西化」的最後階段:「全盤西化」 科技現代化只有一個,政治現代化花樣繁多 孫中山權「變」,胡適不「變」 臭烘烘和香撲撲 國民黨容忍「異黨」,共產黨「一分為二」 大方向和水的方向 瘡痍滿目的小框框 十、中國近現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 教我做research的啟蒙師 《萬有文庫》沒啥好書 定遠軍艦四砲齊發 洋書中竟有新天地 從海軍史到郡縣考 紐約接機以後 十一、中國近代目錄學的先驅袁同禮先生 先談談「轉型」 各行各業,各有啟蒙之人 傳統目錄學現代化的領導者 從北京到台北 引進「服務觀念」和服務科技 歷史三峽中的龍船競賽 西文漢學書目的重要性 過五關斬六將的「博士論文」 孫中山、毛澤東的「登月計畫」
从甲午到抗战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中华民族之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告终,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于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国内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中国革命简史: 从孙文到毛泽东
《中國革命簡史》,是唐德剛教授一九六○年代用英文寫就、以英文讀者為對象的通史著作,可惜在他生前未能出版。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的古蒼林、夏沛然兩位先 生,花費大量時間心血,將這部著作不失原貌地翻譯為中文,獻給中文讀者,也許可以為唐德剛作品集「民國通史」系列略作補充。 中國從晚 清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數十年,是歷史大轉型的關鍵時刻,一轉百轉,錯綜複雜。隨便描繪一事件或一歷史人物,都是千頭萬緒,令人無所適從。唐先生的 《中國革命簡史》,大筆一揮,把這數十年間的犖犖大事,勾畫得輪廓分明,脈絡清晰。全書言簡意賅,風格獨特,力圖超越黨派私見和學派偏見,是一個有深湛功 力的專業歷史學家特意為普通讀者所寫的通俗史書,值得一讀。
口述历史开创者:唐德刚经典作品集2(共6册)
本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史学大家唐德刚经典作品的合集,包含《从晚清到民国》《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胡适杂忆》《历史的三峡》六部作品。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史料丰富,文笔洒脱,题材稀缺,弥足珍贵,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从晚清到民国》: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缘与人缘》:口述历史是唐德刚倾注了大半生精力的事业,在帮众多近现代名人完成他们的口述自传或回忆录之后,也跟他们成了朋友。本书便是唐德刚多年来与诸多名人交往的见闻文章以及自己平时读书评论的合集,其中包括顾维钧、张学良、刘廷芳、吴开先、刘绍唐、杨振宁等人和《传记文学》《鲁拜集》等书。作者无论是写人,还是点评书籍,都十分注重细节,还穿插着很多逸闻、警句、反讽、隐喻,洒脱不羁,文笔流畅,展现出历史风貌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方面的才学。《史学与红学》:唐德刚的大半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频繁战乱,又受过大量中西方典籍的学术洗礼,教读异邦之余,不时生出心怀故国的感慨,因而写出本书中这些札记性的零星作品,囊括了其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研究方面的十余篇文章和演讲。唐德刚认为,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颇有见地。《胡适杂忆》:本书是唐德刚以自己的回忆和胡适日记的记录为材料,对胡适一生中的众多问题写出的回忆性文字。此外,还对胡适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成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语言气势磅礴,着字妙趣横生,还原了一代学人胡适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的真实形象,是胡适晚年的忠实写照。《胡适口述自传》:本书根据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邀请下所做的十六次英文口述录音整理而成。唐德刚负责采访,并把录音整理成文字,涵盖了胡适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己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评价。唐德刚所做的注释评论,更是阐发了自己对相关人物、事件的见解,使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胡适和他所在的时代。因此,本书在20世纪70年代便曾获得海外史学界的盛赞——“先看德刚,后看胡适”。《历史的三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曲折动荡的“历史三峡”,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少精英参与其间,汇入这股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他们摇旗呐喊,蜂拥争先,浪卷船翻,惊险莫名。他们言忠信、行笃敬,默默耕耘,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现代化。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唐德刚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功与过逐一分析,不偏不倚,展现出其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胡适与近代中国
胡適與近代中國 為紀念胡適之一百虛歲的生日,「國際胡適學會」特召開「胡適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本書為參加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十四位作者分別從白話文運動及政治、文化、科學等各方面來闡述胡適對近代中國產生了那些影響。 本書所收文章包括: 1、「胡適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中所發表的十二篇論文。此研討會係時報文教基金會資助,由國立政治大學和在美國的「胡適研究會」共同主辦,總計邀請了海內外百餘名文史學者,於1990年12月15日起連續兩天,假政大公企中心一展開熱烈的研討。 2、時報文教基金會於1990年12月17日及19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辦「胡適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演講會」,會中學者的演講稿經再增修潤飾後,收進本書。 3、前述演講會之錄音紀錄,經整理後亦收錄於本書。 目錄 .序 余英時.胡適與白話文運動的再評估──從清末的白話文談起 李孝悌.同途殊歸兩巨人──胡適與魯迅 陳漱渝.胡適與國民黨 蔣永敬.胡適與蔣介石 陳儀深.胡適與20世紀中國文化運動 姜義華.一代宗師的塑造──胡適與民初的文化、社會 沈松僑.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 周質平.胡適的科學主義 林正弘.胡適在「歧路」上 李達嘉.胡適對學生運動的態度 呂實強.胡適論自由 林載爵.歷史、時代與人物──有關胡適研究的若干斷想 李又寧.胡適對中國文化的批判與貢獻 周策縱.胡適的歷史地 --------------------------------------------------------------------------------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册)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百年中国记忆》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百年中国记忆》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海外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系统、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沉酣一梦终须醒
本书的编纂收录了《红楼梦》研究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学者胡适、唐德刚、高阳等“红学”研究大家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论述,对与20世纪以来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析,从研究的流派上来分包括“索隐派”“新红学”“评论派”等,让读者对于《红楼梦》有一个全面地,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文化背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五十年代底尘埃
唐先生自謙本集裏的都是「塵埃」、是「雜文」、「遊戲之作」,我倒願稱之為報導文學、散文,甚或小說。就報導文學言,它們把五十年代中國留學生的生活面貌,留下了三鱗兩爪,有溫故的意義。就散文言,都是讀後餘味回甘的好文章。就小說角度看,會發現德剛先生是寫人物的好手。……德剛先生說這些都是五十年代「塵埃」下的「流沙墜簡」,我們卻毋寧視為那是塵埃中不褪色的珠玉。 ——胡菊人 目錄: 塵埃裏的珠玉/胡菊人 --序唐德剛《五十年代底塵埃》 五十年代底塵埃(代序)/唐德剛 我的女上司 三婦人 學跳舞 求婚 瘋院來去 露娜今年三十歲了 梅蘭芳傳稿 俄國的蒼蠅和皮匠 昨天的足跡
唐德刚作品集:段祺瑞政权
暂无简介
中国之惑新编
《中國之惑》是唐德剛教授力作之一,原收入了唐先生七、八十年代在《明報月刊》、《百姓》半月刊發表的文章,由胡菊人、陸鏗先生合辦的百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一九九一年在香港出版,已絕版多載,坊間難覓。 自本書最初問世至今已二十餘年,國事又多幾番滄桑。這次增訂重編,仍以有關兩岸三地的中國現代史史論為主題,保留了原版的主要部分和精華,另範圍擴至《傳記文學》等其他刊物,增選了多篇舊文新作。全書共收文二十篇,分為國共通論、兩岸發展、香港回歸三個部分,內容上起文革,下延至一九九七年鄧小平去世和香港回歸,更為豐富。 唐氏之書,文風別具一格,妙趣橫生,寓意深邃,見解精闢,超凡拔俗,早已膾炙人口。尤可敬者是作者有一顆熱血沸騰的中國心,即使以春秋之筆,批評時政,毫不留情,仍然流露豐富的民族感情。
史学与文学
本书是唐德刚先生的文集,辑有唐先生论述历史与文学关系、谈论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研究胡适作品以及阅读《红楼梦》后所感等多篇文章,十分值得一读。
民国史抗战篇:烽火八年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場抗敵自衛的戰爭。全民族犧牲之大,所受痛苦和屈辱之深,也是史無前例的。在民國史中,唐德剛教授最重視的即為他成長年代所經歷的血淚抗戰史。他想寫的抗戰史,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史,而是中國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抵抗日寇,從亡國滅種的邊緣,終於轉敗為勝、浴火重生的宏觀歷史。可惜天不假年,因病中輟,未能得償夙願。 本書收錄了唐先生生前所撰有關對日抗戰的二十篇史論,以及五篇雜文和祭文。作者不但親聞親見抗戰,閱讀過大量史料,更可貴的是,他與民國史上有影響的許多人物長期來往,還因為岳父吳開先的關係,認識不少國民政府內外的人物,獲得了不見於書簡的種種細節和感受,使他對民國史,尤其抗戰史,有非比一般的認識和體會。
《唐德刚经典作品集》(全四册):海内外公认的史学大家唐德刚尘封经典,完整再现!
本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史学大家唐德刚经典作品的合集,包含《从晚清到民国》《从甲午到抗战》《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四部作品。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史料丰富,文笔洒脱,题材稀缺,弥足珍贵,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五十年代的尘埃
《五十年代的尘埃》精选了作者1950年代在纽约发表的部分文章。 《梅兰芳传稿》既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我的女上司》等六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作者根据史学家何柄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