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出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清华大学,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后于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43年起,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49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在辉县发掘,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迹。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后在郑州调查,确认二里冈遗址为又一处早于殷墟的重要商代遗迹。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其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成果奖”,代表作品有《考古学论文集》等。
中国文明的起源(破解国际学术界百年疑问,首次明确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独立发展起来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6%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书分三部分。“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明的起源”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即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虽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和求索,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产生重大的学术影响。
考古学和科技史(世间之盐)
3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录夏鼐科技史与考古学相关文章十六篇,含插图一百余幅,原由作者亲自编定,王世民研究员增补。本书结合考古新资料以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的某些问题,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纺织学、冶金学等方面的历史。著者不仅利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并且引用许多文献,相互参证,以阐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一些光辉的成就,同时也纠正了中国科技史上某些错误的说法,使我们关于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所附图片,除考古文物的实物照片外,还有许多作者绘制的精美示意图,如还原纺织物的花纹、模拟古代工具器物的工作原理、图示古代天文知识等,大大增强了本书可读性,不仅可供研究中国科技史工作者、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一般史学工作者参考之用,而且可作为科普性读物供学生群体等大众读者阅读。
夏鼐书信集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重要书信300余封,时间跨越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包括夏鼐出国留学前向傅斯年、李济请教学习计划和西北考察期间向他们汇报工作的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向郑振铎、梁思永汇报工作情况的信件,以及后来指导全国考古工作的信件,与韩儒林、谭其骧等著名学者商榷学术问题的信件,与张光直等海外学者互通访问安排的信件。书中收录信件多数为首次刊布,集中反映夏鼐先生的个人生活、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情况,对中国现代学术史、新中国考古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夏鼐日记(套装共10册)
《夏鼐日记》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世民与夏鼐子女夏素琴等共同整理,全书10卷400余万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现正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制,即将公开发行,定价每部约为580元。他是一位埃及学专家,他是李济主持安阳殷墟发掘时挖小墓的大学生,还是定陵、马王堆汉墓等重要考古工程的现场指挥者。长期以来,他的日记既记载了国内外学术界重要的人物事件,又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风土人情。是了解我国考古学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埃及古珠考(套装共2册)
《古埃及的串珠》是夏鼐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43年。1946年伦敦大学授予夏鼐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后被誉为中国的“埃及学之父”。 这部专著探讨的是,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被公认为埃及考古学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虽然这部70年前完成的专著迟迟未能出版。至今仍被公认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有鉴于此,考古所与伦敦大学学院共商合作出版事宜。考虑到《埃及古珠考(套装共2册)》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国际埃及学界的专家学者,决定将英文书稿原样出版。为便于国内一般考古学者了解其梗概,则将前言、目录、内容提要等项译成中文附载书中。《埃及古珠考(套装共2册)》出版时,拟附赠光盘一张,内容为伦敦大学已上网的夏鼐当年为撰写论文而制作的1760张资料卡片及彩色照片。
夏鼐文集
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治学严谨,生前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30余年,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对中国考古学的诸多领域进行精湛的深入研究,取得享誉中外的突出成就。为了更好地研究夏鼐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宝贵遗产,弘扬他听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优良学们,编辑出版了《夏鼐文集》。这对于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发展,进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体系,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考古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考古学》主体内容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概观文章。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考古学》介绍了考古学名称的由来,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研究的目标,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的分支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燕园清华园日记
本书是夏鼐日记的选段,以其1930年9月至1934年10月就读燕京大学(大一)、清华大学(大二至大四)期间的日记为本,记录了夏鼐读大学时期对上课学习、考试研究、课外阅读、思乡感怀、同学友情、思想成长、游学游历、时事时人等的感思感想,心理路程描摹得极为生动,读来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其中讲到的陈寅恪、钱穆、胡适、章太炎、蒋廷黻、王芸生等皆当世名家,可概观民国时代风云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全书真实质朴,思想积极进取,具有激励作用,值得当代青年阅读。
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
《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主要内容:二零一零年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大师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尊敬的夏鼐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支持和温州市文化局的赞助下,根据夏鼐本人生前自存的部分旧照片和有关资料,编撰出版了《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这本影集。影集力求从他个人的童年、少年、求学、留学、投身考古事业的经历,旧政权及新中国的几个阶段,全面、准确地反映先生七十五年平凡而又与众不同的一生,以及对中国考古学学术发展的贡献,展现先生在不同年代的风采。
民国大学生日记系列1:燕京大学日记
暂无简介
敦煌考古漫记
一部尝试之作,将考古学,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学者的生活与追求通俗地介绍给读者的一个努力。 即使是那些描述最陌生、最久远的事物的文字,也昭示了一种思想的方法,一种文化的观点,令人感到思索的乐趣,而不是知识的崇拜和学问的信仰。 一群人的艰辛和不懈的追求,一门科学在一个时代的命运的写照,因为某种不能漠视,也便成为了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社会考察笔记。
考古学论文集
暂无简介
夏鼐集
夏鼐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生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许多成果,并在新中国考古队伍的建立、考古研究规划的制定、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与外国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文集选取了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四类:①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②商周考古学的研究。③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