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复旦金融评论(第14期)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复旦金融评论》由复旦大学出品,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出版,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担任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出任联合主编。 依托百年复旦传统优势金融经济学科背景,汇聚金融经济学界、业界、政界名家鸿儒, 立足前沿学术、政策、实务,传播大师级真知灼见。我们不仅会对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热 点问题给予关注与分析。同样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尚未成为热点但以后将会成为热点的问题, 我们也会努力做出前瞻性分析。 本期主题为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在就业人口数量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当前中国需要依靠教育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奥地利学者鲁茨于 2005 年首次提出了“低生育率陷阱”的概念。他发现,一旦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到 1.5 的警戒线以下,回升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然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持续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素质型劳动力的塑造将有利于推动劳动参与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型,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
复旦金融评论(第7期)银色金融
[本期专题] 银色金融:历经四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生育率下降、人类寿命延长等因素叠加,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战略性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乐,我们需要前瞻性的财富管理和养老规划,需要更多的政策创新与金融创新。 本期邀请到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高级经济顾问庄巨忠教授带领分析亚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此外本期内容还进一步探讨信托养老、不动产投资模式带来的财富增值意义,日本老龄化的启示等。“愿银色经济的发展让天下慈眉善目间全是闲适淡然。”
复旦金融评论(第8期)科技力,金融利
[本期专题] 科技力,金融利: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已成为提高中国潜在长期增长率的抓手之一。类似电子支付、数字人民币、健康码这些结合优秀的产品,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新一轮变革,引领经济迎来新一波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创新是决定科技创新速度的重要变量之一。如今在疫情背景下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中国更需要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效率。 本期邀请到京东集团副总裁沈建光、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等,对话Axoni (区块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创始人格雷格·斯维,展现科技+金融对经济和社会已有的有利之处,并共同展望其蕴藏的巨大潜力。
复旦金融评论(第10期)中美竞合新出发
[本期专题] 中美竞合新出发:随着拜登政府的上台,2021年中美经贸关系开启新章节,也为经济全球化重归正路提供了崭新的背景。然而,新的国际背景是否一定会转化为更加公平透明、互惠互利的全球化环境,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期重点围绕“中美关系”重大议题,邀请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迪特雅·马度等多位经济学家与学者,总结分析拜登新政府上台后的对华制裁政策,中美博弈背后的种种“傲慢与偏见”,共同探索更稳健、更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外本期内容还涵盖《复旦金融评论》主编魏尚进对话李实、甘犁,求解中国收入和财产分配,特别基于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复旦金融评论(第11期)“碳”寻未来
[本期专题] “碳”寻未来: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遭暴雪袭击致大面积停电。其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当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已然转变成“灰犀牛”之际,气候变化这只“绿天鹅”日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风险,它不仅事关经济,更事关全人类福祉。碳中和不仅是环境与气候治理的目标,也是人类生存、求发展的目标。实现碳中和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综合碳排放导致的后果,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关于这一话题,本期《复旦金融评论》主编、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从经济学家的角度与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总监翟永平和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张中祥——两位深耕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度对话。
复旦金融评论(第12期)互联网反垄断序幕已开
[本期专题] 互联网反垄断序幕已开:182.28 亿元!随着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行为的一锤定音,中国《反垄断法》实施 12 年后锋芒再现,剑指互联网平台。这一数字也成为中国反垄断史上一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数字。这一现象也不禁令人反思,像苹果、谷歌、脸书、亚马逊等这些科技巨头在各自领域中占据制高点,如果“失控”,将带领这个世界科技走向何方?数字时代的最佳监管一定是动态优化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决定。 本期《复旦金融评论》主编、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就“科技巨头监管”这一话题与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申铉松展开深度对话。
复旦金融评论(第13期)新一轮全球大通胀来袭?
[本期专题] 新一轮全球大通胀来袭?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因防控疫情产能下降,产业链中上游的成本上升导致终端产品提价。为了稳定就业,各国央行轮流上演货币“大放水”。面对全球通货膨胀,我们需要重视,更需要注意政策工具的选择,即使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急速收紧银根也会带来风险。 本期邀请到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等经济学家就通胀话题展开专业精彩的分析。《复旦金融评论》主编、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对话著名经济学者香帅,就“寻找经济最佳平衡点”这一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复旦金融评论(第9期)医疗健康何去何从
[本期专题] 医疗健康何去何从:疫情的到来加速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酝酿了这一产业的厚积薄发。 经过多年医改,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了迎来了众多崭新的变化,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老大难问题。本期通过5个小篇章多角度展现医疗健康的改革与进步,分别是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发挥出更加积极正面的作用;台湾全民医保的教训;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新常态新气象;医疗投融资逆风起飞;面对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应该如何把握合理的投资价值? 此外本期内容还涵盖《复旦金融评论》主编魏尚进对话联合国秘书长顾问杰弗里·萨克斯,就第七波全球化的发展展开极具前瞻性的讨论。过去的六次全球化对人类带来了怎样的进步,有什么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全球化失败了吗?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现在,全球化与大国权力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
复旦金融评论(第6期)用技术加激情填平教育鸿沟
本期专题:中国教育203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教育上的一大成就是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量”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对义务教育提出了“质”的要求,将“均衡优质发展”作为下一个历史任务。在中国人才战略转型的节点上,着眼于“质变”,义务教育亟待一次深刻的变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战略: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因此本期邀请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讲述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国务院参事汤敏讲述如何借助互联网填平教育鸿沟。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之间一系列的矛盾与难点,金融教育、专业就业的前景与方向等。
复旦金融评论(第2期)蹚过逆全球化暗流
本期主题:全球化战略新抉择。国际经济形式复嶂暗流,全球化进程面临过去六十年来少有的严峻挑战。本期《复旦金融评论》将聚焦全球化的利与弊,以经济金融学界与业界的专业观点,给出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
复旦金融评论(第4期)家族传承
本期专题:家族传承。2022年年底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传承报告 》,报告称我国净资产千万级别以上的家族已达206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和世界上许多“百年老店”相比,改革开放时期诞生的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史相对短暂,其代际传承经验严重缺乏。面对持续增长的财富规模以及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家族传承势必会成为高净值家庭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家族财富的传承,是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三位一体得传授和继承、发扬与发展。家族传承也会嫡长子继承制吗?应该守住“自私的基因”,还是让“有德者居之”?面对复杂而庞大的财富,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助力家祖传承呢?本期邀请到中欧家族传承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民生信托副总裁、北京大成 ( 上海 ) 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等领域学者专家共同探讨此话题。
复旦金融评论(第5期)角逐科创独角兽
本期专题:2019中国好公司。科创板在高起点、快节奏、热期盼中如期开市,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新的伟大征程。同时,科创板注册制的成功并不是必然的。纵观全球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有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作为成功典范;也有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创新板块并未完全成为本国中小创业型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其他市场的成败得失应该是我们深入研究与比较的素材。 本期主题重点围绕科创板的建设初心、市场化改革进程,平稳落地后的市场效果,眺望并给出一系列后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使命与愿景。无论如何,这场市场化的基因改造势在必行。期盼科创板与金融进一步开放能相辅相成,并为创新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添翼。
复旦金融评论(第3期)金融时代的“她力量”
本期主题:金融时代的“她力量”。“她力量”是强大的生产力。麦肯锡 2015 年报告《性别平等如何为全球经济创造 12 万亿美元的增长》测算,女性在家庭中未被支付的工作量,其实际价值相当于 10 万亿美元,大约是中国 GDP 规模;如果所有照料家庭的女性组成一个“国家”,将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解锁女性生产力,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具有极大创造价值的潜力。
复旦金融评论(第1期)再创中国金融辉煌的下一个四十年
本期主题:如何再创中国金融辉煌的下一个四十年。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飞速增长,但同时涌现出诸多难解之谜。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改革也到了换挡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的金融体系,尤其是股市、债市和衍生品市场,亟待进一步发展,以期为包括科技行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民营企业与家庭消费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
复旦金融评论(第15期)始于科技,成于资本
本期主题:始于科技,成于资本。重温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变革,都离不来思想创新引发的科技创新。当前,科技创新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竞争的重要筹码。而对于中国,科技创新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各领域都开始更加重视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本期内容中,围绕资本助力科技创新,重点讨论“专精特新”、“北交所建立”等金融创新服务如何助力科技创新?此外,魏尚进主编对谈北大光华教授张晓波,探讨有着像毛细血管一样重要性的中小微企业如何拥抱共同富裕。
复旦金融评论(第16期)职引未来
本期主题:职引未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与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少人面临就业难题,如行业转换需重新就业、毕业生规模连年攀升、竞争力加大等各种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平台为载体、以灵活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的新型就业方式,包括网约工、共享经济、众包、电商直播等。截至 2021 年末,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约 2 亿。其中,平台外卖骑手达到 400 多万,平台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有 160 多万,比 2020 年增长了 3 倍。 “新就业形态”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社会保险参保存在障碍,平台企业、劳动者与劳务承包商之间的责任划分尚不明确等。因此,本期围绕“新就业形态”的种种矛盾点,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王勇、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主任鲍春雷、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等领域学者专家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此外,本期对话栏目中,魏尚进主编对谈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共同探讨:货币对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货币中的外生货币对中国经济重构是否有着重要的意义?魏尚进主编还从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维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发表了相关观点和建议。
复旦金融评论(第17期)水深鱼悦,城强贾兴
本期主题:水深鱼悦,城强贾兴。在经济发展的场景里,当营商环境为企业家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性与发展空间时,就形成了“水深”。这种环境激励企业家们全力以赴,或提质降价,或推出新产品和新体验,以造福消费者。从“鱼悦”到“鱼跃”,市场得以高速发展。当监管者及时精准地识别与纠正“市场失灵”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于是造就了“城强”。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企业家个体造富逐利的行为可以与社会福利提升达成一致,而且更多怀揣企业家精神和意愿的人能够更顺利地成为企业家,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最好的“贾兴”则兼顾存量和增量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现有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众多潜在的新兴企业提供了诞生、发展与壮大的机会。 “水深”与“城强”的企业发展环境,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企业群体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上市公司,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本期邀请到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先行者、历任百度金融首席数据科学家、PayPal 全球消费者数据科学创始负责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者丁磊讲述 AIGC 的飞轮效应,此外本期内容还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