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力
姚大力,1949年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五万年中国简史
10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2%
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可能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中国史。史学大家齐聚:复旦大学姚大力、北京师大李山、南京大学武黎嵩、复旦大学钱文忠、复旦大学仇鹿鸣、陕西师大于赓哲、宋史专家吴钩、明史学会方志远、中国社科院马勇!从基因、语言、气候、地理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9位中国史学名家,为你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复旦大学傅杰鼎力推荐!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万年的中国简史,展现了中国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的完整历史。本书汇集复旦、南大、社科院等院校的9位史学大家:蒙元史专家姚大力、先秦文化史专家李山、秦汉史专家武黎嵩、魏晋文化史专家钱文忠、魏晋史专家仇鹿鸣、隋唐史专家于赓哲、宋史专家吴钩、明史专家方志远、近代史专家马勇……他们将各自在历史领域潜心研究数十年的成果,以专业的史学素养、充满理性与洞察力的文字呈现给大众读者。并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5万年的历史从基因、语言、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带我们透过历史的表象,看清中国5万年来的发展历程!翻开本书,9位史学名家,为你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文史新论)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1%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7%
本书是一部蒙元史研究专著,内容聚焦于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以及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将呈现着草原游牧帝国基本结构的政治统治体系,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体系的。该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因此还应当揭示出其中保持或变相保持着的主要的那些蒙古制度成份。本书拟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
爱上历史丛书·“天马”南牧:元朝的社会与文化(套装8册)
2人今日阅读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不仅疆域辽阔,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雨,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雏形展现在我们面前。本书以串讲的方式,将这段复杂的历史编排成册,提纲挈领,论述精当,三度西征、郡县吐蕃、红巾起义等皆详加剖析。书稿在注重可读性与趣味性的同时,兼顾历史对人生与社会的借鉴与指导价值,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边疆史地十讲
1人今日阅读
边疆史地研究是在继承晚清因边疆危机刺激而兴盛起来的“西北舆地之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这一学术传统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不仅涵盖广袤的边疆中国,也包括历史上曾与中国边疆发生密切交往的中国境外的方域山川、人事名物。本书选录的十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可反映作者在“考证旧闻,触发新意”方面的长期努力。
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一书所收文章包括以拉铁摩尔的生平经历为纵线的阶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上半叶其在中国的边疆考察和其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更为重要而集中的讨论则在于跨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边疆理论、区域史、比较史、中国学等方面。
读史的智慧(修订本)
读史的智慧(修订本)》为初版的修订本。与初版相比,《读史的智慧(修订本)》在面貌上改变较大,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的四篇长文,补入作者最近五年来新写成的一些书评和学术评论文章,抽换文字逾十万数,而在文章的编排体例上全书则趋一致。就像作者所一贯主张和践行的那样,收入书中的这五十篇文章一方面具有高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又有者很强的可读性和新鲜感,书里不时闪现出来的许多锐利见解和生动流畅的议论,不但给读者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而且在对历史的照察和体悟方面最是予人智慧的启迪。
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元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元史》内容简介:元代,是中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兴起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成的史书《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写成的。这部史书对了解十二——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北方民族史十论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還對東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歷史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中外學者均十分重視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或專門學科,如所謂的匈奴學、鮮卑學、突厥學、西夏學等。中國傳統史學對周邊的民族,特別是北方民族的記述和研究歷來十分重視,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成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元史(大字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元史(大字版)》是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元史》重新排版而得来的一本服务于低视力人群的无障碍阅读大字版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元史(大字版)》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元朝从开始到灭亡的历史各个方面,中间还穿插介绍了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和历史知名事件,内容丰富而饱满。
清华元史(第二辑)
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收录元史研究文章17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国内元史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体显示。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有关司马迁的历史资料其实很少。要想了解司马迁,最好的办法是用心去阅读他的《报任安书》和《史记》;要想真正享受蕴含在《史记》里的古朴雄伟以及它无法言传的美,只有自己从“耳食之人”变成原始文本的阅读者。
漠北来去
暂无简介
史家绝唱.司马迁
身为才华出众、前途光明的朝廷命官, 他为何主动为一名降敌之将仗义执言,并因此获重罪? 作为一名“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 他为何选择苟且偷生,接受了极其耻辱、痛苦的宫刑? 在身心俱苦、无处可诉的情况下, 他又如何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杰出史书? 所谓“一家之言”的《史记》巨著, 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与魅力? 处于西汉盛世的他,挥动手中的笔,纵横历史阡陌间, 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 而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一生, 写成了一篇令人唏嘘、惊叹的历史传奇。
临床用药问答
暂无简介
学说中国
继“京派”《学问中国》之后,我们又特别邀请了八位沪上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表达了他们在建设新一代中国的思想学术时所思考的部分重要问题和各自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做成了这本《学问中国》的姊妹篇——《学说中国》。我们企望集结京海两地优秀学者的富有代表性的思考,来描述一个相对准确的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概貌,同时借此告诉广大读者在学者们眼中的中国问题是如何一番风景。所不同的是,此书的各位作者全部集中在文史哲人文学术范围内,故更关注于中国当下的人文现状和与人文相关涉的物质现实。他们的思考的论断,但无疑对于中国如何以新的姿态迈向新世纪,提供了一种比较能科学发展的可能性。
小康家庭保健诊疗手册
《小康家庭保健诊疗手册》分为“卫生与保健篇”、“饮食与营养篇”和“自我诊疗篇”三部分,卫生与保健篇中包括认识我们的身体、现代人的保健观念、心理卫生与保健、生活保健、运动保健、育儿保健、老年保健七章内容。饮食与营养篇中包括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食品与保健、平衡膳食与合理营养、饮食卫生与习惯(好医生)四章内容;自我诊疗篇中包括疾病早发现、常见病的防治、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急病的救治、安全合理用药及常见化验检查知识六章。
清华元史(第五辑)
《清华元史》是继《中国学术》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又一份厚重的学术出版物。本刊虽以“元史”命名,但它发表的论文、评论,其内容却不局限于蒙元史的范围,而力图覆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边疆史地的各领域。本辑为第五辑,收录文章有:《〈老乞大〉所现元代交钞流通场景研究》、《元朝的宣赦仪式——兼与唐宋金诸朝比较》、《蒙古弘吉剌部中的色目家族考》、《元代赵孟頫家族婚姻状况浅析》、《13世纪高丽武人政权与国王权力》、《〈史集〉议会本源流新探》、《元代山水缂丝的复古风》、《元世祖统治江南时期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元末华北将领与蒙元的亡国论述》、《刘佶〈北巡私记〉笺注》等等。
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路:元朝风云
风吹草低,金戈铁马。震动欧亚的血与火交织的武功。但是,难道这些就是元朝历史的全部风景线?不。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雨,我们还阅读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前史,看到元代中国文化在欧亚旧大陆最初的世界体系中发散出的多彩的光芒。这就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元朝风云》将要讲述的故事。
五万年中国简史下册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万年的中国简史,展现了中国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的完整历史。 本书汇集复旦、南大、社科院等院校的9位史学大家:蒙元史专家姚大力、先秦文化史专家李山、秦汉史专家武黎嵩、魏晋文化史专家钱文忠、魏晋史专家仇鹿鸣、隋唐史专家于赓哲、宋史专家吴钩、明史专家方志远、近代史专家马勇……他们将各自在历史领域潜心研究数十年的成果,以专业的史学素养、充满理性与洞察力的文字呈现给大众读者。并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5万年的历史从基因、语言、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带我们透过历史的表象,看清中国5万年来的发展历程!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 同姓不婚其实是一种政治策略。 “独尊儒术”其实是因为儒家垄断了教育资源。 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深层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皇帝出现在唐朝? 早在宋朝就建立了从发行纸币到汇款、兑换的完整金融体系。 为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是错的? “知行合一”的诞生源于明代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光绪之死可能与慈禧无关。 翻开本书,9位史学名家,为你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
清華元史(第一輯)
《清华元史》是除《中国学术》外,由恢复后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另一个重要学术园地。经过一年多的周折和艰辛,现在终于可以将这一册创刊号呈现在读者诸君眼前了! 蒙元史研究与老清华国学院、老清华历史系的因缘,不可不谓至久且至深矣。王国维甫入清华,其治学重心即转向蒙元史而成就斐然;国学院期间的陈寅恪,写作授业多流连于“塞表殊族之史文”。二老相与继唱迭和,曾分别萌蘖续写“元史考异”或创制“新蒙古史”的心愿。邵循正译注的拉施都丁《史集·部族志》等名篇,虽因手稿焚毁于抗日战火而未得面世,但他在归国最初十多年内克勤致力于元史研究与教学,仍足为老清华历史系平添一道闪亮耀眼的学术特色。中国目下健在的最高龄一代元史名家,或出其门下,或有亲灸其教之幸。 可能也正为了有这样一份因缘在,我们从王国维遗墨中选用他的行楷拼合而成的刊名题签,竟显得那么笔势劲媚、骨气洞澈,简直好像是他专门为本刊写就的! 必须指出,《清华元史》虽以“元史”命名,惟全然不为蒙元史的对象范围所拘限。盖举“元史”之名,实乃用以指代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边疆史地之全部领域也;换言之,本刊殊以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为初旨。这样做,正可反映出中国民族史学科之现代转型过程里的一个显著特点。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在道咸以降的“西北舆地之学”向从事边疆民族史的现代研究范型的转变中,洪钧和他的《元史译文证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经过他的译介与阐扬,中国学者见识到欧美东方学以中国民族语文及域外资料与汉语文献比勘互证的新路径、新成绩,纷纷争而效仿。蒙元史研究因此成为代表着中国边疆史地学术新潮的首开风气的显学。 举蒙元史以概指“边陲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另外一层强有力的理由。在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的光谱上,汉文化与蒙古文化恰好分别位置在它的两端。当拉铁摩尔把中国内陆亚洲各边疆民族的生态环境简约为蒙古草原-新疆北部的草原绿洲-南疆的沙漠绿洲-西藏的高寒山地绿洲这样一种“变形”序列的时候,他力图解答的,就是蒙古文化为何更容易与上述各族文化具有不同程度互融性的问题。因此他断言,“东自满洲的混合型地理环境,西至中国突厥斯坦的沙漠和绿洲,乃至西藏寒冷的高原,起源于上述各地区的那些社会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完全可以说是基于蒙古草原历史的一系列变形。”以此言之,设若中国民族史确然存在着某种典型性,其惟蒙元史足以当之欤? 清华国学院曾经的辉煌,是让后世永远心往神追的一段奇迹和佳话。而老清华研究“边陲中国”的学术遗训,尤其应当是由我们毫不犹豫地拿来继承发扬的宝贵家当。其中至少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再三再四地回味和重温。 在探讨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的本国学者中,老清华诸大师无疑都属于那个不但最早具备了国际学术眼光,而且能摆脱完全依赖西文绍介而直接利用相关民族语文及域外语言资料的前沿学者小群体。正是由于这一进步,本专业的叙事才得以从边裔志、藩部要略之类传统历史编撰学的体裁之中,逐渐转换出真正名副其实的边陲地域史、边陲族群史或族群关系史新模式。这里所关涉的,不仅是从何种语文的文献史料出发去形成叙事的问题;它背后隐含的,实际还有一个应不应当突破单向度的中心视角,更多地留意于从多民族中国的视角去考察边缘人群、边陲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问题。日本学者羽田亨在1917年就提出了被后人概括为“当地语文之史料第一主义”(“現地語史料第一主義”,gentigo shiryō daiiti shugi)的见解。从那时起,日本的内陆亚洲史研究花了五六十年时间,到1960年代末才基本实现上述主张。就整体而言,中国学术界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尚待时日。在今天,追随老清华的精神表率,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奋力抉破相关民族及域外语文技能的难关,而且也应当重视和掌握民族史和边疆史地研究中其他那些不可或缺的“钥匙”,诸如解读多语种古文献时的审音与勘同知识,分子人类学和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概念与方法等等。 老清华时期治边疆史地之学的前辈们,多以考据功夫受人推崇。但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的,不止是那种“客观”、“科学”与“价值中立”的治学原则而已。在他们从中国文化内部所从事的对自身传统的反省、清理与扬弃背后,饱含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前途运命、对根植于中国文化之基本价值的深切关爱与持守。由是,他们使自己的学问俨然区别于洋人的“汉学”或“中国研究”,后者往往倾向于把中国文化当作纯然客体性的解剖对象来处理。这一点在当今形势下显得尤其要紧。因为“边陲中国”的重要性,在今后中国的发展问题上,只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需要以一种更带全局性的新思维予以考量。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目标,追求的往往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即以汉文化去覆盖国家的全部疆域。这种历史意识的残余影响,与误以为现代化终将促成一国文化全盘均质化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夹缠在一起,正在并且将会更进一步地损害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我们当然不应该奢望,边疆史地之学可能直接回答未来的中国民族关系将会提出在我们面前的任何现实问题,但它理应使我们对现实的关怀臻于某种更平衡、更理性,也更加智慧的思想境界! 以上就是我们寄托于这份杂志的美好的愿景。它最多不过是一脉涓涓的细水。殷切期望它会汇入即将到来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巨流之中。我们正走在前人以筚路蓝缕的心血为我们开出的路上。为了不辜负前行者,从现在起,我们就应当紧接着他们往日的业绩,用力去铺就通往将来的更踏实的路。