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在《文学界》发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饲育》,该小说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坛,代表作有《广岛日记》等。
个人的体验
2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大江文学的里程碑,一份寻求救赎的深刻记录。随着残疾婴儿的出生,身为父亲的“鸟”陷入了道德困境。梦想去非洲展开探险之旅的他,深怕自己就此被这婴儿拴住,可又不敢亲手了结他的生命,于是选择了逃避。鸟将新生儿弃置于医院,一心盼望他衰弱而死,自己则钻入旧情人火见子的温柔乡,用性与酒麻痹自己。陷入自我炼狱的鸟,该如何找寻人生的出路?“即使是在个人的体验里面,只要一个人渐渐深入那体验的洞穴,最终也一定会走到看得到人类普遍真实的近路上。”
两百年的孩子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2%
《两百年的孩子》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一部幻想小说。在这部作品里,智力障碍的哥哥、健康的妹妹和弟弟三个孩子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故事也随之而铺展开来。作者以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二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人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既而提出“新人”的思想。作品除了延续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作时期在社会批判、灾难预测、历史探索、文化反思四个向度的社会性主题之外,更是将重点设定在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上,将最终他认为的答案放在了作为“新人类”的少年儿童身上。
万延元年的足球
《万延元年的足球》是大江健三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主人公鹰四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远渡美国,后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覆盖着茂密森林的山谷里,效仿一百年前曾祖父领导农民暴动的办法,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鼓动“现代的暴动”的故事。小说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现在与过去,城市与山村,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与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描画出一幅幅离奇多采的画面,以探索人类如何走出那片象征恐怖和不安的“森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它“集知识、热情、野心、态度于一炉,深刻地发掘了乱世之中人与人的关系”。 大江的作品艰涩,语句冗长,特别是复句结构多,修饰复杂而用词异于常理,在日本有“翻译调”之称。因此,中文对译颇有困难。译者立足于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力求翻译准确,在兼顾中文语言习惯之上,尽量保持其角度独特的修饰和叙述方式。特别是在人物描写上,译文注重从其角色出发,力求其语言符合身份并能够反映角色自身的性格。
水死
《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亲为原型,切实反映出二战前后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让我们得以发现潜隐在诸多日本人精神底层的负面精神遗产——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更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以“穴居人”为象征的民主主义之时代精神。《水死》的叙述者“我”是在大江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作家长江古义人,描述了“我”的父亲在太平洋战争末期与青年军官们建立起特殊关系,为了挽救日本即将战败的残局,密谋仿效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的杀王表述,组建特攻队驾驶飞机轰炸“帝都中心”以“杀王”……著者大江健三郎(1936—)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这16篇散文中包括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人为什么活着”“想要变成怎样的人”等。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生活趣事,比如“抄写”“我的读书方法”“树上的读书之家”“小孩子的战斗方式”“新加坡的橡皮球”等。作者凭借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自己从日本战败后的生活与成长,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江夫人也应丈夫之邀,亲手为《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绘制插图,使我们在阅读文字、欣赏图画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脉脉温情。
日常生活的冒险
暂无简介
冲绳札记
由大江健三郎所著的《冲绳札记》是一本长篇随笔,作者试图在书中思考这样一些的问题:所谓“日本”这个近代国家是如何形成的?近代化的结果让它在世界,特备是在紧邻诸国中,居于怎样的存在?它真强大吗?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战败的悲惨教训了吗?于是,作者把焦点转向冲绳。那个叫琉球的国家是如何被纳入日本的?作者写了日本近代化历史中冲绳和冲绳县民与日本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作为日本唯一的地面战场的冲绳遭到美国袭击的冲绳战;他还论述了作为美军基地的冲绳以及由美国返还的冲绳县民在战后的续存状态。书中,作者不断追问:“何谓日本人?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种“黯淡的内省”却被日本政治右翼批判为“自虐”史观。《冲绳札记》并因此被推上审判庭。
死者的奢华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死者的奢华><人羊><奇妙的工作>等九篇。 怀着身孕的女大学生,为了赚取流产手术的费用,和文学部的一个男生应招前来打工,为医学部解剖室搬运尸体。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这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在解剖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理员搬运尸体的过程和各自在其间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感悟。文中深沉的存在死亡思索成为大江健三郎文学闪烁“异才”的起点。 对十五人感化院少年被关在封闭的墙壁里求生状态的描写,被认为是作者初期的艺术高峰之作,本书集社会现实、个人经历与幻想、神话世界交相辉映的图景贯穿全书,是大江健三郎的代表性作品。
人的性世界
暂无简介
同时代的游戏
暂无简介
万延元年的Football 大江健三郎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主人公鹰四在反对日美安保条约受挫后,先是去了美国,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覆盖着茂密森林的山谷里,意欲效仿一百年前曾祖父领导农民暴动的办法,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鼓动“现代的暴动”……故事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现在与过去、城市与山村、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通过描绘处于各种阴影下的对立与焦虑的激烈冲突,探索人类如何走出那片象征恐怖和不安的“森林”……小说以日本四国的山谷、森林为背景,为世人描绘出一幅交织着历史与现实、传说与想象的异样世界,是大江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广岛札记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文学主题表现了人类最关心的核问题和残疾人问题,大江健三郎多次赴广岛调查原子弹爆炸的惨状,亲眼目睹遭原子弹爆炸的爱害者多年后仍然面临死亡的威胁,过着无止境的忧心忡忡的人生,于是他通过“广岛”这个透视镜,把即将宣告死亡的“悲惨与威严”的形象一个个地记录了下来,并向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应如何超越文化的差异而生存下去,大江还探讨了“生的定义”,将儿子病残带来的苦痛,以及经历原子弹爆炸的悲惨事件,作为文化问题来思考。
我的小说家修炼法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可以说这是他写的唯1一部自传,讲述了自己从河谷的森林里的少年时代到成为诺贝尔奖作家的今天。在这部书中,大江健三郎谈了自己的童年、森林中的故乡、亲人;谈到了流传在故乡人口中的历史故事和森林中的精灵;谈到民间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滋养。与此同时,他还讲述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谈到爱伦坡、艾略特等外国诗歌对自己小说创造技法和叙述手法的影响。此外,他还对但丁的《神曲》,《哈克贝利·费恩冒险记》以及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介绍了他对上述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在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详细记述了自己寻找小说创作的方法论的过程和成为小说家的体验,并解答了有志于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的一些疑问。
饲养
《饲养》这篇小说发生在日本临近战败之时。书中主人公“我”,是个正直、好强的农家少年。对于在山里打猎为生的“我”而言,战争只是偶尔抬头从天空飞过的战机,直到有一天,村人们掳获了一个穿着军装的黑人,由“我”负责送饭,“我”觉得这真是个难以言喻的美好猎物……
燃烧的绿树(上下)
《燃烧的绿树》是大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读到了日友寄赠的原著,开卷就把我带入了一个覆盖着悠悠绿韵的四国森林山谷中,静听着主人公"我"讲述一个在迷人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最新故事:一个所谓新兴的宗教"森林之会""救世主",追求所谓"灵魂"的力量,欺骗信众,有病不治疗、不吃药,由救世主用手掌和手指发出一种力量,给信徒患者治疗癌症、心脏病,甚至让狂热的信徒阉割自己,体验"变性",或者与家庭决裂,对子女的教育要多坏有多坏,如此等等,可是当他们的邪教行为败露,受到社会批判,有的信徒也成为幡然悔悟的批判者,主人公"我"也在思考生存状态下关于自己灵魂课题,呼唤自己心灵的觉醒,最后获得了自由。小说表现了被邪教破坏了的灵魂下,信徒们"承担、背负和拯救"的心态。 "燃烧的绿树"是一种暗喻,作品中出现这样一幅图像:一半是青翠的绿树,一半是燃烧的绿树。它是这个邪教的标志,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作家最后通过主人公"我"道出:"在四国山谷的森林里,出生在这个山谷里的人们临死的时候,灵魂将从森林树木的根部升上天空……森林具有使人归来的力量。这就是场地的力量……K构想出外流--生、归来--死的'生死场'的假设地形……" 在写《燃烧的绿树》的时候,东京发生了邪教奥姆真理教施放沙林毒气的杀人事件,大江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邪教对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带来的种种危害。事实上也是如此,不仅日本有奥姆真理教、中国有"法轮功",在美国、在欧洲、在亚洲、在非洲都有这类邪教组织,危害社会、危害大众。 面对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文化现象,作家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潜心学习哲学,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最后在文学上加以表现,完成了新作《燃烧的绿树》和《空翻》。他在《燃烧的绿树》这部小说里不仅写到新兴宗教淡化宗教意识问题,而且揭示了"宗教空白"的文化生态环境下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文化问题,思索日本人的信仰危机意识,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精神进行拷问,探求在自己的乡土中寻回灵魂的所在,以及日本文明的延续。 正如大江健三郎所说:"这五年间,相继发表的《燃烧的绿树》、《空翻》等长篇小说,其实都是我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精神等问题进行思索的产物。比如,日本出现奥姆真理教这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邪教,就说明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有关灵魂和精神的问题。我只不过是在文学上将其反映出来罢了。"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暂无简介
青年的污名
暂无简介
饲育
本書共收錄了六篇小說:飼育、死者的招待、他人之足、人羊、不意之啞、今日之戰,為大江健三郎早期的成名作,發表於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受到先前的第二世界大戰影響,主題緊扣強烈的反戰思想,與人性的思索,其中〈飼育〉為第三十九屆芥川賞得獎作品。 死者的招待 管理員領著我與女學生走進地下室,裡面的水池,灌滿黃褐色的液體,死者們的雙眼死死閉著,在水池中時而安靜,時而吵雜地自言自語。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死「物」們,搬運到更換新水的水槽中,將沉在下面不堪解剖使用的老舊屍體「處理掉」…… 他人之足 未成年病房的我們,是一群身體不能自由移動的安靜小孩,在與世隔絕的病房,我們默默承受著護士對我們的「捉弄」,為的是從中獲得帶點羞恥的小小快樂。一天,一個學生加入我們,他要推翻這小社會的規則,檢討醫院的生活,並討論國際情勢…… 飼育 在山裡打獵維生的我們而言,戰爭只是偶爾抬頭從天空飛過的戰機,直到有天,村人們擄獲了一頭穿著軍裝的「獵物」黑鬼,由我負責送飯,我覺得這真是個難以言喻的美好獵物啊,他貪婪的吃相與體臭,讓我的臉頰發燙,閃耀著瘋狂的情緒…… 人羊 最後一班開往郊外的巴士,載著即將歸營的外國士兵,士兵們像剝動物皮毛般拔下我的外套,扯下我的褲子,然後拍打我已被凍得沒感覺的屁股,我們是群無助的「羊兒」。其餘坐著的「羊兒們」沒人回應想仗義直言的男教師,沉默地低著頭…… 不意之啞 一輛載著外國兵的吉普車由黎明的霧中駛來,難得見到外國兵的村民們或好奇、或忐忑,原本平靜進行著狩獵、耕作、養蜂等的日常工作步調被不知不覺攪亂了。態度比起外國兵來顯得更加蠻橫的隨車日本口譯員,因為一雙遺失的鞋子,小題大作的追究方式,在淳樸的山中村落掀起了一場生死攸關的軒然大波…… 今日之戰 那些殺人犯,需要贖罪的羊……我不過是對政治稍微有著像感染熱病般的學院青年,玩笑似與弟弟接下一個暗地裡發送反戰冊子,呼籲士兵逃離戰線的祕密活動。直到一名逃兵真實地出現尋求協助,密告、收留、軍法審判……我們現在做的不是正常人會做的事,如果到死都得保護這個男人的話……
小说的方法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转折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正如大江先生所说的,“在我的一生中,那是一段*好的时期,是进入由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以及作家和诗人们融汇而成的整体里去,并且经历了沸腾一般的邂逅相识的*好时期”,此书也成为读者特别关注的大江健三郎的文学理论作品。 本书选取的分析文本有穆齐尔的《看不见的人》、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魔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斯特恩的《项狄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均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杰作。作者从这些小说的阅读体验出发,形成了对文学语言和“陌生化”、构思、文体、想象、意象等理论的独特理解,并介绍了自己从这些作品中习得的经验以及写小说的方法。
奇妙的工作 大江健三郎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为大江健三郎短篇小说集,一共包含其创作最早期的六部短篇小说,分别为《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他人之足》《饲养》《人羊》《突然变成的哑巴》。其中《饲养》获得第三十九届芥川文学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小说以战争期间山谷中的村民俘获美国黑人军人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反对不义战争的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他几篇,既有反映战后日本年轻人生活的故事,也有描写驻日美军劣迹的精悍之作。这六部短篇小说,是大江健三郎的创作起点,是其文学才华的初步展露。作者之后的创作主题、创作思想以及创作手法已经初现端倪,是研究大江创作生涯一系列作品的原点。
在自己的树下
《在自己的树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自传性随笔集,收文章16篇,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是作者在“漫长的作家生涯中”,第一次为孩子们写的书。 年幼时奇特的生命经历,母亲关于再生的讲述,祖母口中“自己的树”的故事,对战争创伤的亲身体验与深刻反省,在树上的小屋中再等待一段时间的信念,森林中的小海豹,一百年的孩子,连接过去和未来……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树为什么会笔直地向上生长?从森林环绕的山村走出来的文学巨匠,以他特有的笔触,为年轻人展现自己的成长道路与生活体验,宽容中的犀利,温厚中的锋芒,一切,都在提醒读者正视自己,正视人类自身。 作者说:当他渐入老境,总期望能在“自己的树”下与过去的自己相逢。相信翻开《在自己的树下》,你也会在这里与一位智者、一位朋友相逢,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宽松的纽带
《康复的家庭》(1995)和其姐妹篇《宽松的纽带》(1996)是大江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创作的长篇随笔集,作家用同样朴素的口语文体叙述了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成员间的温情。透过这些与他的小说语言和文体截然不同的描述,我们可以随着作家一同体验面对智障儿子光的苦恼,发现光的音乐天赋时的喜悦,进而从家庭内部和作家心灵深处来观看外部世界,观看大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观看形成大江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江健三郎“温暖人文”散文系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中所有的插图均为大江夫人由佳里所作。这些彩色画作与大江的文字共同构成了一个绮丽的世界,吸引我们进人其中的美丽世界。透过这些充满挚爱之情的文字和画面,我们将为共生共存的这一家人而感动,而赞叹。
迟到的青年
《迟到的青年》被看成是大江健三郎成长的自画像,艺术地记录了大江的成长经历、战后的日本社会世相,反映了他的政治观、历史观乃至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作家在小说里用第一人称主人公“我”表示:“我在战争中迟到了,无可挽回地迟到了。”这便是“我”的历史观。这是一个迟到者的自我辩护。全书笼罩着一股战争带来的阴霾,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以及战争给年轻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影响。《迟到的青年》的作者面对战后的社会和人生,严肃而负责地回答了一系列战后转型期的问题。它不仅描述了大江健三郎作为作家的出发点,也划出了作家及其文学的发展轨迹。
空翻
《空翻》是大江健三郎在奥姆真理教事件发生后,耗费四年心血的长篇巨著。小说中两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师傅”和“向导”曾创立一个宗教团体。在信徒中的激进派准备采取炸毁核电站的恐怖行动之际,“师傅”和“向导”来了个“空翻”,宣布自已的教义是虚假的,于是教会宣布解散,进激进派的运动宣告流产。十年后,两位原领袖筹划东山再起;然而突发事件接连发生,“师傅”没有新的建树。也就在此时,一个“新人”教会悄然兴起。一起来翻阅《空翻》吧!
奇怪的二人配(上中下)
本书实为三部曲。三部曲均以曾获国际大奖的老作家长江古义人与不同人物进行组合。第一部《被偷换的孩子》描写老作家长江古义人的组合对象吾良等人为被戈布林偷换走的孩子,暗喻当代人不同程度失去了纯真。第二部《愁容童子》喻示在故乡重新解读《堂吉诃德》的古义人,如堂吉诃德般为世间种种不平之事而愤懑忧虑。第三部《别了,我的书!》主旨就是表明“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寓意人们不要因为其恶行而毁灭人类的文明。
政治少年之死
作为1994年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级作家大江健三郎,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首次变成中文的早期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和惊喜。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是如何优秀。正如它们的标题所暗示的,这些作品散发出一股炙热迷幻的青春气息,那种感觉,就仿佛在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时空回旋,缤纷而惊栗的短梦,骤然梦醒,汗水淋漓心跳如鼓,不知身在何处。
性的人 我们的时代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两部重要作品,反映一代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日本青年试图以堕落摆脱旧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以肉体的颓废作为心理反叛的媒介,将性与性爱的畸变当作对人性压制的对抗。但这种肉欲的疯狂不仅没能平和心灵,反而加速了自我毁灭的进程。 译 序 当大江健三郎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日本读者对他并不熟悉,我国也几乎没有译介。大概主要因为他的纯文学作品以不易捕捉的深刻思想和扑朔迷离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式的长句结构的语言表达“纯”到使读者退避三舍的地步。大江健三郎作为战后派作家,一登上文坛,就表现出对战后政治压抑下的人的奇特的心态,塑造各种精神闭塞状态里的象征性形象,使他很快就成为新时代文学的旗手。 他生长的时代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神话的存在,英雄主义的憧憬变成徒劳的负担和失败的根源。正如他在《我们的时代》中所说:“日本的青年人不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上的希望。希望,对我们日本的青年来说,只能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发生了战争。在那个英雄的战斗的时代,年轻人满怀希望,把理想挂在嘴边……理想,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战场上的语言。理想,是同一时代人相互之间的友谊,但那也是战争的年代。今天我们的周围只有欺骗和猜疑、傲慢和轻蔑。和平的时代,这是猜忌的时代,这是孤独的人互相轻蔑的时代……理想、友谊、宏伟的共生感,这一切在我们的周围从来不曾存在过。我生不逢时,生得太晚,却又生得太早,赶不上下一个友谊的时代、希望的时代。”这就是大江作品中的“性的人”的思想背景,对时代的幻灭导致逸脱常规的行为,被“正常”人视为异端的举动中所隐蔽的反社会的情绪往往在失败的屈辱中体现出“反常”的正当性。大江把人抽象化,分为“政治性的人”和“性的人”两大类型。前者具有与“他人”对立、争斗的本质,后者在本质上没有“他人”,只有反权威的“我”。不言而喻,这里的“性的人”的概念不是狭义上的性爱者,而是可以广义到政治领域里的官能性的爱。这是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失坠以后的必然产物,是对盲目信仰时代终结的一种反动。从《我们的时代》中的南靖男和“不幸的年轻人”可以看到对天皇制崇拜的心理崩溃是他的行为基础,而《性的人》中的J也是对一切政治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否定者,在虚无的行为中最后是对自我的毁灭。他们以“堕落”摆脱旧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企图从中发现人的真实本性,然而以无价值、无意义的伪善性为自己精神的拯救展示着痛苦的死角。当然,他们心理的反叛以肉体的颓废为媒介,性与性爱的异常是对人性压制的叛逆,这种通过灵与肉的激烈相克寻觅本我的极端性选择是基于虚无主义思想的作祟,也是绝对的孤独感面对梦想的废墟发出的哀叹,肉欲的疯狂不仅没有平和心灵,反而加快反抗—自我惩罚—死亡这种生命体验的进程。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深受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常常运用荒诞离奇的想像把怪谲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存在交织在一起,表现人在不可思议的力量前无能为力的情绪,突出对现实世界以及自我世界的困惑和信任的危机,往往在一系列突发的、貌似怪异的戏剧性变化中机巧地剖析困厄在荒谬的世界里的人的悲剧命运,展示着作者对被扭曲的现实的变形感受。这使他的作品有晦涩之处,但如果稍有耐性,习惯于他的以变形和寓意为核心的现代派创作手法以后,无疑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欲罢不能的奇妙世界。 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寻觅意识”、他的“自我忘却”、他的“孤独感”,揭示了生活在当今社会里的人们的内心本质,读者从貌似荒诞的情节构思和跳跃不安的语言形象中发现自我的影子以及命运的轨迹。从他获得芥川文学奖的《饲育》,直至《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个人的体验》《性的人》《我们的时代》《死者的奢华》等一系列作品,都贯穿着现代社会的人在与生命世界的冲突中所遭遇的悲剧性主题。这里的“生命世界”,既是赤裸的本能世界,又是隐秘的灵魂世界,是人在封闭式环境里与自然和心理的搏斗中所经历的种种精神的、伦理的、灵肉的磨难,人与命运的抗争,不安与期待的纠葛,绝望与希望的交错,倔强与妥协的矛盾,在不得不承受无法承受的现实中终于“忘却”了自我。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对待孤独的态度不尽相同,却都无疑存在于介于现实与抽象的“中间世界”里,于是开始寻觅自我,企图突破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最终又往往丢失了自我。大江精心刻画的人的异化的一面,揭示出“都市病”的病原就是现代社会本身这个深刻的内涵,所营构的仍然是人与现实的感觉空间,是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在非个性的社会里追求个性。在他的作品里,黑暗的历史背景总是在存在之外。无论是《性的人》,还是《我们的时代》,都没有把性的肆虐提到道德的角度,从旧观念解脱出来的日常,虽然具有瓦解家庭的侵蚀作用,但也对“家庭本位主义”的脆弱性和淡薄性造成刺激,出现日常本身正在溶解的场景。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20世纪后半叶给文学冒险家留下的垦荒地只有性的领域”的名言已成为陈词滥调,然而性依然以极富魅力的微笑诱惑着文学家们,这大概因为对性的描写已经成为探索现代生活模式以及死亡意义的一种象征。J和靖男的“性”就是对自我存在不可缺少的确认,是被稀释了的“爱”的生理解释,以被扭曲的现实展现困厄在荒谬的世界里的人的悲剧命运,暴露出现代文明社会的病理现象。如果说这也是对现实社会和旧我的反叛,那也是畸形的变态的发泄,意味着自我毁灭的开始。 尽管大江的文学思想融化着极其浓厚的西方文化理念,但最终还是植根于日本文化这个民族土壤。他紧紧把握现代社会的人在与生命世界的冲突中所遭遇的悲剧性主题,关注被异化的社会里的人的个性与非个性的冲突,揭示现代人的孤独,挖掘精神丧失的时代里人的本质。这大概是我们阅读他以“性”为题材的作品时必须具备的眼光。 译 者 1998年4月19日于北京
别了,我的书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是一位有着国际声誉的作家,他多年未联系的好友、建筑师椿繁,突然从美国回到日本,带回来一个秘密计划,试图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行动,来唤醒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暴力倾向的反思。椿繁试图将古义人也拉入计划中,古义人对此很是矛盾。 这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作品,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以及“9/11”之后、以恐怖主义和反恐的名义泛滥全球的暴力,成为这部作品产生的现实背景,作家借作品表达了他对此的深重忧虑。小说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岛田雅彦在《朝日新闻》上撰文指出,这部小说无异于“投向当今社会的炸弹”。《读卖新闻》称赞大江健三郎敢于用自己的“愚行”直面混沌的世界,在对恐怖事件的不安成为“日常化”的今天,这部小说显得意义深远。文学评论家、东京大学教授沼野充义更是将这部作品誉为“大江文学精彩的总决算”。这是该书的第一个外文译本。
致新人
在这本书中,大江健三郎用柔和的笔调、真性情的文句向青少年剖析自己的人生想法,与成长中的新人分享历经世事的成人经验,像如何锻炼不说谎的能力、人生习惯的养成、阅读的方法和乐趣等等。十五篇散文蕴含深厚的文化与深刻的思想,是能读到作者诚挚心意且让读者动容的大师小品。书中十余幅彩图由大江夫人亲手绘制。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讲述如同安娜贝尔·李一般纯洁、美丽的少女樱成长为电影女明星,事业处干巅峰之际得知幼时曾惨遭美国军人蹂躏,从此沉寂三卜年之久,后在森林中的女人们帮助下振作起来,饰演当地农民暴动中的女英雄,从中汲取了力量并在绝望中寻找到希望。
音乐与文学的对谈
當大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相互碰撞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為什麼藝術可以成就人生?什麼又是「新日本人」主張? 請聽他們的深刻對談。 同樣生於1935年,今年七十歲,這一對交往了四十年的老朋友,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雄據一方,他們決定在這次深入的對談中,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照,將自己的觀察仔細比對,提出對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深切的期許。 他們娓娓暢談過去的青春年代、家族使命、教育態度,以及對於民主主義、音樂及文學的看法及夢想。同時,將宏大的世界觀與國際視野,傳達給習慣於鎖國思考的日本社會,期待21世紀的新日本年輕人,能夠更融入國際社會。 大師們的觀點,深刻、真誠、充滿智慧。他們教導年輕人打開心房,省思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努力生活,開創比他們的時代更豐富的未來文明。
我在暖昧的日本
《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我在暧昧的日本》收录了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十七篇随笔,主要包括与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对话、演讲、时事评论、文学创作谈、人生感悟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介绍、总结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及创作实践。其中有和大量动情的笔墨介绍了他和智障的儿了光(后来受到鸟到声启蒙而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共生”生活及这种生存状态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贯穿全书的最鲜明的主题是对“暧昧”这一日本国民性的锋利解剖和无情批判。身为日本国民,大江健三郎深谙此种国民特性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及负面后果。他的剖析鞭辟入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向上、团结”的民族在期 “集体主义”外衣下的猥琐。 作为一位悟性极强的著名作家,在大江的笔下,无论是对普通人的描写还是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刻画,都透露出一种蕴含在勃勃生机中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从 作家的结束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动荡、转型之后的脚步。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
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大江健三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魅力的叙述者。先生借此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此文以对话形式回顾了大江本人生活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向我们亲切地展示了他驰骋世界文坛的基本路线,让我们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和徘徊时的迷惘。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中最后提出106个疑问,先生的回答更能让我们透彻地了解这位大师级的作家。一起来翻阅《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吧!
万延元年的Football/名著名译丛书
把国家和国人撕裂开来的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间以多种形式表面化。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在坚定、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被滞后了,遗留下了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
我那时真年轻(大江健三郎文集)
本书为大江健三郎创作盛年时期的中短篇小说集,包含《玛戈王后裙上的口袋》《替罪羊的反击》《我那时真年轻》《茱萸树的教诲·序》四篇。大江的这些文学中短篇创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结构扎实、独具开创性,不仅包含着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早年时期四国村庄成长经历对于自身创作的深刻影响,从中可以窥见大江健三郎作为小说家的点滴灵魂。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
煎香肠的吃法(大江健三郎文集)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集,一共包含《煎香肠的吃法》《格鲁特岛的透视画法》《“让人看”的刑讯》《墨西哥的大洞穴》《又一位和泉式部诞生之日》《放山羊到旷野》《如何杀死树》《“饶恕罪”的青草》等八篇小说。这几部短篇小说基本上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作者创作力旺盛之时。作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构筑出一个绚烂的小说宇宙。小说集主要以日本四国的山间森林为舞台,为我们描绘出传承民间神话、保卫森林的女性群像,充满着女性的力量,被评论为“兼具现代性与艺术性”的短篇小说集。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
我与鲁迅和中国
本书收入了作者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时的致辞《我在暧昧的日本》,以及作者几次访问中国时的演讲,包括二〇〇〇年访问北京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北京演讲二〇〇〇》,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致北京的年轻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日本文学可否堪当世界文学》;二〇〇六年再次访问北京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北京演讲二〇〇六》,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演讲《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二〇〇八年参加世界笔会论坛的演讲《面向“作为意志行为的乐观主义”》等。此外,本书还收入了作者与中国多位著名作家、学者、导演的对谈,包括作家莫言,日本文学翻译家、研究者林林、叶渭渠、唐月梅,以及导演张艺谋等。通过上述文章,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在其晚年对其文学生涯的回顾与总结,作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热爱,与以莫言为首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深厚友谊,以及阅读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作者走上文学之路带来的影响。
晚年样式集
《晚年样式集》是大江健三郎生前后的巨著“奇怪的二人配”六部曲的后一部,也是大江健三郎生前的后一部长篇小说。大江虽然已经步入其创作生涯的晚期,但是依然有着旺盛的创作生命。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带来了福岛核电站的次生危机。大江健三郎一生都是坚定的反核主义者,在生命的末期,他依然坚守自己一生的信仰,当看到三一一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巨大灾难,一个作家的良知促使他再次动笔,写下了人生后的一个篇章……
现在,请选择宪法之魂
《现在,请选择宪法之魂》一书无情揭露安倍晋三图谋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种种恶行,指出安倍晋三试图挟持民意强行修改和平宪法,这种做法终将把日本拖入战争之路、死亡之路、毁灭之路,呼吁民众勇敢维护和平宪法第九条,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大江等作者还希望借此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安倍晋三在参议院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从而为其后修改宪法第九条创造有利条件。
康复的家庭
《康复的家庭》收集了作者的多篇散文随笔,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主,涉及朋友、工作、旅行等等,还有对人生和文学问题的思考。在大江健三郎的笔下,儿子光的智力障碍虽然会让家人苦恼,但光的天真又时时给家庭带来微笑与感动。残疾孩子光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重压,更是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扶持。在逐渐接受现实之后,一家人凝聚起并肩前行的力量,这个康复的家庭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