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
1人今日阅读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唐寅、陈继儒、冯梦龙等有别于传统士大夫的新型文人纷纷登场而活跃于文坛,本书即选录此一时期这些著名文人的八篇小品文以为窗口,借以观镜其丰富多姿的情感波澜和生活世界。全书八章,其行文体例颇为新异:每章先简要介绍该篇小品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再逐段对其进行注释和解说,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文学意蕴、社会影响等,以期窥斑知豹,而展现当时这类新型文人的审美观念及生活状态。每章末尾皆附有相关参考文献目录,便于有兴趣的读者作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此外,各章还选取了十余幅与内容有关的照片图片,有助于加强读者对文本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该书内容深入浅出,在追求学术深度和高度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融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可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与需要,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冒襄和《影梅庵忆语》
明末清初文人冒襄,青年時代主要以南京為舞臺,活躍於復社等政黨結社之間。明王朝滅亡後,他以明朝「遺民」自居,在如皐故里與當時的諸多文人墨客展開交遊。冒襄之名,以詳細記述愛妾董小宛生前點滴的回憶錄──《影梅庵憶語》而廣為人知。本書主要從「風流遺民」的角度探討冒襄的生活、文學與思想。
风月秦淮-中国游里空间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明末清初的歷史上著名的綺艷之地,秦淮八艷的故址、《桃花扇》的舞台——南京秦淮。此地在晚明時,有連街的豪奢華樓、國色天香的美女群芳爭豔。秦淮河對岸的江南貢院,每隔三年舉行鄉試科舉,江南地方的才子莫不雲集於此。在秦淮這個香艷的舞台上,誕生了侯方域與李香君、冒襄與董小宛等膾炙人口、傳頌千古的浪漫故事。 言及明清文化史,青樓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一環。本書聚焦於南京秦淮的青樓,就秦淮的歷史、秦淮居民的生活、秦淮的四季、秦淮的選美活動、秦淮文學等各種相關的角度,解讀這個特殊時空環境的文化。作者曾經單手拿著古地圖,實地造訪秦淮,嘗試在現代風景中發掘四百年前的文物風流。另外,例如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等諸多日本文學名家,也都曾經傾心於南京秦淮的浪漫風流,創作出許多與秦淮相關的文學作品,本書對此也做了詳盡的介紹。 通過此書,四百年前的秦淮河畔的綺旎風光,彷彿又在眼前重現。 目次 序章 日本文學中的秦淮 1芥川龍之介《南京的基督》 2谷崎潤一郎〈秦淮之夜〉 3佐藤春夫〈秦淮畫舫納涼記〉 4永井禾原《來青閣集》 5《板橋雜記》與江戶洒落本 6成島柳北的《柳橋新誌》 7回顧明末秦淮的時光之旅 第一章 土地的記憶——秦淮前史 1秦淮河 2六朝金粉 3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 4唐代的秦淮 5南唐之都 第二章 秦淮遊廓的形成與興衰 1明朝建立與富樂院 2十六樓 3舊院 4明末的秦淮 5舊院的位置 6舊院焚毀與秦淮沒落 7清乾隆年間的秦淮復甦 8太平天國造成的破壞與重建 9民國時代的秦淮 第三章 遊步秦淮 1邂逅秦淮跨橋 2秦淮的河房 3夫子廟(學宮) 4南京貢院 5書店街 第四章 舊院妓樓一瞥 1美的極致 2《水滸傳》裡的妓院 3酒菜與精品 4妓院結構 —— 李香君的閨室 5香君故居 6關於妓院匾額 第五章 妓院人物百態 1妓女 2鴇母 3ㄚ鬟與保兒 4教坊司 5幫閑 第六章 妓院的遊樂 1找樂子的步驟 2妓女的技藝 3尋樂指南 第七章 秦淮的四季與習俗 1秦淮春和 2秦淮盛夏 3秦淮秋涼 4秦淮初冬 第八章 姑娘的選美競賽與花案名次 1花案 2妓女與遊行盛會 3秦淮的花案 4妓女的花案名次 5秦淮妓女的嬌美 6《金陵百媚》 7狀元董年 第九章 秦淮名妓與遊客列傳 1秦淮名妓群芳譜 2秦淮遊客列傳 第十章 秦淮文學 1余懷的《板橋雜記》 2《秦懷詩鈔》 後記 參考文獻 附錄論文:馮夢龍與妓女
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乃根据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第一章证实明末书籍出版量、出版地点、出版形态(官刻、家刻、坊刻)等的变化;第二章从印刷技术、原料供给、读者需求等几个方向考查明末江南出版业兴盛的背景。第三章则探讨当时的出版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思想传播(李桌吾思想的流行)、舆论形成(东林党和复社)、新闻传播(明清交替的信息)等等。
中国明末のメディア革命
中国の書籍史を考える時、明末以降の書物は直接手にとって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ほど数多く出版されており、それ以前の書物となると、多くはガラス越しにしか見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ほど稀少であり、貴重である。明末の時期において、書籍の出版量が、前代よりも格段に増えたというわけである。(第1章より)こうした状況を「明末メディア革命」と呼び、その展開と庶民が本を読み始めたことによる社会の変化を見る。
日本汉学家 近世 中国研究丛书:冯梦龙 山歌 研究
《冯梦龙《山歌》研究》首先分别对“四句山歌”(卷一至卷六)、“中长篇山歌”(卷七至卷九)、“桐城时兴歌” (卷十)一一进行考察,最后探讨冯梦龙《山歌》的编纂工作以及文学特征。 冯梦龙在编纂《山歌》时,一方面依据了现有的唱本,另一方面纪录了农村和苏州街巷实际听到的歌曲。接着围绕《山歌》所收录的歌曲整体共通的文学性,通过与明末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比较联系,尤其注意考察《山歌》和诗文、民间歌谣的关系。这些赞扬不加修饰的真率之情(主要是男女之情)的歌谣受到当时知识阶层的瞩目。冯梦龙也是在那样的时代风潮中进行了《山歌》的收集编纂工作的。
《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人们常感叹,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就从《史记》与《汉书》说起。作为“正史”的头两部,二者性格迥异,却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贵族社会对骈文的爱好,《汉书》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从中唐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更加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和《汉书》可谓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明清戏曲俗曲杂考(新世纪戏曲研究文库)
本书分为“明清戏曲的环境”、“明清戏曲考论”、“明清俗曲考论”三大部分,从明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想出发,探讨有关明清戏曲、俗曲的诸多问题。内容涉及戏曲作品的作者与版本考证、剧作创作艺术的分析、散见戏曲史料的收集、曲目整理、各种戏曲样式之间的关系考辨、中国戏曲对日本文艺的影响,以及现今仍留存的戏曲门类的实地调查报告等,并试图从思想史、社会史角度审视明清戏曲的传播和影响。大部分篇目是试图解决一些前人未曾涉及和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除学界研究较多的文本、表演传播之外,本书注重考查文体间传播、图文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