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编
看不够的中国史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4%
秦国星耀智囊团为何多是商鞅、张仪等外籍人士?汉武帝如何赚钱又烧钱?隋炀帝南巡开凿了大运河,西巡时又干了什么?李渊何以凭借3万兵马7年定天下?战术天才李存勖吃了哪些战略短板的亏?王安石如何成为靖康之变的背锅侠?胡惟庸为何必须死?崇祯是如何远程“帮倒忙”的?袁世凯为何策划了清末“PS门”事件?……历史就是一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戏剧,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浓缩了每个时代承袭、变革和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本书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公众号的精华结集,以时间为脉络,以“变化”为核心,精选制度、经济、军事、战略、朝堂5大主题、53个有戏又有料的话题,由点着面地纵向梳理了古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承袭与变革,以动态的思维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本质,不仅还原了一个个鲜活多元的大时代,道出成败兴衰之理,更以诙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勾勒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文化思想、经济格局、风俗人情和法度制度等多个领域的历史脉络。细节决定成败,格局决定结局。翻开本书,读懂古代中国的承袭与变革,就能读懂中国几千年的风云流转,更能读懂中国何以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上、下)
1人今日阅读
中国方志从编纂起始至今,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对其历史的记述和研究,则略显薄弱。近代以来,冠名“中国方志史”的著作虽已有若干种,但以宏观概说者居多,重在探索其规律性的问题,而宏微兼具、以尽可能多的翔实资料加以印证和探索的则似乎还没有。本书即以上古时期白阜画《神农地形图》作为方志学的源头,下至2000年,系统地梳理了两千年来中国方志学的发展轨迹。
初并天下——秦君主集权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包括著作和论文索引两部分。所收文献发表时间为1919年至2019年,以公开出版的书目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主,兼收部分内部刊物的资料。本书除收录中国历史学方面有关秦史、秦文化的论著资料外,还酌情收录相关学科的文献,如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军事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等。选录的标准,主要视该文献的内容与秦史关系的远近,或引用秦史资料的多寡而定,本书收录秦史研究书目较齐全,为秦史研究之工具书。
历史学评论(第1卷)
《历史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主办的历史专业学术刊物,也是国内第一本历史研究学术评论杂志。办刊宗旨强调在认真梳理学术研究脉络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思考史学发展的大势,探讨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运用于具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术前沿,分析各种学术问题出现和研究的态势,以及学术现象变化的趋向。刊发的文章主要包括:第一,关于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讨论;第二,关于整体研究状况和趋势的评论;第三,关于重大问题以及热点和难点研究的分析;第四,对不良学风的批评;第五,对重要学术著作的评论。目前以年刊形式出版,每卷字数35万—40万字。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年卷/总第10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自2002年创办以来,每年出一本,过去几年均在本社出版,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次为2012年卷,即总第10卷。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论文集(全2册)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展现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于2019年6月举行了以“百年回看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这次论坛邀请了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宗教,五四时期历史人物与思想研究,国际视野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省思与诠释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书即是此次论坛成果的结集。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1人今日阅读
陈其泰先生受教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主要在先秦两汉史学、清代及近代学术史、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耕耘,《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恳恳治学的结晶。《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陈其泰史学萃编》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陈其泰先生的著作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陈其泰先生满腔热忱,对民族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间可见,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优秀士人精神的薪火传承。
陈先达文集(全14册)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9%
本书计有14卷,系统全面收录了陈先达的十四本著作(其中8本曾在我社出版)。包括学术著作集6卷(其中2卷为合著),分别为:《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随笔文集8卷,分别为:《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谈》、《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本书精选400多部中外历史上名气最大、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价值最高的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诸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析,为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外经典提供了权威、科学、全面的指导。本书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特色”、“作品评价”、“名家点评”等多个栏目,全方位阐释中外经典名著的内涵,能够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把握经典名著精髓,领略名著风采。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是方便快捷地了解中外经典名著、获得广阔文化视野的理想读本。
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法进行研究,分为历史学研究综论、社会史研究及其法论方、为史学研究新领域鼓与呼、我的习史治史、附录5个栏目。以期表明历史学主要是澄清历史事实并陈述出来,以历史知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就是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政治功能。
国学知识全知道(新版)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本书,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儒法合流与中国传统法思想阐释
本书建构一个包罗知识方法、核心价值、治理模式、规则本体的儒法两家法思想论纲,力图阐释儒法合流对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影响。儒法名论同质异趣:名学的政治化、实用化一致倾向厘定了儒法共通的知识方法,透射出趋同的价值旨趣;儒家“正名主义”勾勒出其融贯系络与宏富学旨,法家“刑名之学”则坐实于规则、缩聚于法令,又映照出“王官之学”话语的旨趣广狭,凸显儒法思想的本质差异。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全3册)(甲骨文系列)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4.6%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作者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本书被称作“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
历史学新视野:展现民族文化非凡创造力
本书共十二章,论述了有关中国史学发展诸多重要问题:有关于史学名著《史记》、《史通》等成就的阐发,有关于学术思潮变迁的追踪、分析,有关于重要史实的考订辨析,也有关于某些时论的学术争鸣。贯穿全书的学术旨趣是:贯通上下的研究,抓住史学史进程的关键之点;阐发史学名著内容的精深和编纂方法的高超;深入发掘和着力弘扬蕴藏于史学名著之中的民族文化伟大创造力。全书反映出作者以“历史传承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主线来考察中国史学演进路径的新视野。
古史六案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7%
中国史学最为发达,足称信史。即便这样,也仍然存在大量疑点,包括不少世人耳熟能详的史例。本书所写“六案”——焚书坑儒、建文皇帝结局、郑和下西洋、王安石变法、西汉盐铁会议和老子其人其书之迷以及赵匡胤其人、还有对于南唐的研究——便是如此。它们涉及的事件与人物,历史上赫赫有名,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知识细节上其实布满不确切以至未知的因素。许多普通读者对此一无所知。本书博考文献,就“六案”作显微镜式辨察与破解,而兼有知识性、悬疑性和学术性。
学术史沉思录
陈其泰先生受教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主要在先秦两汉史学、清代及近代学术史、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耕耘,《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恳恳治学的结晶。《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陈其泰史学萃编》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陈其泰先生的著作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陈其泰先生满腔热忱,对民族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间可见,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优秀士人精神的薪火传承。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7%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比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对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影响。
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本书主要从“内部”动力学视角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进行研究。郭沫若坚信文艺由“内部”发生,其真谛在于表现。这一认识贯穿于其史剧创作实践。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根据他史剧探索的不同阶段,试图从其“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找到其创作的动力学及价值学依据,以重新解析其史剧。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发展历程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内部”规定的印痕,而背后隐含着的,是他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历程。对于史剧,郭沫若将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思考,与他个人的生命追求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他的史剧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蕴含。
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政治现实出发,以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了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一脉相承的艰辛探索及其巨大成就,并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阐释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式政道思维”,包括理想政治秩序, 政体与政道等几章;中篇为“新中国的历史演进”;包括传统政道思维与当代治国理念,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论中国体制的学习模式与适应能力,大转型——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等四章;下篇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与政策”,包括公众决策参与机制,挑选决策者阶段的新趋向,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国家强制能力建设的轨迹与逻辑,走向预算国家,中国在保护社会方面的新跃进,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等七章。
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本书回到汉代,回到儒学政制的起点,力图揭示中华政制的真实内核。本书以德性政治(politics of virtue)为核心,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融贯研究,尤其注重基于义理与制度合一的视角来反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